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天文潮是地球上的海水受“潮汐力”影響而形成的水位週期性起落現象;“潮汐力”受三種“力”組合而成,分別為太陽和月球對地球之海水的萬有引力,以及海水因公轉而產生的離心力。當中,由月球引起的潮汐稱為太陰潮,而太陽引起的潮汐則稱為太陽潮;由於月球距離地球較近,因此潮汐受月球的影響一般較太陽大。
每當初一(新月)和十五(滿月)前後,月球、地球和太陽的位置接近連成一直線時,稱為“大潮”;這時潮汐力的合力最大,潮汐的起落幅度亦因此加大。然而,由於海水的流動有滯後作用,天文大潮一般出現在初一和十五之後的一兩天,即農曆初二、初三和十七、十八日左右。
相反,當初八、初九(上弦月)及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月球、地球和太陽的位置接近成直角時,由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位置不一,使得潮汐的漲退幅度較小,稱為“小潮”。
換言之,大潮和小潮會呈現一定規律的變化,尤其與月球繞地球公轉週期的關聯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