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大烤房餐厅里,“00后”的返乡大学生冉义杰正在准备食材、整理酒水饮料、清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5月,冉义杰回到老家荆竹村开起了火锅店,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更开启了属于他的“火热人生”。
热情的服务,精选的食材和诚信的经营,使火锅店生意火爆。随着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冉义杰就在村里招聘了几名当地村民前来就业。如今,火锅店经营得红红火火,自己靠着开火锅店实现了创业梦想,又能帮助乡亲实现就地就业,冉义杰每天都累并快乐着。
荆竹村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把一个刚毕业的“00后”大学生请回村?
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
2012年,当时的仙女山镇通过争资立项,决定将荆竹村的这条泥石公路改造成沥青公路。这一改,彻底改掉了“晴通雨阻”的窘境,让当地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光修路还不行,还得有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村里有什么,游客需要什么?应该发展什么产业?这些都需要经过精挑细选。不能造成污染,更要和旅游发展相契合。最后,荆竹村瞄准了高山绿色水果产业。
重庆寻梦园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蓝莓。
也是在这一年,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科技特派员胡蕾来到了荆竹村,带领村民种起了100亩蓝莓、桃、李、葡萄、梨等水果。期间,村干部还积极帮助像胡蕾这样的外来创业者协调土地、用水、用电等事宜,让他们在村里能安心扎根,也组织村民去基地务工或学习技术,不仅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还通过走技术流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
胡蕾正在为果农讲解修枝技术(右一)。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内外兼修,既要做足‘面子’,更要做实‘里子’。”荆竹村党支部书记谌菊表示,乡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有多少漂亮的农房、有多少柏油马路,更重要的是有多少增收产业、有多少龙头企业,让老百姓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如今,荆竹村已建成重庆寻梦园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漫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农旅一体的龙头企业,建成山地特色果蔬采摘基地约3000亩,农旅发展得到有效融合;成立了“武隆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村内外年轻人在此就业创业搭建起平台,也为村里发展汇聚了人才力量。提供旅游就业机会312个,旅游从业人员中本地村民比例超过50%。
春赏百花盛开,夏享清风拂来,秋品硕果鲜美,冬观白雪朦胧,可享四季之美。荆竹村也奏起全域旅游“协奏曲”,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土地变股权”的发展理念得以实现。
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75%,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生三桥,距离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约5公里,荆竹村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早年间,这样的优势并没有给荆竹村带来“财富”。彼时,仙女山上景区游客数量快速增长,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峡谷等多种类型的自然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荆竹村却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等条件制约,无法借力武隆旅游发展。
可不能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
凭借自身珍贵的自然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荆竹村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15年,成功引进重庆方德文旅投资运营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开始为村庄量身打造旅游项目——归原小镇。
归原小镇。
归原小镇以“活化乡村、留住乡愁、回归自然”为目标,以田园、乐园、庄园“三园模式”为指导,在“尊重自然、尊重原貌”基础上,以现代创意活化传统乡愁,对20余套村民旧居进行修复保护、创新利用,让小镇既有原生态,又有文艺范。
归原小镇里的“无有图书馆”,既是咖啡吧,也是乡村图书馆,是一栋伫立在悬崖之上的两层玻璃房,在此学习看书,室外的山林尽收眼底,梦幻又浪漫。
“无有图书馆”的咖啡师冉光芳是一名地道的荆竹村人,每天清晨,她都会在上班的途中掐一些漂亮的鲜花,用来装扮“无有图书馆”,种了半辈子烤烟的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如今会变得如此有文艺范。
荆竹村注重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通过现代创意“活化”再现传统乡愁,建成非遗传习所,对蜡染、竹编、剪纸、木叶吹奏、传统饮食制作等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用村民的老房子、古柴火灶、方桌竹椅、铜茶壶与青瓷杯等打造“归原茶馆”,向游客展示传统的乡村民居风格和生活;举办国际夏令营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农事体验学习农耕文化;保护修葺古代商道驿站,打造“荆竹古道”,游客可以通过走这段路程,更好地了解塘路(驿站)文化……
归原茶馆。
正是借助文化铸魂,归原小镇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升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曾经面临倒塌的老屋都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被改造成了颇具特色的民宿。经过9年多时间的建设,田园野趣、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织,荆竹村变成了游客打卡地。
设计师利用当地的石砖、木材,将农民的老土房、烤烟房改造成乡村民宿、森林图书馆,为村庄注入了生机活力,也为武隆旅游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归原小镇。
“每到假日,基本上是一房难求。”归园小镇负责人范鲁峰告诉记者。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荆竹村结合村情实际和归原小镇打造风格,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挖掘传承农村文化,实现“看山望水记乡愁”;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在留存自然生态景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硬化村社道路、种植鲜花、清理垃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荆竹村,真正实现了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嗅得到炊烟、闻得见鸟鸣。
如何让乡村“颜值”变“产值”,“流量”变“留量”。荆竹村有自己的妙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旅结合,依托自然文化禀赋,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守住生态根本,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荆竹版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小小的村庄一天一个变化,美好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到这里打卡,村民们也因此发现了商机,有了新的营生。
常年在外打工的杨小波夫妇就是看到了村子的发展,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吃起了“旅游饭”。他一边择菜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村子开始打造乡村旅游后,我们就回来了,自家的房子开了农家乐,房租省了,现在来荆竹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客人也比较多,一年的收入很可观,以前荆竹村条件差,想都没想到,现在能发展成这样。”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个曾因交通闭塞、地处偏远而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成功实现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火爆“出圈”的华丽转身。如今,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400元左右,增长至现在的2万元以上。
2019年,荆竹村被评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荆竹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同时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后,荆竹村又有了新的计划——打造国际创客村、成立“乡宿联盟”、创办仙女山乡村大学城……荆竹村将持续推动“旅游+”发展,谋划户外体验、农旅观光、亲子研学等旅居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编辑 | 何诗宇
审核 | 刘继华
终审 | 解勇
来源 | 武隆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