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房、已婚、生育,一地鸡毛

文摘   2023-12-03 23:24  




01

 

这个星期我在读阎真的《沧浪之水》,中间的许多细节,让我想起了上半年读过的《一地鸡毛》。同样是二三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同样是在体制内奋斗的年轻人,同样家庭条件一般,成长路上屡屡碰壁。

 

故事里场景很多,我抓他们遇到的困境和转变,展开聊一聊。

 

无论是前一本书中的大为,还是后一本书里的小林,他们刚工作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力求独立,不太愿意被体制同化。当然,作用也是相互的,在一段时期内,他们都成为了单位中的边缘人物。

 

类似这样的状态,如果只是一个人,再加上些自我安慰和适度的淡泊名利,差不多也能过去。毕竟一个人的时候损耗小,需要负责的事情也少。所以看书时可以发现,他们心态和生活的改变,有一个重要节点,即结婚生娃

 

大为结婚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在单位里看不惯同事,和领导走得不近,开会的时候直接批评干部专车问题。厅长让大家提意见,大家都没话说,大为上去咔咔批评单位的浪费问题,并表示应该能省则省。

 

会上开完炮,大为很快就被调岗,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部门。他安慰自己乐得清闲,能早点下班,多出来的时间还可以看看书,并且也那么做了。可回到具体生活中,在那三四年的过程中,他结了婚,娶的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女孩,生了娃,住的还是单位给分的宿舍。

 

第一个问题,没钱。两口子工作几年,在极度节省的情况下,也就攒下两千块钱,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就花完了。大为老婆做剖腹产手术,一千块钱,都是和人借的,但月工资一百多,很长时间内还不上。

 

第二个问题,没房。有娃后还得挤在那个单位给安排的小屋里,稍微添置点东西,人都得侧着身子走。而且因为照顾娃,丈母娘和他们住在一起,晚上睡觉都得脚对脚,非常尴尬,上厕所都不方便。

 

第三个问题,憋屈。生娃前大为觉得老婆朴素,什么都不求,但生娃后他觉得老婆变了,老是想钱,有点势利。其实这都是他的看法,站在他老婆那边,想对孩子好点,也想改善他们的生活。人变化是正常的,环境变了,人的观念也会跟着变。所以大为之前的生活状态和理论,无法再说服他老婆,因为没本事,经常挨批评。

 

从那之后,大为多年坚信的原则开始松动,做事上也逐渐变化,一步步适应环境,改变生活状态。书的后半部分,他的生活情况开始好转,并且最后还当上了厅长,这部分内容我留着过两天再分析,停留在他改变的节点上,我看到的是:

 

1、环境对人的影响。没有具体的困难,大为原先的生活状态还是会继续下去,他也不会谋求改变。

2、人被体制化的过程。大为此前,是对抗姿态,但想在体制中有所求时,被体制化,就成了必然。

 

整个故事看下来,就一个骄傲的青年,被社会毒打,然后改变态度,重新适应。房子,是一个重要物件,刚被分宿舍时,大为觉得很好;结婚时,老婆不嫌弃,大为觉得也还行;生娃后,房子太小,生活变得困难;看以前的同事副科长,还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大为破防。

 

《沧浪之水》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仅是因为主角最后改变了命运,更重要的是中间的各种细节,主角的纠结与挣扎,也是许多人的日常。

 

生活多艰。

 

 

02

 

《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基本情况也差不多,但因为故事篇幅有限,所以我们不知道他后面的状态。小林刚去单位时谁都不理,有进步机会也不抓,不管单位里那一套,也不注重言行举止,几年下来,把人得罪了一圈,自己也成了边缘人。

 

他的改变契机,和大为差不多。但大为当时好歹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房子,小林两口子、孩子、丈母娘,还需要和别人挤在一起合住的小屋中。孩子晚上经常哭闹,另一屋合住的人受不了,放歌,和小林他们对着干。

 

再往后,情况越来越糟糕,卫生间不打扫,公共空间常有争端。在那样逼仄的生活环境中,人的心情很难好起来。

 

三十多岁,有孩无房,单位边缘人,异地工作,小林的能力有限,可加在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即便他还能撑,可家人跟着受的罪就大了。矛盾越来越多,两口子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的架越来越多。

 

买豆腐会吵架,看病会吵架,稍微有点不顺意,很快就能转化为两个人的战争。小林也觉得他老婆变了,失去了当年的温柔贤惠,变得暴躁、易怒,不再美丽。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恋爱的时候感情很好,可婚后会发生变化呢?有的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初听,有一定道理,可有真实生活经验之后再去看,爱情的变化,不能把原因都怪罪在婚姻上。

 

难道不结婚,爱情就能一直维持在高标准状态吗?也不见得。说到底,还是因为生活不易。刚谈恋爱时,两个人只关注对方,琢磨和承担的事情比较少。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婚后各种生活压力、育儿琐事、关系人情的维护等等陆续到来,花在维系爱情上的心思,一定会被稀释

 

想让爱情较长时间保鲜,方式也只有一个,生活具体事物方面需要考虑的少,也就是物质充足、工作悠闲,身边帮忙的人多,两个人只管爱就行了。但这也只能把保鲜时间延长一些,提供较多客观物质条件,人会不会变,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贫贱夫妻,没有了闲情逸致的空间和时间,生活被苦难和贫穷占满。

 

所以小林的改变,也是在不得不变的时候。他原先不喜欢和同事打交道,也不喜欢围在领导身边,为了改变生活,他主动去帮领导搬家,积极和同事维系关系,过去不喜欢的事情,基本都重新做了起来。

 

磕磕绊绊,尴尴尬尬,被逼着改变。

 

想来,所谓的独立与高傲,真的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和物质基础的。没有实力的独立,如空中楼阁;没有物质保障的高傲,很快就会被反复捶打。

 

小林努力的结果是争取到了一套独立的一居室,虽然距离比较远,但比原先一家人与别人合住在一起,要好很多。不过从书中的故事再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他们两口子年龄还小,稳扎稳打,后面应该会越来越好。

 

人是所谓成熟,都是被事情逼出来的。

 

 

03

 

通过这两个故事,再结合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我有几个思考和感受。

 

1、婚姻是指向生育的。如果只是两个人相爱的话,那相爱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领证结婚,但站在社会整体的高度,推行婚姻制度,是为了保障有源源不断的新生人口。对个人来讲,养娃是家庭事业,但其实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所以对社会来讲,养娃就是一项具体的社会事业。很多夫妻在生娃前和生娃后感受明显不同,就是因为前期只管两个人的感情与生活,后期增加了一项社会事业。如果有足够物质基础,周围有足够多的人帮忙,两个人会轻松一些,反之,劳累增加,留给爱情的空间会减小。

 

2、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底色。父母的挂念、为人处世方式、看待社会的方式,会深深影响孩子。《沧浪之水》中,大为一直坚信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不逢迎。他相信的东西没有错,但是做一个好人,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什么是好人,具体如何做,有什么指标,如何与社会结合……这些具体的东西,统统不知道。不逢迎,也挺好的,可他当开始的时候,见了同事领导,连招呼也不会打。别人帮了他的大忙,他也不知道感谢,就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个好人,人家肯定也知道。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审视生活中一切比较虚、没有具体元素的观念,将其具体化,落实在生活中。

 

3、成年人的社会都是毒打。大为和小林,之前清高自傲,什么都看不上,遇到比他们强的人,他们觉得人家来路不正,看到有同事往领导那里跑得勤快,他们觉得人家是狗腿。可真当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发现孤立无援、欲哭无泪,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那时候,只能抱头痛哭。只用道德评判去看这个世界,人会变成键盘侠,看什么都不爽,只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迎来的是什么呢?就是生活的毒打和暴击。其实这些毒打早一些来,还好,最起码人成熟得稍微早一些。

 

4、生娃之前,做好准备。前面讲了,生娃养娃是一项大工程。尤其现代社会,和咱们长辈们那会养娃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以前放养的多,尤其再往爷爷奶奶辈去看,能把孩子养大就行。现在呢,人比过去有钱,孩子生的少,自然投入就会多很多。就拿书中大为老婆的观念讲,她觉得自己怎么样无所谓,孩子一定要最好的,那消费自然就不会少。老一辈总说养孩子有什么难,过去那么多孩子,也都起来了,但现在养娃确实难,核心还是普遍的共识变了,投入多了。所以养娃之前,该做的准备要有,准备如果很不足,接下来的就是捉襟见肘。

 

5、推荐《沧浪之水》和《一地鸡毛》。这两个小说写得都很好,如果没看过的朋友,我推荐大家提前看看。当然书中的历史背景,和我们现在不同,我推荐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书中人物面对的现实困难,以及他们心理转变的过程。至于他们最后过得怎么样,那对我们没什么参考,毕竟人各不同。文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人性是共通的,我们了解别人经历的过程中,可以反省自身,观照自己的生活。

 

最后,生活不易,各自努力。


-End-

肆月姑娘
坚持写作五年,写作字数破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