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图像色彩大师课,人均UP主的时代,让你的照片视频更出色!

文摘   2024-09-07 21:07   日本  






*本文为广告


当我们拿起手机拍照时,其实心理和15世纪的人并无不同。

只是时代变了,流行的图像与色彩变了,人的审美也变了。

然而不变的是,人们从未停止对视觉信息的关注。大到欣赏艺术创作,小到为朋友圈文案选一张配图。

为什么有些图像能够流传千百万年,成为一种符号?
为什么有些照片能够在你刷手机时,一下成为视觉焦点?

图像是如何俘获或者“欺骗”我们的?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读图时代,每个人都身兼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身份。

大家都想找到藏在视觉游戏背后的秘密。

今天要介绍给你的,正是两本揭秘之书——《图像》《色彩》。

作者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是意大利平面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后,毕业于罗马大学意大利文学专业。

曾为意大利多家出版社策划和设计书籍。自2012年起,在罗马工艺美术高等学院教授感知心理学。其著作《视觉设计的便携式批判》令人将其视为对当今设计最具独特理念的人物之一。

在这两本书中,他一改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

将数百年前的油画与当代商业广告放在一起,解释图像是如何被设计、被创造,被应用至今的;

又将日常用品与文艺作品中的色彩提取出来,追溯我们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

两本书,近千幅插图,如同一堂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大师课。

从图像到色彩,这套“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入学考试推荐用书”,为读者细腻剖析视觉游戏的“制胜法则”。

《图像》《色彩》▼

限时特惠价115元起(日销价122元起)

限时特惠截止至2024年9月12日23:59


让你的图像更出色

《图像》一书,从焦点、构图、光线、大小、比例、色调等,决定画面成败的因素出发。

分析500余张跨时代、跨媒体的代表性图片,揭开图像创作的秘密。

纵览千年图像史,为读者挖掘变与不变的创作规律。

从洞穴壁画、油画、素描到照片、电影,再到广告、自拍,是什么造就了如今流行的图像和我们的视觉审美?

比如,一点透视的极致魅力,不论是《最后的晚餐》,还是库布里克的《闪灵》,都有所展现。

手法虽然相同,但在目的和效果上,却有着惊人的对立之处。

我们常以为“位于正中央”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从事实来看,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中央构图的画面具有庄严性、对称性、圆满性。正中央蕴含着昭告、封存、推崇的意味,带来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感觉。 

如果让画面的中心,同时成为“一点透视”的消失点,那么这种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

电影《闪灵》便是以一点透视为基础构建。

要知道,在《闪灵》推出的年代,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电影中惯用不平衡的对角线构图,因此库布里克的选择相当震撼。 

又长又窄的走廊内,所有的目光都被迫集中到一个方向——走廊尽头的远点。

然而回想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这种深处走廊时的“逼迫感”并不总是那么强烈,哪怕是走廊里的一个装饰品,都能让注意力分散。

是电影中的极致构图,让虚构感与幻象感变得更重——原本应当庄严、不容置疑的画面中心,变得恍惚、不真实。

这里我们仅仅讨论了“中央构图”与“一点透视”结合的例子。

生活中的实例要比这复杂得多。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图像绝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有着其特定的运行机制。

也许下次看展览或是电影,你会重新思考眼前图像。不再只看它显现出了什么,而是会进一步思考,它是如何实现的。

每一次对“过程”的思考,都会为你下一次的个人创作(哪怕只是发一张朋友圈照片),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图像》《色彩》▼

限时特惠价115元起(日销价122元起)

限时特惠截止至2024年9月12日23:59


让你的色彩更出众


这部《色彩》,是一本严谨详实的用色宝典。

色相环、光谱、明度、互补色、色错觉、三原色、饱和度…… 所有你需要知道的色彩知识、术语、名词解释,一本全收录。

本书用400余张图片,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色彩体验。

作者从绘画、电影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深入研究色彩的历史,追溯了人类与色彩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工业革命和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了它。

为什么黄色铅笔卖得比其他铅笔好?
为什么群青是15世纪圣母披风专用色?

希区柯克为什么偏爱金发女郎?

色彩总是在生活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习惯。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夸张,但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色彩曾经是地位的象征。

15世纪的意大利富商,为了避免死后被审判,将部分财富投入到绘画等文化事业。

他们对颜料的选择十分挑剔,群青因其难得和昂贵,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圣母服装的专用色。

超级英雄角色为什么总爱穿红蓝色?

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因为“爱国”,而是这两种颜色更容易印刷,即使是在非常劣质的纸张上,也能呈现得鲜艳又均匀。

为什么全球三分之二的铅笔都是黄色的?

这里并没有什么“商业密码”,而是因为1893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支涂漆铅笔,正是黄色。

有些时候色彩会从事物的外部特征,变成了“物品本身”,人们甚至无法想象这些物品可以是别的颜色。即便真的有,也会认为其他颜色的都是拙劣的复制品。

色彩绝不可能只是某种物品属性,它既有自身的特性与发展历史,也包含了人类对它的认知演变史。

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到抽象的研究理论,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部丰富且清晰的色彩小史。

两本书,从图像到色彩,进入一堂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大师课。

帮助你高效传递视觉信息,成为图像与色彩的创作高手!

*本文为广告

亚通消息
传递日本各种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