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许包野:留洋博士投身革命 为国捐躯英魂永存

政务   2024-10-05 11:22   广东  



编者的话

由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汕头融媒集团联合推出的系列专题报道——“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不能忘却的记忆”今起在《汕头日报》刊出。本专题将重温潮汕先烈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让革命先烈的精神薪火相传,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敬请垂注。

雕像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位于澄海区冠山社区北面坪山仔山坡上的许包野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绿草如茵。

“每逢节假日,都有家长带着小孩来这里聆听英雄故事。”社区工作人员动情地说,虽然过去了那么久,但大家都没有忘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许包野烈士,红色文化基因在此代代相传。

近日,在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同志的帮助下,记者详细了解这位革命烈士背后的故事,感受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许包野烈士陵园松柏苍翠、绿草如茵


远赴重洋 追寻新知








远赴重洋 追寻新知


在雨花台众多烈士名单中,许包野的名字赫然在目,他被称为“革命圣火接引人”。许包野原名许鸿藻,乳名许金海,曾用名许宝如、伯勒、阿宝、宝霞、宝尔、老刘,广东澄海冠陇乡(今冠山社区)人。
1900年5月,许包野出生于泰国一侨商家庭,7岁回到祖国。他先后就读于家乡私塾、澄海县立凤山小学、澄海县立中学,因勤奋聪颖,考试常列前茅。他平时爱读古书,涉猎颇广,熟读过孔子、老子、墨子的著作,潜心研究《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
许包野17岁那年,嫡娘去世,父亲按家乡“娶孝妇”的习俗,给他物色了一名叫叶巧珍的农村姑娘为妻。婚后,他给妻子改名为叶雁苹,取“鸿雁相伴、苹藻相依”之意。
时值五四运动兴起,中学毕业的许包野毅然投考蔡元培为会长的“华法教育会”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1920年4月,他辞别父母妻子,怀揣满腔热血,踏上海外求学探索之旅。
1923年,在朱德的引导下,许包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旅欧期间,许包野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参加实际斗争,为后来的革命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业方面,许包野取得出色的成绩,在德国和奥地利均获得博士学位。
许包野曾一笔一画教不识字的妻子叶雁苹写字、读书。出国留学期间,他经常与相隔万里的妻子鸿雁传书,诉说爱与思念。在信中,他一再请求父亲资助没有文化的妻子进城学习;在信中,不忘叮嘱妻子:“我现在所希望于你者,只要你能把中国文学通,中国字能写得雅正,此外我倒没有什么奢求……”字字句句,写满了一个年轻求知者、革命者对亲人的惦念和嘱托。
1926年,许包野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教,他不遗余力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工作。虽然在莫斯科拥有稳定的职业、良好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他却时刻记挂着祖国。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在许包野烈士故居找到的信件




毅然归国 传播真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包野受共产国际派遣,从苏联经黑龙江秘密回国。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许包野入境后即被特务盯上,几经波折才于年底回到家乡。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1年的许包野回到自己熟悉而念念不忘的土地。叶雁苹终于盼回了分别11年的许包野,却又在短暂团聚10天后,再次忍痛送别立志投身革命的丈夫。
1932年3月,许包野到达厦门找到了党组织,继续走上革命之路。归国后他做了大量工作,机智、冷静、沉着,使他在波涛暗涌的革命斗争中躲过许多暗礁,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2年10月,许包野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从此,他卓有成效地领导厦门和闽南十几个县的革命活动。他着力整顿各级党的组织,改组了惠安、泉州、漳州党的领导机构;他发起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并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借机向群众敲诈勒索的卑鄙行径。
在领导革命斗争之外,许包野十分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和理论建设,亲自领导厦门文化协会,秘密出版《发动机》《舰》《战斗》《舵》《实话报》《青工画报》《街头号外》和《鹭华》等刊物,恢复《群众报》,把中央文件编成《革命丛书》,引导党员群众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工作中他经常与同志们分享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播真理。
1934年5月,叛徒周剑心(又作周剑津)(原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宣传部部长)从福州窜到厦门。当时,福州党组织受到了破坏,周剑心声称来厦门寻找组织关系,要求与许包野会面。许包野感到周剑心此时来厦门事有蹊跷,嘱咐与周剑心接触的同志,要其详细汇报福州地下党被破坏的情况及其如何逃脱的经过,然后才与其见面。过了3天,周剑心见诱捕不到许包野,便迫不及待地带领敌人破坏了地下团秘书处和党团的印刷处机关,终于暴露其叛徒面目。许包野的警惕,使党组织避免遭受一次大破坏。
在许包野担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期间,中心市委所属闽南地区十多个县、市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党员发展到近千人,厦门地区的“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会”“赤色工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漳州、泉州、安溪的游击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许包野写给父母的家书




机智应敌 为国捐躯


1934年7月,在中共江苏省委接连遭到敌人破坏之后,党中央调许包野到上海担任江苏省委书记,化名宝尔。党中央还派江苏省委原常委、省委原秘书长杨光华(化名子才)帮助许包野建立新的省委。
新省委建立不久,敌人企图通过叛徒龚某诱捕杨光华和许包野,作为破坏新省委的突破口。有着丰富地下斗争经验的许包野与杨光华互相照应,加倍警惕,机智地领导江苏省委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敌人进行斗争,并及时配合党中央处决了叛徒龚某,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敌人始终没能找到许包野,只能感叹“宝尔太机灵了”。
10月间,由于中共河南省委遭受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到河南任省委书记,化名老刘。他从上海到开封赴任,同行有小汪(陈绿漪,女)、小叶(赴河南任团省委书记)。他到河南工作时,适逢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白区地下党的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难。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情况下,许包野不顾个人安危,天天早出晚归,为恢复发展党的力量,发展武装队伍和建立革命群众组织而奔忙。
正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准备搞武装暴动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35年2月19日下午,许包野到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国诚(化名老王,同小叶、小汪住在一起)的住处等待党中央派来接头的交通员。当时,张国诚发现接头地点有陌生人,知情况有变,便通知许包野赶快从后院走。许包野和小汪从后院走脱,张国诚与小叶从前门出走时即被国民党特务捕获。许包野没有返回原来住处,立即和小汪分头通知有关同志转移。由于叛徒出卖,第二天晚上,许包野在旅馆被捕。

许包野烈士

许包野被捕后,敌人对他采取了各种软硬兼施的手段,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后来,敌人采取了最野蛮、最残酷的刑罚,用竹针扎进他的手指,用辣椒水灌进他的鼻子、眼睛,用小刀割破他的耳朵,扎进他的大腿、小腿,一直扎到他皮开肉绽、头破腿断。而许包野则以最英勇最坚强的革命精神与敌人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终因伤势过重,于1935年春牺牲在南京监狱里。
远在家乡的叶雁苹毫不知情,守在家中苦苦等待丈夫归来。当7岁的孩子不幸夭折后,叶雁苹在家乡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去秋来,等待丈夫足足超过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







现场走访——

守护英烈

让红色薪火永相传


许包野烈士雕像矗立在许包野烈士陵园正中,给人以温文儒雅、大义凛然之感。记者看到,雕像后面的碑亭上,刻着参加过长征的百岁女红军、原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谢飞同志的题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英勇的革命活动家,优秀的共产党员,光荣的革命烈士:许包野同志永垂不朽”,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时刻在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
澄海冠山历史悠久、才俊辈出。1999年,在汕头、澄海革命老区促进会的支持下,在冠山社区兴建许包野烈士陵园。陵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工程于2000年完工,又在2003年重修。
2009年6月,许包野烈士陵园被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各地学校师生、市民群众多次到许包野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大家纷纷表示,要永远怀念先烈、牢记先烈,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把英雄的精神内化于心,用奋勇争先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行。
像许包野这样为革命献身的革命志士还有很多,他们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持续战斗,勇往直前。他们像一座座雄伟的丰碑,屹立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永远不会消失,永远熠熠生辉。




许包野的诗《我要》(节选)(资料照片)





感人故事——

深情等待

跨越半个世纪催人泪下



1982年的一天,一位名叫叶雁苹的老人,给相关党史部门写信,请求帮忙寻找自己失踪50年的丈夫许包野。信中老人说,她们是在1917年结的婚,三年后,许包野便在蔡元培的推荐下,赴法、德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许包野回到祖国。然而,他在家只住了十天就匆匆赶往厦门,此后便杳无音讯。
20世纪20年代,许包野在欧洲留学时手写的诗集里,一声声呼唤着“雁儿”;时隔半个多世纪,不知丈夫早已牺牲的叶雁苹,还在坚持给丈夫写信,期待着“许鸿藻阿宝”的回音。
在已发现的许包野以及其亲友与叶雁苹之间的各种往来书信中,有一封写于1955年,许包野的三弟许英藻来信,邀大嫂叶雁苹到新加坡一起生活,信中也谈到了大哥一直没有音信。然而,叶雁苹拒绝了,她一直守候在老宅里,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叶雁苹从一个妙龄少女等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始终等不来许包野的任何消息。她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写信给党史部门,寻找丈夫的下落。
历经3年时间,1985年,福建、江苏、广东、河南等地的研究者终于确认,在南京雨花台牺牲的烈士“老刘”就是许包野。得知消息时,叶雁苹已重病在床。她在为自己感叹的同时也颇感欣慰,感叹的是自己半个世纪的等待终是一场空,欣慰的是自己用尽一生等待的丈夫是铁骨铮铮的男儿,不枉自己一辈子的惦念。

福建省武平县给叶雁苹的回信

叶雁苹捐出了许包野从苏联带回来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的遗物,不久便与世长辞。在家乡的墓碑上,她的名字与丈夫的名字被写在了一起,这对分离了半个多世纪的夫妻,终于得以再次“鸿雁相伴、苹藻相依”。







图文:汕头融媒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编辑:晴儿

校对:丽娴

编审:洁汶 陈瑶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新闻采访中心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汕头日报
关注汕头本地新闻,即时收取读者意见建议,努力提供有关汕头最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