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其名,未识其物——谈明末清初流通中国的葡萄牙埃斯库多Escudo银币》将在《东亚泉志》第36期刊载

文摘   2024-08-20 11:30   上海  



《东亚泉志》


第36期



《东亚泉志》第36期将刊载戴学文先生的《只知其名,未识其物——谈明末清初流通中国的葡萄牙埃斯库多Escudo银币》一文。文章介绍了这种银币在中国流通的情况,及海内外对它的相关记录,以此探寻其来源。文章将在10月31日出版的《东亚泉志》第36期正式发布,敬请期待!

戴学文先生的英文版新书《厂条,1945-1950》也正在接受预定。英文版不仅集前作之精华,更是告诉读者,为何厂条在中国近代造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根据档案资料,首次揭露上海与台湾两地厂条不为人知的特征,困扰钱币界多年的难题应可因此破解!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了解详情

戴学文

戴先生素以金银货币、早期公债的相关研究闻名。近三十年的作品,专著部分包括:《晚清传奇货币 云南牌坊锭考》、《一种历史银锭的探索 方鏪考》、《旧上海 夷场新》、《牌坊锭新考》、《从台湾海防借款到爱国公债 历数早期中国对外公债 1874-1949》、《从息借商款到爱国公债 细说早期中国对内公债 1894-1949》、《你所不知道的国府黄金 1937-1950》、《民国黄金档案》、《中央造币厂铸金案与大陆运台黄金》等书,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见载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各大杂志。

早在为中国读者熟悉之前,其实,戴先生已在西方社会建立起高知名度。1999年以其英文名字Stephen Tai成立的”Sycee-on-line”英文网站,由于内容丰富充实,多年来深受西方人士欢迎,是学习研究中国银锭的必访圣地,名列大英博物馆网站之中的站外参考资源,2002年并吸引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前去采访。后来,戴先生因筹办了波多西工作室(Studio Potosi),并改以中文创作,从2004年以后不再更新网站内容。然而,在无数来自各地粉丝的要求下,网络服务公司一直将Sycee-on-line网站完整保留至今。

戴学文先生在往期《东亚泉志》刊发的文章:

《1949年国民政府的最后银元》

《席德柄、乔晋梁、韦宪章——战乱时期的三位中央造币厂厂长》

《近代史上的粤海关税银方鏪》

《 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臺黃金》

《财神与地形银》
《金银货币化的推手——戥秤》

《中德和约之中的抵偿债券》

《救国公债与新马经验》

《台湾金业传奇——高天成及其<金银细工使用图书大全>》

 只知其名,未识其物——

谈明末清初流通中国的葡萄牙埃斯库多Escudo银币

 戴学文〔台北〕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在海上展开激烈竞逐。在亚洲赛道上,葡萄牙最早起步,斩获也最丰硕。首先于1503年占领印度科钦(Cochin),掌握取之不竭的香料来源;1511年攻陷马六甲,又控制了印度洋通往南洋与中国的孔道。西班牙人急起直追,当麦哲伦于1521年率领西班牙船队横渡太平洋踏上菲律宾土地之际,葡萄牙人却又捷足先登,从伊比利半岛出发,一路抵达正处于明代后期的中国。

图1 公元1554年,罗伯·欧蒙(Lopo Homem)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为当时葡、西两国的海上竞赛做了见证,随着新航道的不断开辟,两国旗帜插遍美洲、非洲与亚洲各地。

明朝后期进入中国的葡萄牙银币

据记载,这群被称作“佛朗基人”的葡萄牙人踏上中土后,有意在此长期发展。一群人从1520年代就已驻扎长江口岸的宁波双屿,长年混迹浙闽一带,以经商、劫掠维生,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遭重兵围剿才转移他地,1553年转进今日的澳门。葡萄牙人就是在这段期间将自己的银币带进了中国。

图2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所使用的卡拉维尔(Caravel)帆船复原图。来源:维基百科

帆船贸易,银币是必需品!既是货币,同时也是一种商品,到了银贵金贱的中国市场,更是如此。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亦称,明代起,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经商,也同时运来银币。不过,对于这批目前所知近代中国最早进口的洋钱,彭先生并不确定其类型,但文中略有提及可能是像是十八世纪葡萄牙的十字钱 (Crusado,原文误植为Erusado)。所谓的Crusado,除了代表“十”字之意,也是当时葡萄牙货币单位,每1 Crusado等于4 Tostáo;1 Tostáo又等于100 Réis。 

图3 1521-1555年的葡萄牙银币1/2 Tostáo,重4.5g,银色0.917。来源:en.numista.com

然而,中国历史对于后来的西班牙里耳(Reales)、双柱(Pillar Dollars)、佛头(Portrait Dollars)、荷兰马剑(Dutch Silver Riders)等银元的文字记录倒是颇多。不仅如此,也有较多实物被保留至今,唯独更早之前的葡萄牙银币是一例外。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得知其存在,但只知其名,未必识得其真面目。究竟埃斯库多所指是哪种银币?至今未有明确答案。这应该是距今久远,相关数据几近绝迹,实物又多被镕毁,以及从16世纪末起,被后继的西班牙里耳与荷兰银币所取代等因素所致。

因此,寻找这批早期葡萄牙银币的踪迹,不得不改从中国以外的来源着手。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治理台湾(Formosa,台湾)期间(1624-1662)的文献之中,笔者找到了1644年12月23日的一份通联记录,找到葡萄牙银币的踪迹。不过,却称之为葡萄牙Escudo(埃斯库多),就藏身在从巴达维亚运往大员(今台南一带)的银元名单之中。这时,大员正被荷兰人当作对中国贸易的转运港。虽然这只是Escudo出没中国的一个小场景,却弥足珍贵,因为记录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显现出它已长期在中国社会流通,Escudo 也已成为葡萄牙银币的代名词。 

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的埃斯库多戳记币

这份1644年文件是如此记载的:

“为了继续与中国贸易,我们分别派出以下船只前往澎湖和大员海道,6月2日,大海船Haerlem和货船Casticum; 6月5日,新任驻大员长官卡隆随海船de Vreede、货船den Beer、de Brack、de Visser和一艘导航船。随船运去现金、商品、货物、补给、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价值70,819,514.2荷兰盾(Gulden)。总账包括:折合500,000荷兰盾的银币及其他各种货物。其中44,000里耳(Real)现金、8,262.5个有戳记的西班牙银元、47,400个荷兰银元、25,600荷兰杜卡通(Ducaton),137个有戳记的葡萄牙埃斯库多(Escudo)、5块银板和一根银条…”

文件中提及的银币,都是被运往大员作为交易之用。银币种类及其多寡,反映的则是当时各种银币在中国沿海一带与台湾市场的供需情形与竞争态势。列名的有西班牙、荷兰与葡萄牙银币。其中西班牙银币,指的里耳(Rael)银币,也就是英文的silver cobs,中国所称的“十字钱”。至于荷兰银币,根据其他荷兰东印度公司文献显示,主要是皇家银元(rijksdaalder)、杜卡通(Ducat)、狮子银元(Leeuwendaaler)以各种克朗(Cronen)银币等。著名的马剑银元,则是要等到1659年以后才开始铸造。西、荷两国银币占有压倒性多数,葡萄牙埃斯库多仅137枚,数量之少,已濒临退出市场的边缘。笔者后来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之中一直未再找到埃斯库多或其他葡萄牙银币的文字记录,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埃斯库多的现身,数量虽少,意义却很重大。因为埃斯库多最早来到中国,文件记录的137枚,数量不算多,但无一例外,全都是戳记币。此一现象传递着一种清楚且重要的讯息!显然,埃斯库多不仅已在中国流通多时,而且流通过程中“加盖戳记”已是一种常态,普遍到了转手之间商人都不得不加戳,无一豁免的地步!

这对于中国社会加盖戳记习惯的形成,也就是戳记币的溯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葡萄牙埃斯库多戳记币,是一个以往一直被忽略的事实。过去多认为戳记币在中国的出现与西班牙银币有关。以存世实物为根据的保守观点认为,起点是在1680年代或稍早,即便循着西班牙银币传到中国的历史轨迹,也不可能早于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之前。如今,这份荷兰文献颠覆了既有的认知,戳记币的历史必须向前挪移,往埃斯库多进入中国的十六世纪前期靠拢。

这种银币为何称为“埃斯库多”?这究竟是种什么样的银币?敬请期待10月31日正式发布的《东亚泉志》第36期!


冠军拍卖

关注我们

jeanzg1994@163.com

021-62130771

上海市常德路1211号宝华大厦1808室


冠军拍卖
钱币拍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