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解析版(1、2)历 史

教育   2025-01-03 16:30   内蒙古  

如果你有理想

那么高考无遗是你理想道路上

需要迈出的一步

2025年高考倒计时155天




20251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

 史(1)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了成组的铜礼器,考古学家发现同一墓葬出土的成组铜礼器最多为4件;同一座墓葬出土的多套组器,或风格、铭文内容相同,器形不同;或风格、铭文内容、形制皆不同;形制、纹饰、铭文等均相同的同类器物会出现在多个墓葬;多数墓葬出现固定的器物组合,如尊、卣组合,盉、盘组合等。这表明

A.成组铜礼器在王室和各诸侯国墓葬中普遍存在

B.成组铜礼器的使用是为了体现墓主身份与地位

C.成组铜礼器或成批次集中生产或者多批次铸造

D.西周早期青铜物料可能以器物组合的方式流通

【答案】B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及铜礼器在王室和各诸侯国墓葬中的普遍程度,无法从题干信息中得出此结论,因此A选项不正确。题干中提到的铜礼器成组出现,且存在固定的器物组合,这很可能是为了体现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在古代社会,特别是西周时期,礼器的使用往往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故选B选项;虽然铜礼器的制作可能涉及集中生产或多批次铸造,但题干中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一结论,故C选项不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青铜物料的流通方式是以器物组合的方式进行,故D选项不正确。

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制秩序受冲击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鲁国大夫减哀伯在劝谏鲁桓公要行德政,并被当时周王朝的内史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礼制秩序受到冲击,贵族大夫重振礼制的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孔子尚未出生,儒学尚未诞生,排除B项;材料只是一种劝谏行为,看不出有了谏官,更看不出其地位提高,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不可能出现原始民主制盛行的现象,排除D项。

3.(原创)曹魏时期钟会自述幼少时之课业曰: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朝士人幼习五经已渐趋普遍B.习经年龄段下降的态势

C.大学课程向学童教材过渡的趋势D.魏晋儒学常识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曹魏时期的情况,而非南北朝,因此排除A项。虽然材料描述了钟会从幼年开始学习儒家经典,但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习经年龄段下降的态势这一观点,因此B选项无法确定。材料中并未提及大学课程与学童教材的对比或过渡,因此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钟会从幼年开始就系统地学习儒家经典,这反映出儒学在魏晋时期可能已经被广泛传播,并深入到儿童教育中,有常识化的趋势。这一选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吻合。

4.(原创)辽采用"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北面官权力较大。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后金的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这些制度

A.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答案】A

【解析】蕃汉分治有利于契丹族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使女真人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出征,促进了女真族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转变,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后金的八旗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这些制度都有利于本民族从原有的社会形态向封建形态转变,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选项 正确。辽的 蕃汉分治”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但也存在民族差异对待的情况。猛安谋克制在金后期出现了猛安谋克户大量圈占土地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八旗制度在清朝后期也逐渐出现弊端,如八旗子弟的腐朽等问题。这些制度在后期并没有一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排除B项。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在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迁徙、融合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制度主要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对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推动因素,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制度建设,没有体现出这些制度对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

5.会馆主要是由同乡商人所建的商业组织。清代会馆大量出现,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为盛。如这一时期的苏州会馆林立,其中三山会馆建自前明万历年间,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助金人列官员五名,又列洋帮、干果帮、青果帮、丝帮、花帮、紫竹帮商人百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B.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南北地区经济联系加强D.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思路点拨清代前期由同乡商人所建的商业组织会馆大量出现,这反映出当时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D项正确。会馆大量出现不能说明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排除A项;清代前期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仅凭材料看不出南北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排除C项。

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该建议

A.反映出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B.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C.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D.正确反思了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其实指明了建造战船的方向,即仿照中等规模的夷船如法制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排除A项。该建议的内容主要是仿照中等规模的夷船如法制造,说明清朝一些官员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并非是根深蒂固,排除B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该建议并没有正确反思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1919年,博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北京大学创办《新潮》杂志。罗家伦在创刊号里写道,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这次的革命是民主战胜君主主义的革命,是平民战胜军阀的革命,是劳动者战胜资本家的革命。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军阀割据阻碍国家发展D.知识界受到十月革命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平民战胜军阀,劳动者战胜资本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十月革命,由此说明当时知识界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D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马克思主义还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对知识界的影响,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81924年,留美的新中国主义者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新中国党,指出:“‘五四'以还,贤士大夫,倡言新中国之创造,朝野从风,舆情所趋,内外响应……今国难待纾,不俟终日,而团体绸缪,尚费岁月,此组织新中国党之所为刻不容缓也。由此可见,五四以来

A.革命者对新中国的设想随时代不断变化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

C.思想界一致赞同以俄为师来构建新中国

D.国共合作推动进步政党纷纷成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五四以还,贤士大夫,倡言新中国之创造,朝野从风,舆情所趋,内外响应可知,五四以来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道路,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阶级对新中国的设想随时代不断变化、思想界一致赞同以俄为师来构建新中国,排除AC两项;材料仅显示新中国主义者成立的一个政党,排除D项。

91933 年 12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展扩红突击运动。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就是湖南人的腔也要变一变,要向江西老表学说话呐!这表明扩红运动

A.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D.壮大了敌后抗日力量

【答案】C

【解析】时空:1933年(中国)。材料中,1933年毛泽东要求扩红宣传要结合江西农民的具体情况,要符合农民实际,实事求是,这反映出扩红突击运动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C项正确;长征从193410月开始,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属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都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项;情景材料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此时还没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0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规定

A.推动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B.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D.沿袭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保留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因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C项正确:土地所有制性质依然说土地私有制,未有土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排除A项: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排除B项: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不同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排除D项。

11.长期以来,西欧学者依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将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的衰落,认为是海上民族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灾难。但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风俗遗迹、器物演变等新考古发现,提出海上民族可能并不存在。这说明

A.文字记录具有主观色彩B.考古发现揭示了历史真相

C.历史结论越晚近越准确D.史料更新丰富了历史认知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学者依据新的考古发现对原有观点提出了质疑,这说明史料的更新能够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故选D项;文字记录确实可能具有主观色彩,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新考古发现对原有观点的影响,而非文字记录的主观性,故排除A项;考古发现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但不能绝对化地说考古发现就一定能揭示历史真相,故排除B项;历史结论的准确性与时间早晚并无直接关系,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1212世纪初,法王路易六世将其新的定居区上所有的主要庄园管理者职位都租给了商人。这种经营方式

A.瓦解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D.有利于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经营方式的改变减少了封建领主对庄园的直接控制,削弱了传统的封建束缚,有利于社会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故选D项;瓦解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B项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庄园管理模式,未涉及贵族政治特权,故排除C项。

13.百年战争时(1337-1453年),英国国王改变以骑士为核心的战争动员形式,大量征召裁缝、染工、皮毛商、小贩、理发师、铁匠、面包师和猎手参战。这体现出英国

A.封君封臣关系的削弱B.等级君主制度确立

C.骑士阶层权力的强化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中世纪实行封君封臣制,其维系的基础就是封土,封臣保持封土就要服兵役。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国王征召裁缝、染工、皮毛商、小贩、理发师、铁匠、面包师和猎手参战,而非仅依靠有封土的骑士,这就削弱了封君封臣关系,故A项正确。中世纪法国实行等级君主制度而不是英国,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国王改变以骑士为核心的战争动员形式,骑士阶级权力下降,排除C项;材料中是国王征召对象的变化,无法表明民族国家正式形成,排除D项。

14.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亚洲的觉醒主要源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B.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C.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鼓舞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

【答案】B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故B项正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鼓舞只是外因,列宁主义传播主要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ACD三项。

15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 月,西班牙因佛朗哥叛乱而爆发内战。美国国会前后出台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与西班牙内战双方提供武器。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中立国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这体现了美国

A.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 B.背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实质上实行绥靖政策 D.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答案】A

【解析】时空:近代美国。根据材料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中立国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虽实行中立法,但事实上德意双方仍可购买美国武器,这助长了法西斯势力,因此美国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C项正确;中立法由美国国会出台,符合三权分立原则,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孤立主义政策,美国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33月,巴西政府表示,中国和巴西已达成协议,以本币开展贸易。20234月,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这反映出

A.各国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B.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B

【解析】巴西和中国之间、印度和马来西亚之间同意使用各自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反映出一些国家希望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规避风险,这些协议表明国际贸易体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故选B项;A项的各国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此时,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已瓦解,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印度与马来西亚成立了经济区域组织,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辽朝从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至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共有9位皇帝在位,都拥有尊号。结合典籍和碑刻的记载发现,辽朝早期诸帝是举行契丹旧制柴册礼后上尊号的,而景宗以后诸帝是依汉制即位时便上尊号的。

辽朝皇帝一年之中按照季节的变化,四季各有捺钵之地,其与北、南臣僚商议处理政务的大政会议只在夏捺钵和冬捺钵期间召开,故多在十一月冬捺钵召开大政会议之时上尊号。辽太祖阿保机在神册元年上尊号,改元,大赦。太宗德光在后晋遣使上尊号时也改元,大赦。世宗举行柴册礼,上尊号改元,大赦。景宗即位上尊号,改元,大赦。

辽朝皇帝在位期间,辽人都称其尊号或者尊号的略称。皇帝死后,辽人称尊号或尊号略称也很常见。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字,如至德广孝昭圣皇帝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圣文神武全功大略神广智聪仁睿孝天祐皇帝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等。辽人之所以重视尊号,是因为继承了自匈奴以来古代北方草原行国君主可汗(单于)称号的政治文化传统。

——摘编自肖爱民《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辽人重视尊号原因探析》

材料二 辽朝国俗柴册礼具有上皇帝尊号的功能。据《辽史》记载,辽朝有七位皇帝在位期间举行过柴册礼,其中太宗朝举行过两次;在这八次柴册礼中,仅世宗通过柴册礼上尊号。查检宋人记述以及辽代石刻文献却发现,辽朝中后期用柴册礼上皇帝尊号已成定制,兴宗、道宗、天祚帝在位期间均有此举。柴册礼主要为辽朝皇帝上汉式尊号,契丹臣僚赞礼、观礼。具体仪式包括有司奉册、读册及皇帝受册等。

——摘编自程麒《辽朝柴册礼上皇帝尊号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的目的。(4分)

17.【答案】(1)特点:辽朝皇帝都拥有尊号;辽朝皇帝柴册礼后上尊号或即位时上尊号;诸帝上尊号的时间多数选择在冬季;辽朝皇帝在上尊号的同时,基本上都进行改元,宣布大赦;辽人较为重视尊号;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字。(答出3个即可得6分)

内涵:尊号中的体现了辽中期以后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尊号中的表明君权神授,统治获得了天神的护佑、辅佐,为皇位披上一层神圣的合法外衣。(4分)

2)目的: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对内兼采契、汉之制,强化辽朝皇帝契、汉等民族共主的身份;对外则通过柴册礼所上皇帝尊号的传播,达到宣扬正统的目的。(4分)

【解析】(1)特点:辽朝皇帝都拥有尊号,这一点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材料中说辽朝早期诸帝是举行契丹旧制柴册礼后上尊号的,而景宗以后诸帝是依汉制即位时便上尊号的,提取出来就是辽朝皇帝柴册礼后上尊号或即位时上尊号;材料中提到,辽朝皇帝的大政会议多在十一月冬捺钵召开,而这也是上尊号的主要时间,因而诸帝上尊号的时间多数选择在冬季;从材料中的多个例子可以看出,辽朝皇帝在上尊号的同时,基本上都进行改元,宣布大赦;材料中提到,辽朝皇帝在位期间和死后,辽人都称其尊号或尊号的略称。这反映了辽人对尊号的尊重和重视;从材料中的列举可以看出,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

内涵: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辽朝中期以后,尊号中开始包含字,这反映了辽朝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也体现了辽朝在政治文化上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在古代文化中往往与天神、天命等概念相联系。辽朝皇帝尊号中包含字,表明他们的统治是得到天神认可和护佑的,这是为了增强皇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通过尊号中的字,辽朝皇帝为自己的统治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从而加强了皇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2)目的:柴册礼作为契丹传统的皇帝即位仪式,通过融入汉式尊号的元素,既保留了契丹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的文化,辽朝皇帝不仅获得了契丹族内部的认可,也向汉族等其他民族展示了其作为共主的权威。在古代中国,皇帝的正统性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至关重要。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不仅是在国内强化皇帝权威的一种方式,也是向外界展示其政权正统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尊号的传播,辽朝向周边国家和民族传递了一个信号,即其政权是合法且神圣不可侵犯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观念,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华夏和蛮夷,却不视为一个个并立的国家。到了宋代,开始从天下主义,出现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苗头。宋、辽、西夏的对峙,宋人开始有了边界和边界意识,这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对于本国知识的专有权利意识开始萌芽,动摇天下主义的观念。

——葛兆光《宅兹中国》

材料二 自从第一块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英国移民以及后代构成了这块大陆数百年间族群的主体,北美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沿袭母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实英格兰的价值观。然而,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识的萌生有何相同之处。(8分)

18.【答案】(1)原因:宋、辽对峙,宋被迫承认宋辽南北朝,有了对等的国家观念;对民族文化的专有意识强化了民族文化观念。(4分)

2)条件:对北美的认同与归宿;清教徒思想的影响;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答出2点即可得4分)

相同之处:共同的文化习俗;在对抗中萌生。(4分)

【解析】(1)原因:

宋与辽之间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治格局,使得宋人意识到彼此是不同的政治实体,需要以国家的视角来对待,从而逐渐产生了对等的国家观念。在与辽的交往中,宋人更加注重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专有权利意识的增强,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的民族国家意识。

2)条件:

对北美的认同与归宿:在北美殖民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居民是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人,他们逐渐将这片土地视为自己的故乡,形成了对北美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宿感。这种认同感是民族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

清教徒思想的影响:清教徒思想强调自律、勤奋、节俭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北美殖民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清教徒思想不仅影响了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还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观念。

与印第安人及英国人的对抗:在北美殖民地,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和冲突,这些对抗不仅考验了殖民地的团结和实力,还激发了殖民地居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同时,随着英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加强,殖民地居民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种对抗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相同之处:

共同的文化习俗: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民族意识萌生的过程中,都受到了共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在中国,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习俗在塑造民族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美国,清教徒思想等传统文化习俗同样对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共同的文化习俗为两国民族意识的萌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在对抗中萌生:中美两国民族意识的萌生都与对抗密切相关。在中国,宋代以后随着多政权并立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宋人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增强了民族国家的意识;而在美国,殖民地居民在与印第安人及英国政府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对北美的认同感和民族意识。这种在对抗中萌生的民族意识,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为中国古代历朝儒学地位的变化。


 

请选取图中某个时段或整体,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9.【答案】

示例一:

论点:宋朝是儒学发展的辉煌时期(2分)

阐述:宋朝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其儒学之辉煌,体现在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在思想体系上,儒学不仅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形成了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理学体系。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不仅规范了社会伦理,也深化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在教育普及上,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与推广,使得儒学成为士人阶层的必修之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普及与发展。书院教育的兴盛,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更为儒学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使得儒学在宋朝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会影响上,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8分)

总之,宋朝儒学在思想体系、教育普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示了儒学在宋朝这一时期的辉煌与繁荣。(2分)

示例二:

论点:秦汉与宋朝是儒学发展的两大高峰(2分)

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与变革,其中秦汉与宋朝无疑是两大高峰。秦汉时期,儒学从先秦子学进入经学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汉代经学的形成,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宋朝时期,儒学再次迎来复兴。北宋儒学家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独特的理学体系,强调格物致知心性理论。南宋时期,朱熹等人进一步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使儒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8分)

综上所述,秦汉与宋朝是儒学发展的两大高峰,这两个时期的儒学变革不仅推动了儒学自身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工业革命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大幕,刺激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同时,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又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刺激了生产的再扩大。扩大再生产首先对对棉花和煤炭的需求递增,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也同步递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特征非常鲜明,与棉纺织业相比,英国煤炭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特征更为明显。从格拉斯哥到曼彻斯特再到伯明翰,到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且产煤区离大海和河流都不远,因此建造连接产煤区和河流的运河变得更为容易。运河的开凿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750—1830年间增长了大约六倍,也推动了钢铁业的发展。位于南威尔士的布莱纳文钢铁公司借助布雷克诺克 阿伯加文尼运河向外输出铁矿石等原材料,向内运回煤炭等补给品等。

运河修建具有工程量浩大、建设周期长、靡费巨资、投资回报慢等特点。英国修建运河的社会集资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完全由财力雄厚的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承担。第二,由英国议会委任运河委员会或地方托拉斯对来往运河的船只征税,从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以支付运河维护和疏浚费用。第三,组建运河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运河修建最常见的融资方式。由上可见,在资金来源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是资本的产物。因资本的短视,缺少统一的标准,没有将运河设想一个相互贯通的系统,运河多修成了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除修建水闸、蓄水池外,还在高地和山地上打隧道,在峡谷间架水道桥,特别是铁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开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运河修建上的技术革新尚达不到技术革命的高度,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当交通运输量增加到技术革新迫在眉睫时,英国正在修建铁路。因此,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集中到铁路上。

——摘编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1)依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了英国运河业发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业的兴衰的启示。(6分)

20.【答案】(1)条件:满足大宗商品运输的需求;资本化运作;注重技术革新。(答出2点即可得4分)

影响:运输大宗商品廉价而不快捷;资本短视,运河多修成了窄小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答出2点即可得4分)

2)启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顶层设计,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要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6分)

【解析】(1)条件:

满足大宗商品运输的需求,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前提条件。大宗商品运输需求的递增推动了运输变革时代的到来,开凿运河成为当时解决大宗商品运输问题的最优解,作为运输大动脉的运河也成为工业革命早期的生命线,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运河运输廉价而不快捷的不足日趋显现。资本化运作是运河修建的必要条件。运河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投资,通过建立运河股份公司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资本化也带来投机和短视问题,大量的运河被修成了窄运河,成为日后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注重技术革新是运河修建的充分条件。英国运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运河开凿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以铁路为代表的运输革命,廉价快捷的铁路运输更放大了运河运输的不足,这是英国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2)启示:

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业迎来了鼎盛时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需求,运河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方式,承担了大量的货物运输任务。运河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还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运河业的繁荣充分展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英国运河投资者的投机与短视加速了运河业的衰落。短视表现在修建缺少统一性和规范化要求,后期不再对运河进行投资,运河后续维护和技术改造上所需资金严重短缺。

英国运河业在兴起初期,通过技术革新,如修建水闸、蓄水池、高架桥等,极大地提升了运河的运输能力和竞争力,使其能够满足当时工业革命背景下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从而迎来了繁荣时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等新兴运输方式凭借更先进的技术出现后,运河业却未能持续创新,最终走向衰落。这启示我们,任何行业都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河技术在工业革命前期是领先的,但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运输量大、运费低等优势迅速崛起,运河的运输方式逐渐显得落后。这表明行业的创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关注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51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

 史(2)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平面略近圆形,城内原面积25万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城壕计入,则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墙外有壕沟。城内发现地面式房基200余座,其北侧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这说明当时该地

A.建筑技术世界领先B.氏族之间联系紧密

C.贫富分化较为严重D.文明曙光已经显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面积较大,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房基、广场等建筑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该地文明曙光已经显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技术的信息,无法得出当时该地建筑技术世界领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氏族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笼统地说到房基,没有进一步说明其状况,无法得出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原创)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总结了王朝兴衰的重要历史经验——“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迁强调的是

A.文治武功不可偏废B.政治一统可以立朝

C.既要法治又要得知D.文化一统可以立教

【答案】A

【解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通过列举黄帝、汤、武等因 ” 而兴,桀、纣、二世等因 ” 而崩的例子,强调了文治和武功两者都不可偏废,故A项正确。B选项只强调了政治一统,C选项的法治并未在司马迁的论述中明确提及,D选项只涉及文化一统,都不够全面。

3.金朝在地方设置了路、府、州、县四级。路设转运司,掌规措钱谷:府设府尹,而总管府则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职分别为镇抚地方、防御盗贼、兼治州事;县设县令,掌管本县事务。金朝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我们可以看到金朝为每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设定了明确的职责,并且这些机构之间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这有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金朝是否根据地方习俗来设定这些行政机构和职责,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金朝的行政制度与南下灭宋有何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金朝的行政制度如何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原创)北宋蔡襄说: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由此可知

A.北宋时期兼并现象较普遍B.兼并之家属于权贵阶层

C.政府应抑制庶民间的兼并D.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蔡襄强调了兼并现象,但不能直接得出兼并现象较普遍,A选项不够全面。题干只是说兼并的人可能比王公还奢靡冒法,但不能说明兼并之家就属于权贵阶层,B选项不准确。蔡襄将这类兼并者视为可诛者,说明他认为政府应该抑制庶民间的兼并,C选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了对兼并现象的看法,并没有直接体现宋士大夫主张贱商政策,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5.(原创)清代诸多纪念重大军事胜利的纪功碑四面往往分别用不同文字刊刻,一般为满文、汉文、蒙古文和藏文。不少官方编纂的大型辞书,也是多语种合璧本。如康熙时期开始编纂的《满洲蒙古合璧清文鉴》,经一再增订,至乾隆时期成为包括满、汉、蒙古、藏、回种文字的《御制五体清文鉴》。这表明

A.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B.清政府在推动大一统国家观的构建

C.清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D.清政府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答案】B

【解析】尊重各民族文化只是表象,没有体现出其深层次的目的,排除A选项。通过使用多种文字刊刻纪功碑和编纂多语种合璧辞书,体现了清政府在推动大一统国家观的构建,强调各民族的统一,符合题意,选B。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没有突出清政府的主观意图,排除C选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对多民族文化的整合和利用,而非单纯接受传统文化的主体,排除D选项。故选B项。

6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丝、茶两大项货物的出口总值还足以抵销外国输入的棉制品总值而有余。但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棉制品进口值突增,已经超过丝的出口值。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超过茶的出口值,继而超过这两项的总值。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出口货物种类增多B.民族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C.关税主权开始丧失D.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平衡状态,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逆差趋势,故D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提及出口货物种类增多的情况。中国关税主权于鸦片战争后开始丧失,C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外国输入的棉制品不断增加,导致洋布、洋纱充斥中国市场,并以其低廉的价格占据销售优势,从而促使中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步履艰难,B项错误。

7.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公民权利义务作为正文,并将人民作为第二章,置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前。这一安排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

A.强调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B.践行以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C.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D.对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否定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公民权利义务作为正文,并将人民作为第二章,置于国家公权力机关之前,这种安排突出了人民在国家中的核心地位,故选A项;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安排并不表明南京临时政府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以法治国政治理念无关,故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安排并未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排除D项。

8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只承认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动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对一切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则只能采取阶级专政的办法,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

A.有利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意在强调国共政权根本对立D.体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

【答案】C

【解析】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已经在1928年井冈山斗争期间开辟出来,与材料时间“1931不符,A项错误。1927—1931年,国共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政权阶级属性的根本不同,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豪绅、资本家仍旧属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进步力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剥夺豪绅、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D项错误。

9.毛泽东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的革命与建国理论,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意在

A.指引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B.提供建国的理论基础

C.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D.着手建国的准备工作

【答案】B

【解析】《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1月在陕甘宁边区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地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4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该报告完整地阐述了党的三大作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对于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19496月撰写的,该论著回答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各个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为统一认识,准备建国奠定了思想基础。综上所述,这些理论著作的发表为中共奠定了建国的理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与题述论著无关,排除。自1949年初起,中共开始了有步骤、有计划地建国准备工作,顺利接管了国民党统治的各大城市,稳定经济与社会生活,实行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构建国家政权的基本框架与政策体系。其中对中共建国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是194935日至13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D两项错误。

10.从1979年到2005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在中国实施了70个无偿援助项目,提供资金逾10亿美元。《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当年对外共提供了575万吨粮食援助。这一历程说明

A.消除饥饿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B.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C.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D.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79—2005年中国获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援助。在中国粮食问题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中国也积极对外提供援助,这一历程说明国际合作是应对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消除饥饿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主要目标,但不是所有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故排除C项。

11.史载,一般希腊城邦的公民在战场上并肩战斗,生死与共,他们有公共的宗教生活、文化生活等。在斯巴达,公民构成城邦的职业军人和统治者集团;在雅典,公务活动非常繁忙,政治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见,在古代希腊

A.公民民主生活亟待完善B.直接民主制的优势明显

C.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D.城邦积极干预个人生活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公民对于城邦政治的重大作用,即成为职业军人保卫城邦,公民轮番统治,参与公务活动,政治生活是公民的核心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公民生活的缺陷、直接民主制的优势和城邦干预公民个人等结论,排除ABD三项。

1213世纪末,欧洲教会的司法体系形成。中世纪的英格兰拥有一个数量可观的教会法庭系统,它们对宗教体制有关的事项以及纯粹宗教职能方面的事务具有专属管辖权,在普通民事诉讼领域,也与世俗法院享有并行管辖权。这反映了

A.司法成为教权强化的手段B.世俗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C.法律推动了社会经济繁荣D.欧洲宗教改革的顺利开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司法体系形成,教会法庭与世俗法院享有并行管辖权,这反映了司法成为教权强化的手段,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教会的司法,与世俗法律体系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宗教改革是从16世纪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

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

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海外贸易繁荣,故可用来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货币的银本位制,与纸币流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货币体系,并未说明朝贡贸易,排除D项。

1419世纪初,在欧洲成品钟表的销售领域,购买商更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因为价格便宜的简单钟表很容易找到买家。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B.工业革命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C.大生产导致钟表质量的下降D.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价格便宜的简单钟表很容易找到买家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度和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推广,促使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加强,钟表成为普通大众的生活必需品,购买商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更加注重价格便宜但产量大的简单钟表,故A项正确。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简单便宜的钟表被大量卖出,折射出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得不出大生产对钟表质量的影响,排除C项;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且材料体现不出启蒙运动对社会的推动作用,D项错误。

151920年的苏俄,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着粮食到城里售卖的人)在民间比较流行,但属于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1921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承认这一民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材料体现当时的苏俄

A.突破了国家新经济政策的限制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消除了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D.农业集体化运动得到全面推行

【答案】B

【解析】1920年苏俄打击 背口袋的人,而1921月承认其合法性,这种政策的转变体现了苏俄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B选项正确。1921 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不是突破其限制,排除A选项;C选项消除了” 说法过于绝对,这种政策转变并不能立即消除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弊端,排除C选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远晚于1921年,排除D选项。

16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其中一项条款规定及时更新技术标准条件,确定透明合理的成本费率,足够的分类计价,使其他服务提供者不必为不需要网络器件或设施支付费用。这一条款

A.加强成员国间的信息安全B.提升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影响

C.能够降低人们的通信成本D.有效保护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时更新技术标准条件,确定透明合理的成本费率,足够的分类计价,使其他服务提供者不必为不需要网络器件或设施支付费用"可知,《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的签署有助于服务提供者减少网络器件或设施支付的费用,从而降低人们的通信成本,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成员国之间关于信息安全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并不仅仅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敦煌地区魏晋壁画墓往往是家族茔域中的祖墓,其墓主应为当时世家大族中地位最突出者。这些壁画墓的最大特色即是将大量祥禽瑞兽集中描绘于高大的照墙之上,其题材和形象上往往也具有突出特色。它们并非墓葬图像传统的自然发展,而是在特殊知识和文化背景中刻意设计和展示的。其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如河图”“洛书”“河精”“赤雀”“赤鸟和被刻意描绘为鸡头”“龟背的凤鸟,都表现出与圣王受命、天降祥瑞尤其是授以图书的思想的紧密联系。这些祥瑞图像基本为动物类尤其是鸟类,不见汉代常见的植物和器物类,恐怕就与授以图书、符瑞的内涵密切相关。这是汉代以来谶纬学说的主要内容。而根据文献记载,汉末魏晋时期的敦煌世家大族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家族学术文化,其中突出的一个特点便是对谶纬的研习。文献中直接提到其代表人物精通河洛图书,有些甚至能在这一领域著书立说、教授生徒。这是这些具有特色的祥瑞图像集中出现于墓葬照墙上的直接背景,是世家大族对其家族文化的一种彰显。

——摘编自王煜 陈姝伊《敦煌魏晋壁画墓祥瑞图像研究》

材料二 匈奴政权解体之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方面是民族杂居越来越普遍。由匈奴时代的诸族各有居住区,发展为檀石槐时代的各族交叉杂居,再到拓跋鲜卑早期各族杂居并通婚,至柔然兴起时,已是各族杂糅组成部落。另一方面是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越来越强。由匈奴与汉王朝的对抗,发展至南匈奴附汉,至檀石槐尝试恢复游牧政权时,不得不思考如何切断鲜卑诸部附汉的趋势,之后拓跋鲜卑则放弃构建游牧政权,转向中原发展,最终到柔然时,已自我定位为中原传统模式的王朝。

——摘编自杨军《汉唐时期北方游牧政权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地区魏晋壁画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趋势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特征及两种趋势的原因。(8分)

17.【答案】(1)家族茔域中的祖墓;照墙上描绘了祥禽瑞兽;与圣王受命、天降祥瑞的思想紧密联系;动物类图像为主;反映谶纬学说;彰显家族文化;(答出3个即可得6分)

2)特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2分)

原因:政治格局变动;经济交流需要;战争、灾害等致人口迁移,形成杂居且程度渐深。中原文化、制度等更先进;中原王朝实力影响;民族交往加深;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答出3个即可得6分)

【解析】(1)家族茔域中的祖墓:这些壁画墓往往是世家大族中地位最突出者的墓葬,具有家族纪念和传承的意义。

照墙上的祥禽瑞兽描绘:壁画墓的最大特色在于高大的照墙上集中描绘了大量的祥禽瑞兽,这些图像在题材和形象上具有突出特色。

与圣王受命、天降祥瑞的思想紧密联系:壁画中的河图”“洛书”“河精”“赤雀”“赤鸟等形象,以及被刻意描绘的凤鸟等,都体现了与圣王受命、天降祥瑞,尤其是授以图书的思想的紧密联系。

动物类图像为主:与汉代常见的植物和器物类图像不同,敦煌魏晋壁画墓中的祥瑞图像基本为动物类,尤其是鸟类,这与授以图书、符瑞的内涵密切相关。

反映谶纬学说:这些壁画墓中的图像是汉代以来谶纬学说的主要内容在墓葬文化中的体现,反映了当时世家大族对谶纬学说的重视和研习。

彰显家族文化:这些具有特色的祥瑞图像集中出现于墓葬照墙上,是世家大族对其家族文化的一种彰显和传承。

2)特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即不同民族和文化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原因:政治格局变动,匈奴政权解体打破原有秩序,民族居住区域界限模糊,出现杂居情况;经济交流需要,游牧经济脆弱,需与其他经济互补,贸易往来促使民族接触增多而杂居;战争、灾害等致人口迁移,形成杂居且程度渐深。中原文化、制度等更先进,少数民族为学习借鉴而向中原靠拢;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少数民族出于安全、发展等考虑依附或靠拢。民族交往加深:交流使少数民族深入了解中原,认同感增强,向心力随之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城主要是行政和文化的象征,《说文》就说过:城以盛民也。因此中国城都建造得很大,城内土地面积达到一两平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这和欧洲及日本等处的城堡大不相同。欧洲中古的城堡,主要因商业和军事而产生。欧洲的城堡常以教堂为核心,但中国的大寺庙和著名书院,却多散见深山。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欧美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受西方市政建设的影响,提出城墙是古代的遗物,是野蛮的象征,喊出了打倒旧城郭,建设新都市的口号。他们认为:中国从前没有近代的都市。都市的建设是自五口通商始,是西洋人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起来的。留学美国的都市社会学家吴景超提出:都市便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种组织,以一都市为中心,在这中心点生产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以满足他各种的欲望。

材料三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城镇可以再区分为城市和集镇。凡中央直辖市、省辖市都列为城市,常住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县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和工商业地区也可以列为城市,其他地区都列为集镇。个别部门因为工作需要有另订城市和集镇区分标准的必要的时候,应当报告本院批准。这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未再强调城市的属性,而是借鉴了苏联的现行规定及其他国家的规定,将人口、工商业、治所作为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对城市的认知,使城市彻底取代过去的都市而成为官方正式的行政区划。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赵斐《近代以来都市城市话语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城相对于中古欧洲城堡的不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5年国务院颁布新的城市划分标准的意义。(5分)

18.【答案】(1)特点:功能侧重于行政、文化;城市规模较大;宗教色彩较淡。(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评价: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对现代化的渴望;他们批判旧城郭,认为它们是封闭和落后的象征,提出要建设符合现代需求的新都市,借鉴西方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意识到现代都市不仅是经济功能的集中地,更是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多维组织;同时这一批判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危机;近代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偏颇。(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最后两点至少答出一点)

3)意义: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制定统一标准,明确了城市集镇的界限,增强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城主要是行政和文化的象征”“中国城都建造得很大,城内土地面积达到一两平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但中国的大寺庙和著名书院,却多散见深山可得出特点为功能侧重于行政、文化;城市规模较大;宗教色彩较淡。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欧美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受西方市政建设的影响以及材料中他们对城的观点,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对现代化的渴望、具体观点概括、传统文化的危机、对东西方文化认识的偏颇等角度评价即可。

3)根据材料三“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城镇可以再区分为城市和集镇”“借鉴了苏联的现行规定及其他国家的规定’”“统一了全国对城市的认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义为通过对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制定统一标准,明确了城市集镇的界限,增强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后续的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仿制西式战舰,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以充实海军。面对海防吃紧的形势,两江总督左宗棠奏筹办海口防务,创设渔团,精挑内外洋熟悉水性勇丁,以资征防。清末朝廷决策圈也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从决策西北与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到调整国防方略基本架构全力注重海防。

——摘编自方堃《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等。

材料二 19508月,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萧劲光组织召开了海军决策会议,会上经过反复推敲,形成了新中国初期海军建设的方针:从长远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轻型海上战斗力量。首先,组织和发展现有力量,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鱼雷快艇、潜水艇和海空军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设一支坚强的国家海军。

——摘编自李安峰《海权之路:新中国海防思想的形成与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建设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建设的意义。(6分)

19.【答案】(1)作用:增强了海防意识;有助于海防近代化;有利于巩固海防;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入侵;有利于沿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后世海防建设提供经验教训。(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增强海防力量;有利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作用:材料中提到清末朝廷决策圈也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说明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传统国防观念的局限性,逐渐转向更加现代的海防观念。这表明海防意识在晚清时期得到了增强。

材料中提到清朝先后建立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仿制西式战舰,并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以充实海军,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晚清政府在海防建设上采取了近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如仿制西式战舰、派遣留学生等,因此有助于海防的近代化。

晚清政府通过建立海军、加强海防设施建设等措施,显然是为了巩固海防。这些措施直接针对海防的需求,因此有利于巩固海防。

虽然晚清海防建设并未能完全阻止西方列强的入侵,但通过建立海军等现代化海防力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强大的海防力量可以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从而有利于沿海社会的稳定。同时,海防建设也促进了海军工业、造船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晚清海防建设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但也为后世的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包括如何建设现代化的海军、如何加强海防设施建设、如何培养海防人才等,对后世的海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祖国尚未统一,台湾等岛屿仍被国民党军队占据。海军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海上力量,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提供有力的军事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仍面临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问题,如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打击海盗等。海军建设有助于加强海上巡逻和执法力度,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完成这些任务提供安全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尚未稳固,国内外敌对势力仍试图颠覆新生政权。海军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防范外部势力的干涉和侵略,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坚强的后盾。

海军是国家的海上防御力量,负责保卫国家领海和海岸线免受外来侵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海防力量相对薄弱,海军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国家的海防能力,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

海军建设不仅关乎国家安全,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保障国家的海上贸易和渔业资源的安全,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海军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海军建设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发展潜力,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们一般认为,现代化道路有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得不模仿苏联模式,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及探索为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及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历史贡献。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创造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探索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

——摘编自刘伟《从经济史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经济探索历程>读后》

根据材料中的视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探索从苏联模式到新时代(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借鉴苏联模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苏联模式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初步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因过于偏重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民生问题加剧,经济结构失衡。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启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吸取西方现代化经验,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对外贸易,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齐头并进,为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全球变局中立足两个大局,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强调绿色发展、共同富裕,并创新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以多样化路径实现了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的现代化目标,探索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0分)

示例二

论题:从引进到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路径(2分)

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苏联模式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工业基础薄弱和西方对华封锁、禁运的现实,中国效仿苏联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战略。尽管这一模式为中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带来的经济失衡问题长期存在。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中国逐步吸收西方市场经济经验,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活力,使经济快速增长,极大提升了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时代和国情变化,丰富和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强调科技创新、自主发展,突出强调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吸收国际经验又重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多样化选择,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

慧。(10分)

示例三

论题:中国式现代化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之路(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际环境的压力与国内建设的需要,中国选择了模仿苏联模式,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中国迅速建立起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起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渐摆脱了对苏联模式的依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立足两个大局,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全面进步,探索出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之路。中国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发展道路。(10分)

《新梦想2025高考集训简章》


新梦想2025届高考集训预约招生中

咨 询 预 约 报 名

助你拉分复习,赢战高考!

专项提高|思维点睛|院校分析|科学规划

或拨打咨询热线

13284718885

15947026074


内蒙古新梦想
中学生生涯规划、学生心理咨询、各学段学习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