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颇为关注。但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其中不乏恶意捏造。
滥用举报危害多
毋庸置疑,举报是家长和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只要举报内容属实,诉求正当,就无可厚非。同时,正常的监督有利于督促学校、老师改正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但如果滥用举报,对老师“挑三拣四”,甚至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这显然是走向了监督的反面。
现实中,极少数人滥用权利,造成的诸多不良后果却需要所有人承担:
一方面,随意举报导致部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责任感降低,在工作中变得消极。
老师们困于自证,选择躺平,陷入“不敢管、不愿管”的困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会衡量利弊,先保护好自己,再去管教学生。
另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应对各种举报,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教研。
特别是被举报的教师,为自证清白,不仅需要准备相关材料,还要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用于开展教学教研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减少。
最后,不实举报引发的师德负面舆情,会在网上形成贬低教师身份、诋毁教师专业能力、营造教师呆板印象的不良风气,严重破坏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随意举报教师,看似维护了自身权益,实则破坏了正常教育生态,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本人。正如有教师感慨——“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让举报回归监督本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保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全心投入教育事业,挺直腰杆育人,就必须及时止住举报滥用之风。
首先,明确举报主体权责,完善举报流程机制。通过制定明确的举报标准和受理条件,设定举报门槛,要求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佐证信息,保障举报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并建立初步审查机制,对那些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予以驳回。
其次,及时公开澄清不实举报,为涉事教师正名。遭受举报后,即 便查证不属实,相关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那些查证不属实的举报,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正名,同时,对涉事教师加强关心、关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低谷。
此外,相关部门对“恶意举报”也当及时予以惩戒,提高其肆意妄为的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能和稀泥,更不能放任不管,必须站出来,帮助教师采用正当手段勇敢有力地面对各种恶意举报和威胁。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家长、学生合理行使权利。一方面,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合理行使监督权;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也要给家长提供更多正常表达意见的渠道。
比如一些正常问题的反馈,不应该让家长只能通过举报途径来反映,更不应该把原本正常的情况反馈都贴上举报的标签。现实中,有一些“举报”可能只是家长意见和困惑的表达。
学校、教师和教师都是培育孩子的同行者,每一方都从大爱出发,认真负责,彼此理解,共同形成了正向积极的教育合力。
只有让恶意举报无路可走,才能让教师卸下包袱、消除顾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心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只有当教师们能够安心教学、自主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时,孩子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育生态,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来源|半月谈、红星评论、首都教育等
编辑|余晓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