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型人格,在现实生活里是很常见的。有些人天生喜欢对身边的人挑三拣四、吹毛求疵。这类人认为,一切问题的来源都是别人。
如果单纯地只是自己心里想想,倒也影响不到别人。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会通过责备他人的方式,来达到满足自身虚荣的目的。
如果你不幸遇到这类人,并且需要与他相处下去,那无疑要背负着无尽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甚至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度过一场灾难。
生活中、职场上,我们就这样的人大可避而远之。最可怕的是,不幸找到了具备自责型人格的另一半,此时想要逃离就要伤筋动骨了。
指责型的伴侣,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潜意识聚焦他人缺点,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习惯,这样更让人无语,因为他不认为自己的认知有任何的问题;
二是有弥漫性倾向,这种指责的范围很容易扩散到周围的人身上,形成一种负能量的闭环。
三是继承性,指责型人格并非与生俱来,很多是孩童时期,通过后天学习父母的行为而来的。
博主@美玲在帖子里,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一年前,美玲丈夫因为公司效益不好,被列入了裁员名单。确定被离职那天,她的丈夫回家就处处找茬,对她大发脾气。
美玲不想理睬,可是丈夫依旧不依不饶。最后翻起旧账来:
“都是因为你,本来几年前我就准备跳槽,你劝我不年轻了要追求稳定。现在好了吧,被辞退了,你满意了?”
丈夫失业后,找工作屡屡碰壁,家里气氛一直压抑,美玲和孩子都很怕一不小心惹到他。
有一天,丈夫回到家,看到孩子乱扔的玩具,又一次爆发了。冲着美玲斥责道:“一天天连个孩子都带不好,看看家里乱的,真没用。”
美玲听完,着手开始收拾玩具。可是要知道,她工作了一天很疲惫的,她心里觉得既生气又委屈。
为了照顾丈夫的情绪,美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下班后还要带孩子,换来的却是无休止的责备。
虽然美玲已经在收拾了,可是丈夫还是在喋喋不休。最终,美玲忍无可忍,家中又爆发了一场战争。
美玲的一忍再忍,无非是为了孩子。她不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家庭不幸福的种子。也不想看到孩子在父母争吵时,战战兢兢的样子。
但可悲的是,美玲渐渐发现孩子变得比之前暴躁易怒,缺乏耐心起来。甚至,遇到问题,也愿意去找外界和他人的问题,而不是检讨自己的错误。
活脱脱成了丈夫的缩小版,这点,是最让美玲崩溃的。可是,她又不知道要从哪里去着手,不让问题越演越烈,变得无法修正。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对于指责型人格是这样分析的:“指责型人格的人,会让你压抑得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最终活成一个低价值感的人。”
毫无疑问,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承受他的数落与否定。长期的影响下,一个人就会陷入纠结、憋屈和痛苦的情绪中。
一是会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二是会自我认同感极低。大多数的建议是:遇到这样的人,及时远离才是保护自己最佳的方式。
而在美玲的潜意识里,自己受委屈可以忍。但是家庭氛围紧张,让孩子整日也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甚至等小孩长大结婚后,也可能会成为指责型人格,这样恶性的循环是她无法忍受的。
那么,除了及时抽身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指责型人格,有所缓解呢?
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指责型人格已经形成了习惯性不满。这类人对任何不满意的事情都可以发脾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对方,之后自身反倒轻松下来,开始为自己的虚假“完美”沾沾自喜。
其实,他们并非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他们羞于且不愿意承认罢了。于是在一次次的自洽后,便固执的认为自己没错。为了证明自己没错,就不得不找一个“替罪羊”来安慰自己。
了解了这类人后,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
第一,找到问题的根本。
例如美玲的丈夫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转而产生了怒气。那我们就想办法促进这件事情的达成,或是降低标准,或是转求他人。首先把问题的根本解决掉。
第二,自己变得坚定、柔和。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被对方的批判打破认知。而一个独立的人,必须要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
不要自我怀疑,不要自己也跟着暴躁起来。而是要有的放矢的缓解家庭气氛。记住不必与他们争辩,争辩在这一类人看来是情绪催化剂和助燃剂,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第三,自我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期待别人变化,不如从改变自己做起。人都是趋利性的动物,让他看到你离开的损失,他便会有所收敛。
情绪是可以传递的,当我们自己变得柔和的同时,这种气场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方。
一时错误的选择,就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厌恶、自暴自弃和对方一起钻牛角尖。而是要懂得自己心底真正期待的是什么,并且想方设法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