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关注
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官方微信
汪大渊(1311—?),字焕章,元朝江西龙兴路南昌县人,世界著名航海家。
古籍上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很少。2004年,青云谱区在撰修区志时,从民间征得一首排工号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将军渡口波连波嘿;象湖源上风光好哟嗬,施家尧去划龙舟来嘿;王老丞相来迎接哟嗬,相府千金坐花楼罗嘿。汪家垅住航海客哟嗬,漂洋过海到夷洲罗嘿!”从排工号子得知,他来自南昌县灌城乡悬榻里,也就是今天的青云谱区。
汪大渊自幼聪明,勤于读书,父母衷心期望他早日成才,为家争光,故用《论语》中的“焕乎其有文章”之意,以“焕章”作为他的字。
他出生在元朝中期成吉思汗征服亚、欧两大洲之后,中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造船业与航海业都比较发达的时期。汪大渊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长大以后不畏艰险,一生两次航海,游历世界,足迹遍及亚洲、澳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著名的航海家。
南昌地处内陆,海洋远在千里之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去航海的呢?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他小时候读百家经典时对司马迁的《史记》最感兴趣,对司马迁不怕困难游历祖国南北考察和收集各地情况的精神十分佩服。“唯豫章汪君焕章少负奇气,为司马子长之游,足迹几半天下矣。”
二是他的家乡汪家垅地处赣江、抚河之畔,造船业很发达。宋朝诗人宗必经有《南关渡口》诗,诗中有“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之句,可见当年南昌航运和造船业之盛。
南昌象湖湿地公园内的汪大渊雕像
当年南昌市青云谱区修区志时,还征得一首《造船歌》:“施家窑来好风光,造得龙舟走四方。树苗出土灯芯大,长大树荫遮半天。千人看到不敢动,万人看到不敢移。大板要锯千千万,小板要锯万万千。鲁班造船先造底,凡人造船先造舷。造起龙头高万丈,造起龙尾凤朝阳。河边渡子领一支,来来往往渡客商。”号子描述了这一带自古以来水运业、造船业发达的情景,当地繁华热闹的航运业成为少年汪大渊航海梦的基础,也为他实现“航海梦”创造了条件。
施尧村一带是古代造船业、水上交通的良港和货运集散地,地理位置优越。自晋朝以来,这里造船及配套行业较为发达,是古代宣、润、常、苏、湖、扬、杭、越、台、婺、江、洪等十多个内陆造船基地之一,也是江西两大造船基地之一,江(九江)、洪(南昌)造船业在隋唐时期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商船。据有关记载,在唐太宗时期,洪州一地就造了浮海大船500艘,以攻打高丽建造运粮船。自幼成长在这种航运繁荣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熏陶,促使他在不到二十岁就对水运业饶有兴趣,萌生探求的愿望。
我国古代记载海外各国风土人情的著作,有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周去非是北宋温州永嘉县人,隆兴进士,曾任桂林尉、绍兴府通判,他以岭南见闻,参照旧籍记载,写成《岭外代答》;赵汝适是南宋宗室后人。这两人所写“多得于市舶之口传”,所记内容有限。汪大渊阅读了这两部著作后,深感“海外之风土,国史未尽其蕴”。汪大渊立志远洋海外,要亲自去考察了解各国情况,以补我国史籍记载之不足。翰林学士张翥《岛夷志略原序》记载:“汪君焕章,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所遇辄采录其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赍用之所宜。非亲见不书,则信乎其可征也。”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汪大渊回国后,把海外考察了解到的情况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张翥为《岛夷志略》作序言时说他“冠年尝两附东西洋”,后人据此推断他出生时间和出海年龄,比较肯定的是出生在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因古代男子是二十岁而冠,但也多为虚岁,或许他是十九岁就出海。《辞海》(2009年版),甚至推断其出生年份更早在1308年。汪大渊自己在《岛夷志》后序中也说:“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所过之地,窃尝赋诗以记其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之诡异,与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岛夷志略》
元顺帝至顺元年(1330),二十岁的汪大渊从泉州搭乘远洋商船第一次出海,四年后的夏秋时节回国。从至元三年(1337)到至元五年(1339),他第二次从泉州出海。远航回国后,他把两次航海见闻记录整理,写出了《岛夷志》,清源路(今泉州)达鲁花赤(官名,相当于郡守)偰玉立于至正九年(1349)编修《清源续志》,因泉州是“市舶司”所在,“诸蕃辐辏,不能无记”,所以将《岛夷志》入附录中。汪大渊回到南昌后,又将《岛夷志》编为《岛夷志略》,至正十年请翰林修纂张翥为《岛夷志略》作序,并刊刻出版。《岛夷志》已随《清源续志》散失。我们现在所能阅读到的是《岛夷志略》。
汪大渊《岛夷志略》有99个地名章节,加上异文类聚,共100篇近三万字,包含有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书中记载的地理范围及亚洲、非洲、澳洲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我国的澎湖、琉球(当时琉球同属于澎湖巡检司所辖);古里地闷(今帝汶岛)、真腊国(今柬埔寨)、龙牙门(今新加坡)、天竺(今印度)等。其航海远至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并造访过天堂(沙特圣城麦加),是第一个到达并记载阿拉伯马格里布印度洋沿岸的中国人。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对罗婆斯(今澳洲)的记载。当时中国人称澳洲为罗婆斯,船员们认为澳洲是地球最远端的“绝岛”,汪大渊描述那里的人“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这应该是中国人发现澳洲的最早记载,比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1770年发现并宣布占领这块土地早四百多年。
书中也记述了我国大量的各类货物出口,如丝织品、陶瓷、金属、食品等。《岛夷志略》详细记载了瓷器输出,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收藏完好的景德镇青花瓷达120余件,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中出土过数百片元代中国青花瓷器,在东非沿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港口城市和岛屿都发现有中国瓷器。坦桑尼亚基尔瓦岛出土的元中期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也印证了《岛夷志略》的记载。进口货物有乳香、棉织品、驼毛、珍珠和食品等。
作为中外交往史的必读之书,《岛夷志略》上承宋朝周去非《岑外代答》、赵汝适《诸番志》,下接明朝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真实性和涉及国家地区数量之多超过宋、明两朝,是中国元朝海外交通贸易繁荣的见证。
1979年出版的《辞海》记载:“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远,汪氏当居前列。”汪大渊所到之处比郑和远,所到之地比郑和多。汪大渊与《岛夷志略》也是南昌旅游业的珍贵文化资源,有待于南昌人去开发和发扬光大。
《岛夷志略》被现代人收入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目中。研究《岛夷志略》,在现代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加强南昌与国际城市间交往的媒介。《岛夷志略》“龙牙门”篇中记载“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状,中有水道以间之”。如今已看不到这一景象了。公元1880年前后,英国海军嫌“中有水道”很窄,将龙牙炸毁了。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期间,新加坡旅游局根据历史记载,在拉柏多公园内打造了一个龙牙门的复制品。
来源:南昌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