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小寒”有一个“小”字,但它的气温却是全年最低。
此时,南北方都经历着寒和湿两大阴邪,阴风、冷雨、雪或者雨夹雪很常见。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收引。因此,小寒养生不但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还要格外注意保护阳气。这些保健小技巧赶紧收藏起来吧~
饮茶灭“内火”
天寒地冻时,人们往往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少、吃得饱,容易造成体内积热,出现口腔溃疡、上呼吸道炎症、便秘等症状,这就需要适当“灭火”。
枸杞决明子茶
取枸杞5克,决明子3克,蜂蜜适量。将枸杞、决明子放入杯中,加沸水泡5分钟,调入蜂蜜即可。
此茶饮适宜肝火旺盛、便秘、眼干、口臭人群饮用,但孕妇不宜饮用。
桑叶菊花罗汉果茶
取桑叶3克,菊花3克,罗汉果半颗。将罗汉果掰成小块,连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3分钟,加入桑叶、菊花泡5分钟即可。
此茶饮适宜经常加班熬夜、火气重、咳嗽人群饮用,孕妇、脾胃虚寒者不宜。
勤晒太阳养身心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
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
俗语云:三九补一冬,疾病去无踪。饮食调养是健康养生中的重头戏。
尤其是在小寒节气,注重以温热食物补益身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最好根据体质来进补。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虚证大致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个方面,相应的进补方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表现:面色白、气短乏力、出虚汗,容易感冒、易疲倦、精神食欲差等。
药材:党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食谱:黄芪牛肉汤
做法: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表现:面色无华、头晕心慌、口唇苍白、妇女月经量少,手足发麻、皮肤干燥。
药材: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红枣、枸杞等。
食谱:补气养血腊八粥
做法:取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文火熬粥即成。
表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心烦急躁、眩晕耳鸣、两目干涩、遗精、大便燥结等。
药材:知母、石斛、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木耳等。
食谱:爆炒腰花
做法:取猪腰2个(约300克),水发黑木耳70克,干辣椒1个,香菜段少许。生抽、米醋、香油各10克,白糖、盐、鸡精各适量。
将猪腰去臊腺,切花刀后投入凉水中浸泡15分钟,冲净;水发黑木耳撕成小片,洗净;干辣椒切丝;所有调料放入小碗调成味汁。煮锅中加水烧开,放黑木耳焯烫,捞出;放腰花焯至断生、泛白色时捞出。炒锅倒入油烧热,下干辣椒炸香,放入腰花和木耳,倒入味汁,翻炒均匀后装盘,撒上香菜段即成。
注意:动物肾脏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
表现:四肢冰冷畏寒、精神不振、大便溏泄、性欲减退、阳痿遗精、夜尿频多。
药材:干姜、肉桂等。
食谱:生姜红枣茶
做法:将生姜洗净去皮,切片;红枣洗净,去核;将生姜、红枣放入杯中,冲入开水,盖上盖焖10分钟,放温后就可以饮用了。
来源/泉州市妇联、广东中医药
编辑/刘晓敏
责编/魏晖
编审/陈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