标题简短,但内容不简单!
在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生态优先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作为空间规划的GISer们,不掌握一些生态分析规划的技术,似乎是有点说不过去。
好了,言归正传,大家应该多少都会听说过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通过“双评价”的分析操作可以得出生态斑块基质的空间分布,本期,我们来聊一聊在生态斑块的基础上,来模拟构建生态廊道。
先来解释下生态廊道哈:
生态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能够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
这个定义大家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大把,我们这里来结合本期的内容解读下:
1. 生态廊道是以带状布局为主,连接孤立或分散的生态单元;
2. 生态廊道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有机生态网络的重要带状空间。
3.生态廊道服务人与自然,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化、娱乐休闲、空间防护等多种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GIS技术,来演示下生态廊道的构建模拟——
这次用到的基本模型还是那个经典的“源—阻力面”模型。
源:这个很好理解,就是要分析操作的对象,我们在生态板块的基础上模拟构建生态廊道,所以源就是“生态斑块”;
阻力面:这个不太好理解,那小飞飞尽量解释得容易理解一些。你看这个名字哦,“阻力面”,也就是对你要分析的内容产生影响的要素,阻力值越大,对你的分析内容影响也就越大。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一个影响廊道形成的阻力面数据,该数据值越大,阻力就越大,越不适宜形成生态廊道,反之则越适宜形成生态廊道。
通过源和其相对应的阻力值的综合分析,模拟生态廊道,形成点线面的生态空间格局结构。
主要工具:成本连通性
这次的生态斑块数据直接应用我们之前“双评价”中生态保护重要性分析的结果,对双评价有困惑或有工作需求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下我们的“双评价教程”(单击直达)
阻力面数据,或者叫成本数据,很重要,直接决定了模拟出的生态廊道的科学合理性。
这个阻力面数据(成本数据)其实就是多种与构建生态廊道相关的因子数据的叠加,对每种影响因子进行赋值,注意,值越高,阻力越大,越不适宜,然后每类数据设定不同的权重,叠加分析形成一个阻力面数据(成本数据)。
例如:模拟以景观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廊道,相关的影响因子有高程、坡度、用地类型、景区分布、距离河流的距离等,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赋值和权重,然后叠加而形成阻力面数据。
我们这里旨在演示这种方法,数据就选取高程、坡度和用地类型三大类,大家不要说我草率哈。
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对待这个阻力面数据一定要严谨和慎重,可以多征求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影响因子的选择和赋值。
这里我们将高程、坡度和用地类型数据的因子和权重赋值如下(重在演示方法,不论数值的合理性):
根据设定的数值和权重,利用重分类工具和栅格计算器工具进行叠加,形成阻力面数据——
重要的事情多说几遍哈:值越大,阻力越大,越不适宜构建生态廊道。
在模拟之前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所有的生态斑块都进行模拟,零星的、细小的斑块酌情舍去。主要利用聚合面工具,我们这里选择的是生态斑块聚合后的面积大于5km²的生态斑块——
然后,利用成本连通性工具进行模拟——
这个运算的过程比较慢,结果会生成很多廊道,这里要注意的是,机器模拟出的结果只是为决策提供参考,大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及工作需求进行调整,选择合理合适的廊道,并进行符号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