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云彩聚集在天边,枯草泛出淡淡的金黄。尽管天气渐冷,仍抵挡不住游客热情的脚步。来这里旅游,九师一六一团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是许多游客必选的一站。
“魏德友,1940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这里是著名的沂蒙老区。1960年,20岁的他参军入伍报效国家。后来,他谢绝了部队首长的挽留,与118名战友一起踏上西行的列车,怀着满腔赤诚,来到了偏远荒凉的萨尔布拉克草原……”站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大厅,游客们看着一张张令人感怀的照片、一块块闪亮的奖牌奖章、老旧的收音机、斑驳的望远镜,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感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魏德友在自家院子里小憩(摄于10月9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又送走了一批游客,84岁的魏德友伫立在门前,长久地凝望着远方——从首都北京来到萨尔布拉克草原,他已在这片土地上整整守护了60年。六十甲子一轮回,他的身影仍像界碑一样岿然矗立。
扎根边疆是厚重的情怀
魏德友出生在红色沃土山东沂蒙老区,小时候,父母常为八路军做军鞋、烙煎饼,“立志从军,参加革命”的种子,早早就在魏德友心中发了芽。
1958年,刚满18岁,魏德友就报名参军,但身材瘦小的他没能通过体检。次年,他再次前去报名,仍未被录取。为了能实现参军的梦想,他坚持每天跑步锻炼,增强体质。
1960年,魏德友终于通过了征兵体检,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
穿上绿军装,魏德友来到了朝思暮想的首都北京,在解放军某部服役。其间,他刻苦训练、乐于助人,被评为“五好战士”。因表现优异,组织上让他在部队延期服役一年。
“祖国边疆需要建设者,哪里最偏远最艰苦,我就要去哪里!”1964年,已经服役4年的魏德友即将复员,“吃苦”心切的他谢绝了教导员留他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报名去新疆。不久,他便同118名战友一路向西来到兵团,被分到一六一团兵二连。
初到兵团,老军垦手把手教魏德友干农活,邻居大哥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牧工待他亲如兄弟……一次次直抵心扉的温暖,更加坚定了魏德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信心和决心。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是魏德友满怀信念在这里放牧、垦荒、守边的真实写照。
守边,总会伴随着危险。有一次,在放牧巡逻时,魏德友和战友们遭遇恶狼袭击,战友陈秀仓被狼咬伤,身上鲜血淋漓。
生命垂危之际,陈秀仓拉着魏德友的手,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我走了,你要在这里继续守好边……”
魏德友含泪说道:“放心吧,再苦再难,我也会守好祖国的疆土!”
魏德友在巡边路上(资料图片)。 管述军 摄
能走没走是深沉的大爱
1967年,魏德友回山东老家探亲,与当地姑娘刘景好结为伉俪。婚后,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刘景好跟随魏德友回到了萨尔布拉克草原。
然而,一下车,刘景好便惊呆了。“眼前是光秃秃的戈壁滩,婚房是个‘地窝子’。”刘景好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就大哭起来,嚷嚷着要回去,最后被魏德友哄着留了下来。
多年来,回家乡的念头,无数次涌现在刘景好心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魏德友的深情,以及对祖国屯垦戍边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刘景好也“舍不得”回去了,和魏德友一起,把根深深扎在了祖国西北边陲。
“我要为祖国戍守边疆一辈子!”在刘景好的支持下,魏德友在入党申请书里郑重地写下这句话。1983年,魏德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魏德友所在的兵二连全体被分配到距离团部较近的连队。但魏德友却主动表示要留下来,因为他知道,“边境线上,不能空着。”
1984年,魏德友的弟弟来新疆探亲,面对空旷荒凉的戈壁滩、被风沙磨砺显得过早苍老的哥嫂,内心五味杂陈。此后几天,他天天劝夫妻俩返回家乡,魏德友的父母也一起给夫妻俩做工作。
留疆尽忠,还是回乡尽孝?当时,魏德友的内心十分挣扎:一边是古稀之年的父母,如果不回去,还能有机会尽孝吗?一边是立志戍守的边疆热土,申请入党时的铿锵誓言,又岂能变成空喊的口号?
经过好几天的思想斗争,一个信念在魏德友心中愈发坚定,他告诉弟弟:“你在二老膝前替我多尽孝吧。有国才有家,我要守好祖国的边境线!”
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魏德友巡边放牧的脚步从未间断,60年来,魏德友巡边里程超过20万公里,“听坏”收音机50多部,磨破鞋子150多双,堵截临界牲畜数万头只,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负责的区域从未发生过涉外事件。
魏德友与妻女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前升国旗(摄于10月7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摄
接续传承是光荣的使命
随着岁月流逝,魏德友夫妇相继退休,在山东工作的子女极力劝说父母回乡养老,可他俩说什么也不肯回去。女儿在团场场部买了一套房子让父母居住,老两口却一天也没住过。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魏德友一度担心,如果哪天走不动了,谁来接自己的班?让他欣慰的是,二女儿魏萍回来了。
初冬时节,萨尔布拉克草原空阔辽远,一位皮肤黝黑的女子身背望远镜、收音机、水壶,赶着羊群沿着边境线沉稳地走过,不时举起望远镜四处观察。
她就是魏萍,一六一团四连职工、萨尔布拉克边境段护边员。
“父母不愿离开,那我就回去。那里是父母守护了一辈子的地方,我要继续坚守。”与丈夫商议后,魏萍于2017年辞掉了在山东的工作,从父亲手中接过巡边的“接力棒”。魏德友将自己的巡边“四件宝”(羊鞭、收音机、望远镜和水壶)交到女儿手中,郑重地叮嘱道:“一定要把这段边境线守好。”
第一次巡边回来,魏萍的腿和脚疼得不敢着地,她想:“这条路父亲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一定要跟得上父亲的脚步。”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不怕吃苦的魏萍逐渐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成为一名合格的“边防通”。
由于表现出色,2021年,魏萍被评为兵团“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时代新人”。之后,她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1年6月,年过八旬的魏德友荣获“七一勋章”,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回忆当时的情景,魏德友依然万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颁授勋章。其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
“回到宾馆后,父亲拿着勋章看了又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抱着我和母亲流下激动的眼泪。”魏萍回忆,从北京回来后,父亲将这枚勋章用红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小心地保存起来。他常说,这个荣誉属于全体兵团人!
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魏德友向妻子和女儿讲述自己守护界碑的往事(摄于10月7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摄
同年,九师设立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展示魏德友几十年如一日巡边戍边的先进事迹。自开馆以来,几乎每天都有党员干部、青年团员、少先队员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体验戍边生活,感悟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夕阳西下,魏德友走出院落,等待巡边的魏萍归家。院子里,那块写着“坚守”的石碑染上金辉,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魏德友和女儿魏萍察看自家院子里种植的沙棘长势(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苟汇敏 摄
如今,魏德友的院子周围郁郁葱葱,早年种下的一棵棵红星杨如今已枝繁叶茂、迎风而立,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西北边防。
来源: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军权、兰玲玲 常驻记者苟汇敏)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