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70年生人张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在四合院生活过16年,2022年他在北京房山,长租下一块130平的宅基地,请到建筑师程艳春一起改造,地一半留给了院子,另外一半用来建房。
房子占地面积仅70㎡,建筑师打通了15扇窗洞,引入光线,在“小”里边创造出“大”,“很多人说它像300平一样,因为所有地方都不是封闭的,人在里面视线很开阔。”
房子主入口临着街巷东侧的主街 摄|朱雨蒙
张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70年生人,出生在北京南锣鼓巷,十六岁去海淀,三十岁到西城,在四合院生活了十六年。“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对院子的情节愈发强烈。”2022年6、7月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房山看到一块宅基地,面积130平米左右。
于是他花20万,租下了这块宅基地20年,并找到好友建筑师程艳春一起改造。“我们希望这个房子可以传达一种温暖、安全感,就像从小母亲给我们的感觉,把它当成是献给母亲的一个礼物。”
通高的中庭空间,作为起居活动区连接着各个房间
对于建筑师程艳春来说,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建筑面积并不大,但我其实还挺兴奋的,虽然小,但是它有院子、有结构,有人的真实的需求。小会有小的做法,如何在‘小’里边能够创造出‘大’来是这个房子要解决的问题。”
程艳春将宅基地一半面积留给了院子,另外一半用来建房子,建筑占地约70平米,院子60多平米。房子平面是一个凹字形,院子是一个凸字形,两个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一样,被插到一起。
室内所有地方都不是封闭的,书房和客厅周围的墙都设计为不到顶,身处在房子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对面的情况。“整个建筑不仅仅是房间的组合,而是一个立体的流动的空间。”
房子里一共开了15扇窗,按照用途分为采光的窗户、看风景的窗户……“如果是单面采光,很容易北侧就比较阴暗,所以南向的窗户都设计得尽可能大一些。”程艳春解释道,“像书房的高窗,它可以接收到一天当中最早的阳光,你可以透过高窗看到外边天空飘的云,可以发呆,可以喝茶,或者看着这个村子里来来往往的人流,实际上也是跟村子的一种互动;二层西面的浴室,可以接触到黄昏的最后一缕的阳光。”
一楼卧室空间 摄|刘晶
卧室放到了最西侧、最私密的地方,即使路上有车,睡觉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从厨房又可以看到院子、玄关。
檐下空间处于宅基地中央,是整个院落的视觉中心 摄|刘晶
二楼是给年轻人和孩子去住。站在二楼走廊,可以看到户外的风景,同时又能关照到屋子里边的全部空间。
二楼卧室空间 摄|朱雨蒙
有做这个房子的想法,和张征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北京的四合院很多都是相连的,你从自家的房顶可以走到别人家的房顶,然后你看到别的院子里面有枣树,尤其秋天的时候偷枣吃,是最快乐的一个事情。”
夜幕下的“母亲住宅” 摄|朱雨蒙
聊到这个房子为何以“母亲住宅”命名,张征谈到和母亲的回忆:“我希望我们这个房子是有温度的,一个房子没有牵挂,就只是房子。我母亲是50年代的大学生,负责施工组织中国第一个地铁,也是中国第一个监理工程师,动荡和忙碌了一辈子,工作到70多岁,现在90岁了。”
从最开始想给北漂的年轻人打造一个和父母的共住房,现在张征自己也住到其中,感受乡村生活。“我在城市里边的时候,住36层,醒来要上班了,其实经常有那种不安或者急促感,现在跟土地真实地去接触了,真的是很踏实的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