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对年味的怀念,都藏在这些老照片里

旅行   2025-01-24 18:00   广东  

北京最全的周末玩法平台

请关注北京周末怎么玩儿,发现身边的美好!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这是小学课本上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中描绘的过年景象,也是北京人关于过年的最浓厚、最真切的记忆。

 

 

而随着工作生活日渐忙碌,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淡,那些老北京的风俗绝大部分都已绝迹,让人遗憾的同时,也不由得感慨万千。春节,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在今天,似乎已经变成“长假”的代名词。

 

我们虽然无法阻止时代的前进,但也可以通过老照片来回溯当年的景象,置身老北京,感受那些年,老北京人的过年气氛。

 

【清朝末年】


说到清朝,那不得不聊一聊皇宫里的那些事儿了。话说从康熙年间起,清代宫廷就兴起了由皇帝发红包的习惯。当然这个红包里装得可不是金银,而是皇帝御笔亲提的“福”字。此事源于康熙帝的兴之所至,最初也只是写了十几个,赠送给最亲近的高官亲王。甚至,连身在皇帝周边的太监侍卫也能分到这份幸运,当然他们就没有亲笔了,只有印刷版的福字可以领。这大概是最早的故宫文创周边产品了吧。


 

相传,每年新年,皇帝都会赐宴百官,而王公大臣们,均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围绕着皇帝,坐在统一制式的朱漆壸门炕桌前,一同就餐,这也可能是最早的“年饭”。

 

 

热闹的席外,御膳房也忙得热火朝天,厨师们忙着为皇亲大臣们烹饪美食。这不,还有伙计挑着扁担将宫里最爱吃的月盛斋特制酱肉送往御膳房。听说,为了方便月盛斋肉食进宫,宫里还特赐月盛斋四道腰牌,作为出入宫之凭证呢~



宫廷内过年尚且忙碌、讲究、欢天喜地,更何况宫廷外的民间百姓嘞。到了民间,在正月里,老北京人还时兴逛庙会。城里的各大庙会、厂甸、白云观等处都会开放,还有民间花会表演,舞狮、踩高跷、耍中幡、跑旱船等娱乐项目。除此之外,老百姓们也都早早地开始准备年货了,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六必居酱菜是很多百姓家的必囤年货之一,在这些热闹忙碌的活动中,丰富了老北京人的过年记忆。

 

过年走街串巷,拜访亲戚时,免不了打招呼,这时,就需“作揖”道福。“作揖”不仅是老北京旗人的社交礼节,也是中国人特有的过年行礼方式。拜年的作揖,又称拱手礼,自明朝以后广泛应用于官俗各类社交场合。

 


【民国时期】


其实,真正“春节”这个叫法是始于民国时期。民国之前,一直称为“过年”。直至1913年( 民国二年)7 月,民国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呈上一份报告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次年(1914年) 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是最具“年味”的春节习俗。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打扮整齐,向长辈行叩拜礼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此时,家家户户都会张罗着写春联。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将对新一年的祝福和希冀写进春联里,也是一种过年的独特仪式感。

 

旧时的春节总是特别有序。家家户户先是精心准备供品,虔诚地拜祭送祖;再到悉心烹调具有好彩头的菜式,阖家共享年夜饭,在供桌上放上鸡、鸭、鱼、肉、水果、糕点,然后各房男女老小都要来厅上拜祭。于是,吃年夜饭,也成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建国后】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生于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

 

 

凭票供应的年代,过年割上几斤猪肉或牛羊肉包饺子、做年菜。富裕的再买些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当然,要买这些吃食,还得早早排队,去晚了就买不着了。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古船面粉做的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当荤素搭配,营养全面的菜品摆齐全,来上一份刚出锅的热窝窝头,再配上一小碟“细、软、鲜、香“的王致和腐乳,全家人围在一起吃顿热乎乎的年夜饭,好像把一整年的幸福都吃下去了。

 


吃好还不够,过年也要好好乐一乐。在冬天的暖阳下,秧歌舞扭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改革开放后】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送礼也慢慢变成过年的一部分。带上一包茶叶、两瓶酒一定是拜年少不了的礼数。

 


茶,必须得是茉莉花茶,咱老北京的京华茶叶,北方的味、熟悉的香,老北京人就爱喝这一口。

 

 

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足起来,吃好喝好还不够,精神上的年味也得与时俱进。于是,1983年,央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过年看春晚,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春节标配”,大人们唠着家常,小朋友们吃着三元梅园双皮奶,一家老小在欢快的氛围中看春晚守岁,也成为了老北京人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



曾经,在北京过年,过得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情怀,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互相诉说着这一年的辛苦、心酸与快乐,闹市处、胡同里,处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欢乐。如今,北京随处可用的wifi让交流更快捷,四通八达的地铁让出行更便利,可北京的年味却越来越淡,过年的那份快乐似乎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人说,这是北京在经济飞速发展时必须面对的,这是电子产品进入生活造成的隔阂,这是洋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回忆过去的年味儿,我们依恋的是那份古老的传承与质朴。


最近很多小伙伴反映看不到文章了,大家一定一定要加上星标哦,这样就不会走丢了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北京周末怎么玩儿
北京周末最全、最好、最有趣的玩法都在这里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