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每年一度的端午节了,今天我们就聊聊端午节的各种传说吧。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其实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端午节了,端午择在五月五日过是有特别的讲究的。
端午节是起源于“恶日”,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将五月五日视为一个禁忌之日,此日容易降临噩运。“恶月恶日”的说法其实更可能是与节气有关。五月是一年中“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病流行”的特殊节气。在这个季节里万物萌动,瘟疫潜伏。为了驱除瘟疫,要挂艾草,就像这样的:
喝雄黄酒,给阿宝点额头,驱毒镇邪。涂手心脚心,祛病延年。
现在看来这些是有现代科学依据的,在恶月这些习俗之外,龙舟作为“法船”,其直接目的是为了送走瘟疫、祈求平安。就像这样的:
从节气的时间来看端午习俗,可知先民们应对生活的智慧,阳极而盛导致人们身体的血热,内外热感,带来了人们称之为热毒的现象。这个时候,人们本能的需要亲近水与戏水,以达到水火既济的状态。
人们在河水里集体竞赛的形式对抗夏天的高温天气,以激起身体生理上的活力。而吃粽子的习俗则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被合并在一起。总的来说,端午其实就是一个顺应节气变化,表达先民对生命追求的节日。
传说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纪念吴国的伍子胥之说,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最终含冤而死的伍子胥在五月五装入皮革里投入大江,后人相传端午节也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纪念屈原,但事实是苏州人都是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与屈原都是楚国人,只是伍子胥早屈原200年。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对国君昏聩,奸佞当道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道。
伍子胥选择了九死一生背楚,恨楚,伐楚的不归路,哪怕楚王死了,也要挖出来鞭尸三百。
再看屈原在失时失势力所不逮之机,除了一介肉身,再无别的资本,他的姐姐曾劝说他,楚王不听你所言,你尽心就行了,忧心有啥益处?幸好咱家有田地,为什么不能种田自食其力度过余年?
你看看,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妇女都能审时度势这么豁达明白,但就是没能打开屈原的心结,千古艰难惟一死,惟死方解心头结,于是有了屈原纵身一跃汨罗江。
做人就应该像伍子胥如此硬朗,可是这样的狠人不允许纪念,不能大力提倡,还是懦弱老实、只会跳江殉情的屈原让人放心,这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
鲁迅分析认为,屈原有一种“无法根除的对君的幻想和对帝国的奴性”。
端午节纪念谁,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像屈原那样舍身保存名节,还是像伍子胥那样绝不妥协苟且?人活一世往往都是稀里糊涂,若是深思细想,恐怕端午节的粽子都咽不下去了!
像伍子胥那样豪气干云的抗争,还是学着屈原一身清白的逃避,除了卑微懦弱,哪个选项今人都做不到!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最后有一句重要的话一定要说:
朱森林祝朋友们端午节安康!
觉得有意思你就转发分享吧!
好看你就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