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80后建筑师成直在北京郊区村里的一块废土上,帮助主人建造了一处300㎡的“乐园”。室内和院子错落,有露天泡池、秋千和滑梯,还能眺望山景。这是他在北京乡郊建造的第9栋农村自建房,光门头沟区域就有5栋,被同行戏称为“门头沟卒姆托”。
成直观察到,建设乡村自建房,正在形成一股新浪潮。越来越多进大城市工作的中青年,回到老家宅基地,把荒废老房改造为第二居所,假期回来与一大家人共同生活。他估算,光北京的郊区乡村,每年至少有上万个建房需求。
乡村自建房的屋主往往来自工薪阶层,因此成直几乎每个项目的预算都极其紧张,“在这个前提下去看怎么把事做好。”为了使房子尽善尽美,成直甚至会自己贴钱完善细节。
一条拜访了成直改造的“跳墙之家”、“山雀之家”、“过道之家”,与他聊了聊深耕农村自建房多年后的思考与期待。以下是成直的自述。
成直在过道之家接受一条采访
独立工作室早期的项目肯定都是靠朋友介绍,门头沟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目前,我已经在门头沟建成了5栋房子,被同行戏称为“门头沟卒姆托”。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北京郊区乡村,我一共建成并发表了9个宅基地上的自建房。
过道之家
朋友的远房亲戚在门头沟家里有个院子,荒废多年。老人去世了,年轻人也早就搬到城里工作,但觉着房子荒废着太可惜,就想收拾出来,逢年过节或周末可以去住一住,招待朋友。房主觉得,一个大家族就应该有个可以团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不是分散在城市里。
开工之前,主人说她弟弟家也有一个院子,就把弟弟也拉过来一起讨论。所以我在门头沟的前两个项目是同时做的,“过道之家”和“台上之家”。
山雀之家小院原始的模样
2019年,男主人的母亲依然独自在小院里生活。夫妻俩去台上之家做客,特别喜欢,就决定把几年来工作的积蓄都拿出来,想为家人朋友也打造一个团聚的场所。
跳墙之家改造前破败不堪的东房、南房
“过道之家”的主人有个亲戚也是年轻一代,好久没回村,一直在城里工作。2021年夫妻俩回村祭祖,那时候“过道之家”跟“台上之家”都已经建成两年有余,他们去看完非常喜欢,就把自己家的老宅也收拾出来改造,这就是“跳墙之家”。
虚张声势之家 © 朱雨蒙
“虚张声势之家”是我在门头沟建造的第五个家,最近刚发表,那个房子的场地在重新建造之前几乎就是一片废墟。
尤其是这几年回乡的浪潮越来越强,跟城市的环境也有关系。我小时候印象里,大家为了摆脱农业户口进城,都急得不行,现在有点反过来了。城市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压力,节奏,还有环境问题。
而且现在交通方便了。门头沟的一个房主说,小时候来城里上学得住校,每次回村要坐将近半天的火车。去年开车回村还是走山路,今年年初高速通了,回去也就一个小时多点,距离不再成为巨大的障碍。
我的甲方们也同样是工薪阶层,生活环境是非常有限的。我做的大部分项目预算都极其紧张,在这个前提下去看怎么把事做好。我要是盖我们家也这样,得想各种办法省钱。
改造后的跳墙之家,院子即使被高墙围合,也光线充足,视野明亮
但我的甲方们能体察到,直接找施工队盖的房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不然夏热冬冷,要不然通风采光欠佳,最主要的是,这种千家一面的房子并不一定和自己的具体情况匹配。这是挺普遍的状态。
人在居住上的弹性很大,就和饮食一样。从“我只要能吃饱就行”,到“我吃得是不是健康一点”,至少目前为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跨越过来。
在一个有限小的场所里,怎么能不侵犯邻居,又能获得高处的体验,这就是设计的一个目的。
山雀之家的露台
这个房子有点像是义肢,把人从山谷中举起来,看得更高、更远。
跳墙之家原本的四个房子相互独立,成直打通四个房子,形成“回”字动线。冬天不必再穿过寒冷的院子,人在室内走来走去,不受任何限制
多数人说不出来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家,或者误以为自己知道想要什么,但等到自己的“以为”呈现在面前才恍然大悟。我的工作就是挖掘大家到底内心深处在想什么,最真切的需要究竟是什么。
但任由错误出现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所以我恐怕需要将错就错地重新思考和设计,最后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
我个人认为房子还是挺重要的,不像你买把椅子,用两年就换了,盖一个房子几乎就是一辈子的事。
而且公共建筑更多关注的是效率、资本利益、人流量、象征性,这些抽象的事。但是住宅跟人的日常和情感相关,我目前的工作是完全面对具体的人,解决他的问题,创造他对未来生活的想象。
山雀之家一楼的影音区源自成直灵光一现的设计巧思,他把房子原本的高差化解为了三个大踏步,既可以当作客厅区域,也能变成电影院似的上下排座椅,夜晚大家可以在这儿看片、唱K
山雀之家三楼是可以眺望远山的露台区域。休息日,夫妻俩会带着家人、朋友,在露台上烧烤喝酒,喝茶聊天
城里的大家庭往往没有团圆的条件,逢年过节一般都是订饭馆。如果在郊区乡村有一个宅基地,能盖出三四百平米的房子来,就能承托团聚这件事。
北京郊区乡村的自然环境
成直为跳墙之家设计了三个“寄生”的房子,附着在老宅之上——“提篮”、“手提箱”和“高脚柜”,把地面、天空和自然连接在一起,让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眺望山川
人跟自然的关联也一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相对被动,城市是需要密度的,人跟自然要让位于密度。而乡村是不需要密度的,人有机会建立更多跟自然的关系。房子不应该是牢笼,而应该让人更好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
如果说我们在郊区乡村建的房子看起来更像城市的房子,背后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普及和优秀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跟郊区就是更像城市了。
“山雀之家”盖房的时候,大家也都是不理解屋主夫妻俩,觉得大家都是去城里买房,才是有出息。你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回村盖房子?
我们的房子像是一个样本,让村民们看到了新的居住可能。现在每天就很多人找我支招,想把自己的院子也好好建设一番。
晚上,跳墙之家室内的灯光通过光带传出去,让老宅显得不那么死板
如果人们的意识越来越开放,每个宅基地自建房都愿意找既专业又有热情,认真做设计的建筑师参与进来,最后结果肯定是会更好的,而且我认识这样的年轻建筑师群体其实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