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主要姓氏及人口分布,曾有“徐半城、钟半县”之说

民生   2024-10-06 11:01   广东  
↑↑↑点上方蓝字免费关注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最新蕉岭动态呢?
答案:只需点击上方蓝字「家在蕉岭」或关注以下公众号即可

2000年蕉岭县(古城镇平县)主要姓氏

《蕉岭县志》第一章 姓氏 第一节概况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蕉岭县共有215姓,其中人数较多的有钟、徐、林、刘、陈、丘、赖、黄、王、李、杨、曾、张、古、邓、吴、何等姓。过去有“徐半城、钟半县”之说。

县境内居民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入的汉族中的客家人。宋代以前的“先客”和土著已难查考。宋元祐三年(1088),蓝坊有蓝奎进士及第,说明早已有蓝氏在此开居。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命福建人谢翱羽、丘文兴屯军于今文福镇。宋帝昺祥兴二年(1279),丘文兴遂于文福定居,是为在蕉岭县开基较早的丘姓。

元代迁来的还有王、邓、古、许、张、徐、钟、赖、黄等姓。元以后,地广人稀之梅州,成为客家再次转徙目的地,据《嘉应州志》载:“地为之虚,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可见蕉岭各姓多数是在元、明时期,从福建或江西陆续转徙而来。

蕉城老谢屋祖堂中堂联:“东山开镇山之先,乌巷经文崇相业;闽师继晋师之后,鹿门蔚武著军功。”联中的“东山”为谢姓堂号,“镇山”代镇平县,“闽”为福建,“晋师”指代东晋军破苻坚的谢安,表明谢姓在镇平建县前已开基,且从福建、江西而来。

客家人从中原南徙至蕉岭县定居,与当地土著为争土地而发生纠纷,客主之间难免有时处于对立状态。因此客家祖先为抵御土著进攻而聚族而居,建筑“围龙屋”、“土围楼”等防御形态屋式,比较典型的有广福粟坝罗氏大围龙屋,北磜石寨郭氏土围楼,广福九栋钟氏围龙屋等。

子孙繁衍在垦荒耕作同一范围内,故形成多数自然村落都有一个主要姓氏的状况。如新铺福岭陈姓、南山林姓,兴福东山丘姓、浒竹李姓、谷仓徐姓,文福鹤湖丘姓、长隆傅姓,蕉城横岗古姓、陂角赖姓,三圳福北刘姓,长潭白马林姓,徐溪钟姓,北磜石寨郭姓,南磜富足、步上的黄姓及王姓,高思汤姓,蓝坊峰口林姓,广福乐干钟姓,华侨农场莲塘邓姓等都是姓氏较集中而人数较多的村落。

明代以后,蕉岭县的姓氏逐步增加。据清中期统计,镇平有40多姓。至清末及民国,有信奉天主教的教民,从外县迁到兴福乡龙安村落户定居,从而使龙安村形成34姓共居一村的状况。抗日战争期间,潮汕有一部分难民流散至此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南下等外地干部、职工家属迁来蕉岭县定居,令姓氏有所增多。

改革开放后,蕉岭县每年有大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户籍仍在本地,他们与外地青年通婚,入籍蕉岭,蕉岭县姓氏逐年增加。蕉岭历年搞基础建设,有大批农民工从江西、福建等省涌入,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他们纳入蕉岭统计,又增加一批姓氏。至2000年,蕉岭县有215姓,比1988年的87姓多128姓。

《蕉岭县志》第一章 姓氏 第二节 姓氏录

一、全县姓氏

2000年统计,全县共215姓(以笔画为序)

丁、卜、刁、于、才、万、马、孔、王、云、尤、文、韦、邓、元、方、车、毛、牛、东、司、包、白、冯、宁、左、古、甘、孙、艾、申、史、叶、田、丘、兰、邝、石、卢、龙、纪、刘、庄、刑、朱、吉、邬、伍、任、向、危、华、许、江、汤、连、池、安、吕、阳、阮、关、张、严、何、利、杜、邹、岑、宋、沈、汪、况、沙、李、苏、劳、麦、扶、巫、吴、陈、陆、余、佘、肖、依、卓、房、官、范、杨、林、苟、辜、招、罗、易、呼、欧阳、周、单、岳、郑、郭、柳、施、荣、祖、姚、柯、骆、侯、信、段、饶、修、洪、宫、胡、贺、赵、封、钟、姜、俞、娄、卿、高、唐、栾、祝、夏、聂、班、贾、耿、徐、奚、倪、殷、凌、涂、费、陶、莫、资、容、翁、袁、桂、曹、秦、顾、康、崔、盘、阎、梁、恩、谢、游、黄、梅、龚、盛、屠、密、符、常、章、温、覃、傅、鲁、焦、程、童、渣、彭、韩、蒋、董、鄞、敬、喻、辜、曾、舒、窦、蓝、裘、蒙、赖、简、葛、裴、詹、翟、熊、缪、谭、蔡、廖、管、颜、黎、潘、樊、滕、霍、薛、戴、瞿、魏。

上述姓氏 ,人口达5000以上的姓有钟姓1.8万人,徐姓1.67万人,黄姓1.52万人,陈姓1.46万人,林姓1.29万人,张姓1.2万人,丘姓0.93万人,赖姓0.86万人,曾姓0.85万人,李姓0.68万人,邓姓0.58万人,谢姓0.58万人,汤姓0.57万人,郭姓0.56万人,杨姓0.5万人。

  二、各乡镇原有姓氏

新铺镇(27姓)

宋、杨、张、邓、陈、钟、刘、林、罗、严、曾、丘、赖、彭、谢、叶、李、温、冯、黎、黄、巫、江、侯、饶、程、邹。

徐溪乡(19姓)钟、曾、张、谢、吴、徐、何、高、邓、蓝、刘、黄、池、郑、田、温、李、林、古。

三圳镇(29姓)

赖、吴、刘、徐、张、钟、陈、廖、杨、黄、谢、李、涂、蓝、曾、丘、邹、梁、沈、林、凌、杜、郭、邓、傅、潘、戴、郑、童。

蕉华区(16姓)

钟、邓、李、徐、吴、陈、温、罗、叶、黄、谢、张、许、彭、刘、周。

兴福乡(59姓)

徐、赖、廖、丘、黄、陈、刘、钟、李、谢、叶、曾、马、郑、沈、周、肖、吴、何、汤、魏、张、林、古、杨、盘、罗、丁、蓝、郭、许、范、卢、雪、凌、贺、涂、章、利、宋、朱、邓、田、庄、温、苏、梁、王、薛、危、蔡、冯、曹、邹、熊、修、彭、余、高。

蕉城镇(28姓)

杨、古、丘、徐、刘、钟、赖、黄、张、王、谢、曾、李、汤、傅、廖、邓、官、彭、罗、蓝、施、邹、陈、林、周、朱、宁。

长潭乡(21姓)

林、黄、赖、丘、谢、刘、罗、龙、邓、钟、古、陈、曾、冯、傅、李、何、周、郑、徐、廖。

文福镇(25姓)

丘、张、徐、傅、钟、赖、罗、夏、郭、陈、黄、王、林、刘、古、龙、李、沈、廖、吴、卜、杨、涂、康、黎。

广福镇(13姓)

钟、罗、丘、黄、杨、赖、张、王、潘、林、徐、刘、吴。

蓝坊乡(34姓)

林、李、孙、吴、黄、徐、游、罗、宋、管、汤、许、饶、钟、左、赖、王、刘、周、彭、古、肖、陈、丘、傅、曾、张、江、何、涂、申、欧阳、卢、伍。

高思乡(12姓)

汤、盘、张、范、管、何、钟、黄、吴、林、李、温。

南磜乡(20姓)

黄、王、刘、何、陈、朱、温、廖、叶、郑、罗、江、阮、胡、郭、邓、丘、张、曾、欧阳。

北磜乡(12姓)

郭、萧、何、王、温、梁、江、周、赖、吴、张、汤。

《蕉岭县志》第一章 姓氏 四节 部分姓氏堂号门联

 (上节已录41姓不再重复)

丁姓——济阳堂 门联:①济阳世德 东海家声 ②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丁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马姓——扶风堂 门联:①伏波世德 绛帐家声 ②瑞征二笔 吉叶三槐(马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卢姓——范阳堂 门联:①汉儒世德 唐相家声 ②范阳名族 涿郡高楣(卢姓裔孙衍居兴福、蓝坊等地)

叶姓——南阳堂、下邳堂 门联:①乡贤世德 刺史家声  ②清平似水 介节如山(叶姓裔孙衍居兴福、新铺、南磜、蕉华区等地)

田姓——雁门堂、紫荆堂 门联:雁门世德 荆树家声 (田姓裔孙衍居兴福、徐溪等地)

申姓——魏郡堂 门联:忠臣世泽 名相家声(申姓裔孙衍居蓝坊)

龙姓——武陵堂 门联:伯高世第 大初遗风(龙姓裔孙衍居长潭、文福等地)

池姓——西河堂 门联:西河衍派 泉石比踪(池姓裔孙衍居徐溪等地)

朱姓——沛国堂、紫阳堂 门联:①紫阳门第 沛国家声 ②云台著绩 秘阁流徽(朱姓裔孙衍居兴福、南磜、蕉城等地)

伍姓——安定堂、武陵堂 门联:①武陵著绩 安定流徽  ②东吴著绩 南宋流徽(伍姓裔孙衍居蓝坊等地)

庄姓——天水堂、东海堂 门联:吟歌东越 经著南华(庄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阮姓——陈留堂、竹林堂 门联:竹林世德 刺史家声(阮姓裔孙衍居南磜等地)  

苏姓——扶风堂、武功堂 门联:①武功世德 文经家声 ②三苏望族 五凤乔年(苏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杜姓——京兆堂、汉阳堂 门联:①文坛萃士 华岳钟贤  ②云台世泽 麟阁风高(杜姓裔孙衍居三圳等地)

巫姓——平阳堂、忠孝堂 门联:①平阳世德 商相家声 ②平阳世泽 宝艾家声(巫姓裔孙衍居新铺等地)

  

余姓——下邳堂、高阳堂 门联:①秦卿世德 宋谏家声  ②名高三谏 望重四贤(余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沈姓——吴兴堂 门联:①四声门第 三善家声  ②尚书门第 宰辅家声(沈姓裔孙衍居三圳、兴福、文福等地)

胡姓——安定堂 门联:①苏湖世德 安定家声 ②沩汭源流 理学宗功(胡姓裔孙衍居南磜等地)

饶姓——平阳堂、厚光堂 门联:春农四野 学绍双峰(饶姓裔孙衍居新铺、蓝坊等地)

贺姓——广平堂 门联:孝行绝伦湘邑 诗坛名重鉴湖(贺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侯姓——上谷堂 门联:乡贤世泽 上谷家声(侯姓裔孙衍居新铺等地) 施姓——吴兴堂 门联:修持天宝 素闻博雅(施姓裔孙衍居蕉城等地)

夏姓——会稽堂 门联:会稽世德 清溪家志(夏姓裔孙衍居文福等地)

高姓——渤海堂 门联:①辛阳世德 渤海家声 ②勋隆渤海 绩著供侯(高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康姓——京兆堂 门联:维新变法 戊戌名流(康姓裔孙衍居文福)

  

凌姓——河间堂 门联:①含山名宦 江表虎臣  ②双旌世德 六印家声(凌姓裔孙衍居三圳、兴福等地)

曹姓——谯国堂 门联:①南阳世德 谯国家声 ②三章世第 七步家声(曹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章姓——河间堂、陇西堂 门联:①营丘遗绪 渭水流芒 ②西溪世第 东汉家声(章姓裔孙衍居兴福等地)

彭姓——淮阳堂、陇西堂 门联:①乡贤世德 宋史家声 ②庐陵世泽 吉水家声(彭姓裔孙衍居新铺、兴福、蓝坊、蕉城、华侨农场等地)

  

程姓——安定堂、安平堂 门联:乡贤世德 义化家声(程姓裔孙衍居新铺等地)

童姓——雁门堂、渤海堂 门联:雁门世德 敬义家声(童姓裔孙衍居三圳)

游姓——广平堂、冯翊堂 门联:①广平世德 汝水家声 ②声实俱茂 秀美而文(游姓裔孙衍居蓝坊等地)

蓝姓——汝南堂 门联:①汝南世德 节度家声 ②汝南世德 总宪家声(蓝姓裔孙衍居徐溪、三圳、兴福、蕉城等地)

  

蔡姓——济阳堂 门联:经重石梁 理学家声(蔡姓裔孙衍居兴福、蕉城等地)

管姓——晋阳堂 门联:齐贤世德 一匡天下(管姓裔孙衍居蓝坊等地)

  

熊姓——江陵堂、南昌堂 门联:①江陵世德 宝善家声  ②荥阳世德 御史家声(熊姓裔孙衍居兴福)

潘姓——荥阳堂、河南堂 门联:①荥阳世德 晋代家声 ②瓜山世德 花县家声(潘姓裔孙衍居广福、三圳等地)

  

魏姓——巨鹿堂 门联:①鹤山世德 麟阁家声  ②士推儒宗 帝喜臣言(魏姓裔孙衍居兴福镇)

欧阳姓——渤海堂、庐陵堂 门联:①庐陵世德 渤海家声 ②汉儒世德 宋相家声(欧阳姓裔孙衍居南磜、蓝坊等地)

《蕉岭县志》第三章 台湾同胞 第一节溯源

蕉岭人移民台湾,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日本崇正总会特刊》记载:“康熙初,内地流入台湾居住者,闽人谓之福佬,粤人谓之客人。……客人者,嘉、平、镇三州邑之人也。”“来自广东者,以嘉应州五县(即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为最多数。”

又据《蕉岭县早期迁台同乡查考》一文考证:丘姓,在康熙中叶,有丘永镐迁入屏东县长治乡。吴姓,康熙年间,有吴三霖迁彰化县员林镇。李姓,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李德火迁苗栗县三义乡。

徐姓,康熙年间,有徐俊良迁屏东县麟洛乡,雍正年间,有徐昌贤迁新竹。黄姓,有黄明觉、明发兄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迁嘉义县义竹乡。杨姓,雍正年间,有杨宇崇迁嘉义。赖姓,雍正、乾隆年间,有赖达霖迁屏东县高树乡,赖开透迁南投县中寮乡。

刘姓,清朝初年有11世刘暑辉迁桃园县杨梅镇,其后分传苗栗县南庄乡。谢姓,有12世谢光荣,于康熙年间迁苗栗县头屋乡。钟姓,康熙末年,有钟概芳迁高雄县美浓。陈姓,雍正初年,有陈观珠、陈庆恩兄弟迁苗栗县通宵镇。古姓,雍正年间,古辛伯迁入台中境……以上是部分入台开基较早的各姓始祖。

可见,蕉岭人入垦台湾在清初就开始了。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一文介绍,在屏东县古碑拓贴文集中,影印了一帧《文宣王祀典引》,该碑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立于屏东县内埔乡昌黎祠观音厅内,碑上具列捐银人士192人,而镇平人士则有138人,几占了3/4,有关姓氏有23姓。

再据《台湾区工堂号考》一书所列载的100个大姓中,有丘、何、利、吴、汤、巫、李、林、胡、孙、张、徐、涂、许、陈、冯、傅、曾、温、黄、杨、廖、刘、蔡、邓、郑、卢、赖、戴、谢、钟、邝、罗等33姓与蕉岭有关。这些姓氏约占蕉岭原有姓氏的63%。此项资料,来自台湾户政事务所的调查,为清嘉庆以前东渡传衍者。

据黄香铁《石窟一征》记载:“往台湾者,例由本籍县官给照至泉州、厦门,海防同知验放,方准渡海;然盘费过多,贫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径渡台湾。”可见,古时蕉岭人赴台路线,由蕉岭出发,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经白渡、松口、三河坝直至潮州。至潮州后,有的在潮属澄海县樟林港渡台湾;有的至厦门海防渡海,由于当时乘的是木帆船,要飞渡澎湖海峡,旅程险恶,途中若遇大风,随时有翻船落海、葬身鱼腹的危险。

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镇平县志》录有关台湾的镇平竹枝词云:

黄昏人未掩柴关,明月刚看吐半山;弦索齐鸣檀板碎,开场先唱过台湾。

五月台湾谷价昂,一车闻说十元强;澎湖风浪今应尽,个个迎门待玉郎。

乾鹊无端朝乱呼,绣窗私语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试问阿兄归也无。

由此可见,至清乾隆年间蕉岭县各乡村赴台垦荒的人,已是相当普遍,同时也可看出台湾与蕉岭间关系的密切。

据清黄香铁《石窟一征》记载:“台湾,土地饶沃,畜产蕃孳。置庄者谓之庄家,佃种者谓之场工。邑中贫民往台湾为人作场工,往往三四十年始归,归至家尚以青布裹头,一望而知为台湾客也。”蕉岭移民台湾多属男工,女子则多留家耕作。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便在当地安家落户。

蕉岭移民入垦台湾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蕉岭县地狭民稠,土地贫瘠,所产粮食不足糊口,县人不得不迁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清初“海防例严”,县民多是偷渡前往。清康熙六十年(1721)县令魏燕超才请准县民免证赴台。

第二个原因是清康熙六十年,台湾爆发朱贵起义,康熙招兵“平乱”,县民应征赴台。入台官兵有的娶当地妇女为妻,有的请人回乡招亲入台定居繁衍。此后,赴台合法,蕉岭人大量移民台湾。

第三个原因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余部9万多人进驻镇平(蕉岭),清军进剿,大批人逃亡台湾。

第四个原因是县境洪水灾害,县人逃荒至台湾。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清道光六年(1826)、清光绪十五年(1889)等几次特大水灾,灾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流向台湾垦殖谋生。道光六年洪水后,蕉人更多往台以求生活,渡台后由南移北至苗栗各乡开垦。

第五个原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蕉岭又有大批人至台湾。民国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台湾光复,结束日本长达50年对台湾的统治。此时,蕉岭人陆续至台人数较多。

据台北市蕉岭同乡会原理事长徐德勋考证,按系统归类去台原因主要有:随黄涛所率国民党六十二军接管台湾部队赴台;随李翼中、徐白光、丘念台等指导社会教化赴台;随陈孝强招募国民党保警总队员生赴台;随国民党胡琏兵团取道蕉岭时增募兵员赴台;国民党青年军复员后公费就学,赴台寻求转学者;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个人搭上关系零星赴台;海外祖籍蕉岭华侨、华人(印尼、缅甸较多)赴台定居。

1982年上半年,县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普查结果显示:民国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后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蕉岭有2185人到台湾。经过40多年,已繁衍成二三代,这些与蕉岭关系更新、更密切的人口估计达1万人,至2000年,连祖籍蕉岭的台胞有46万以上。

《蕉岭县志》第三章 台湾同胞 第二节 在台分布

蕉岭人渡海后一般在凤山县打鼓仔港(高雄)、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等地登陆。以后陆续定居在新竹、桃园、苗栗、高雄、屏东等14个市、县,76个乡镇。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载,清嘉庆以前蕉岭人士入垦台湾地区,按各地入垦开基祖姓氏,具体分布如下:

苗栗县( 客家居民占比例最高的县份 ) 该县17个乡、镇有蕉岭人入垦。入垦苗栗镇有徐、吴、汤、黄、钟、罗、谢、蔡、胡、卢,头份镇有林、徐、陈、汤、黄、赖、钟、罗,铜锣乡有李、徐、涂、汤、黄、钟、罗、谢、孙,公馆乡有徐、傅、汤、钟,三义乡有李、徐、汤、罗、孙,头屋乡有徐、汤、谢、巫,南庄乡有汤、黄、戴,内湾乡有黄,三湾乡有张,西湖乡有丘、徐、傅,大湖乡有涂,狮潭乡有黄、钟,卓兰乡有徐,通宵镇有丘、李、徐、陈、汤、赖、吴、邓、谢,竹南镇有黄,后龙乡有汤、赖,营销险里乡有赖、罗,苗栗县境还有吴、邓、谢。

台北市 入垦大安区有徐、丘、钟,松山区有黄。

台北县 入垦淡水镇有陈、钟、罗,土城乡有卢,莺歌乡有巫,树林镇有丘、邓。

桃园县 入垦该县有12个市、乡、镇。入垦桃园市有丘、陈、汤、钟,八德乡有吴、徐、张、廖,平镇乡有吴、曾、沈、汤、黄、邓、戴、钟,龙潭乡有丘、徐、黄、戴、钟,中坜市有徐、黄、郑、赖、汤、冯、巫,大溪乡有丘、徐、张、汤、邓、戴,杨梅镇有杨、汤、黄、邓、戴、钟、巫,芦竹乡有巫,大园乡有傅、许,龟山乡有汤,新屋乡有黄、钟,观音乡有汤,桃园县境还有汤、温、廖、罗。(中坜、杨梅、龙潭、平镇、新屋、观音等乡镇居民概为客家。)

新竹县 入垦的有11个市、乡、镇。这些乡镇,除新竹市及竹北乡外,其余世居住民概为客家。入垦新竹市有徐、黄,竹东镇有古、徐、张、汤、赖、戴、钟、罗,新铺乡有张、汤、戴、罗、巫,关西镇有丘、徐、汤、赖、罗,湖口乡有黄、戴,宾山乡有古、汤、戴,芎林场有黄、钟,竹北乡有钟,新丰乡有丘、罗,北埔乡有丘、黄,横山乡有戴,新竹县境还有丘、吴、徐、陈、汤。

台中县 入垦6个市、乡、镇。其中东势、石岗是纯客家地区。入垦新社乡有孙,神岗乡有徐、张,后里乡有张,石岗乡有邓,东势镇有丘、徐、傅、黄、戴、罗、冯、巫,丰原市有吴、徐、张、陈、傅、卢,台中县境还有古。(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就是在乾隆中叶由蕉岭文福迁台中县东势镇开基的。)入垦彰化市有徐,二林乡有徐,永靖乡有林、黄,员林镇有吴。

彰化县 入垦4个乡镇。

云林县 入垦北港镇有汤,古坑镇有丘,云林县境还有徐。

嘉义县 入垦义竹乡的有黄,嘉义县境还有杨。

南投县 入垦南投镇有罗,水里乡有徐,埔里乡有徐、涂。

台南市 入垦安平区的有徐、郭。

高雄县 入垦美浓(纯客家地区)有丘、李、涂、傅、曾、温、杨、钟,六龟乡有涂,杉林乡有傅、钟。

屏东县 入垦的8个乡镇大部分皆属客家地区。入垦潮州镇有李、徐、钟,内埔镇有李、徐、张、傅、戴,麟洛乡有徐、戴,万峦乡有涂、张、钟,长治乡有丘、张,佳冬乡有张、戴,竹田乡有张、赖,高树乡有杨、钟,屏东县境还有丘、涂、赖、钟。

花莲县 入垦玉里、瑞穗两个乡,开基姓氏有黄。

参考资料来源:《蕉岭县志1979~2000》

来源:大经世界

家在蕉岭
关注家在蕉岭,关注蕉岭人,关注蕉岭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