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行堪称“满载而归”。中法双方一举签下总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大单,折合人民币1450亿元。这笔巨额订单涵盖多个领域,为法国企业注入强劲动力,也象征着中法合作的深化。许多人当时认为,这将是中法乃至中欧关系迈向新高峰的重要一步。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仅过了一年,法国的态度却发生了令人诧异的变化。
不久前,欧盟决定从2024年7月4日起,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税率高达17.4%至38.1%。这本已令中国企业颇感不安,而更令外界震惊的是,在欧盟的内部投票中,法国竟然站在了支持加税的一方。这一举动让人不禁发问:法国这是“过河拆桥”吗?
从合作大单到转身加税,这样的反差足以令人失望。中法之间刚刚达成的巨额订单,本应是双方互信和深化合作的里程碑,然而法国的态度变化,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表面上看,法国的决定似乎是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量,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国对全球市场竞争的一种焦虑和矛盾。
当然,法国并非欧盟中唯一一个支持加税的国家。在这次所谓的“秘密投票”中,共有12个国家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4个国家反对,11个国家弃权。值得注意的是,德国选择了弃权。这一选择背后藏着德国的无奈与尴尬。不同于法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较弱,德国的汽车巨头如大众、奔驰、宝马等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如果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势必会引发中方的反制措施,而这对德国汽车行业的冲击将不容小觑。
不过,这样的“护城河”真的能保护法国汽车产业吗?历史早已证明,贸易壁垒无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全球市场的竞争靠的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而不是靠关税壁垒来保护落后的产业链。
如果欧盟执意推进这一关税政策,势必会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出口造成冲击,损害双方的经济利益。虽然短期内可能保护到部分欧洲车企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短视决策只会让欧洲市场变得更加封闭和低效,最终伤害的将是欧洲消费者。
如今,全球市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才能共赢,封闭只会导致落后。而法国在拿到中国1450亿元大单后,迅速转身支持加征关税,这种短视和算计,恐怕很难真正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