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是闻一多先生诞辰125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著名学者、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秀美浠水”微信公众号联合闻一多纪念馆开设《闻一多诞辰125周年 》专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先生的少年时代。 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的闻家,据乾隆46年闻大烟撰闻氏族谱载是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当年文天祥抗金失败,军溃于粤东,被俘,其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改文为闻。此事虽然史已失传,而闻氏的后人却家承相沿至今。闻一多的祖父佐淕,极爱读书,搜罗群籍,自建了一个书斋:命名“绵葛轩”,并延请名师教读儿孙辈。闻一多的父亲廷政,字固臣,亦作固城,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闻一多在五兄弟中行四,堂兄弟排行十一。幼年的闻一多即同诸兄攻读于“绵葛轩”中。
由于祖辈的长期经营积蓄,闻一多出生时,闻氏家族在下巴河附近已经拥有相当多的田亩,在闻家铺建有一处具有中国古老传统格局的房宅。下巴河的闻家,在浠水一带是旧社会所谓的“望族世家”,颇有声名。
闻家铺所在,位于下巴河连接长江的一个小小的三角洲上,巴河虽然并不宽阔,但每逢夏季多雨水涨的时候,水流滚滚直泻长江,倒也显得相当浩渺。位于这条季节性河流连接长江的这块三角洲上,由于江河长年润泽的自然优越的条件,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堪称鱼米之乡。
奔腾东去的大江,蔚蓝青澄的碧空,环绕青峰的浮云,中流点点白帆,陪衬着水天一色的瑰丽多姿的大江两岸景色,如在画中。朝看旭日东升,沐浴着朝曦;晚赏夕阳余晖,陶醉于落霞。大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哺育着少年闻一多的成长,培养了他气势磅礴的品质。特别是大江两岸的那些“在一块棋盘似的稻田边上,蹲着一座看棋的瓦屋”,湖光山色中的农村田园风貌,为闻一多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无疑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丰富了他创作上的诗情画意。“湖水灏瀚,望天不波,岩峰巉屿,帽云欲碧”,这便是少年闻一多笔下的楚天空阔,群山耸峙,白云碧波的故乡景色。 美丽的大自然,陶冶过少年闻一多的性灵,然而,遭到蹂躏的大好江山,苦难的肥田沃野,在他的心灵上罩上了一层悲痛的阴影,孕育着他的爱憎感情。
少年的闻一多,身着长袍,头戴瓜皮小帽,脑后拖着一条标志着臣属“大清帝国”皇帝的小辫,在家塾中读着祖父一手搜罗的中国古籍,接受爱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少年的闻一多,勤奋好学,从塾中回家,又从父亲夜读《汉书》,常常引用在塾中所学的历史故事和《汉书》做比较,很得父亲的赞赏。从此,父亲经常在晚上给他讲述《汉书》中的名人言行录。固城公参加过晚清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浠水一带接受新思潮较早的开明知识分子,为人刚正耿直。闻一多的思想品质,曾受益于父亲的教诲和为人的影响。 固城先生明智精干,身体清癯而精神矍铄,持家勤俭,深居简出,不苟言笑。全家人对他都十分敬畏,父亲身体力行的严谨作风,成为闻一多兄弟们效法的榜样。闻一多童年时代就少年老成,在父母兄弟面前,从不纵情放肆,更不高声喧闹。严格的家教,使闻一多逐渐成为一个拘谨的书生,同时也养成了淡泊宁静的性格。虽然他在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培养了勤奋好学的兴趣,打下了古典诗文的良好基础,但是,这样禁锢的封建家庭教育,从另一方面也孕育了少年闻一多的反抗意识,种下了憎恨封建礼教的种子。 1905年,闻氏家塾中发生了对闻一多成长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变化,他的启蒙塾师徐老先生因年迈辞去了教席,新来的塾师王梅甫先生是一位出身师范学堂、具有一定先进思想的老师,他一就教职,便革旧布新,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采用了当时的新编教材,开设了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课。王梅甫先生使七岁的闻一多,对认识客观世界发生了一个转折。 1910年,闻一多刚11岁,便结束了私塾的学习生活,在开明的父亲亲自护送下,来到了省会武昌,考取了两湖师范附属小学,同时在丹臣先生主持的“改良私塾”补习中文、英文、算学等课程。这时,他受到风行于当时的梁启超号称“新体文”的影响,开阔了他的视野。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使尚属年幼的闻一多长了见识,他对推翻了几千年帝制的民主革命感到兴奋,在回乡“避难”时,曾将武昌起义见闻,绘图作画,贴在墙上,客观上起了向乡里解说、宣传武昌起义经过的作用。不久,他也仿效革命党人的做法,剪掉了辫子。 辛亥革命的第二年,用庚子赔款办起来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在湖北省招考4名学生,这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闻一多在武昌参加了这场考试,作文题是《多闻阙疑》。少年闻一多的文章,是模仿当时最时髦的梁启超的笔法写作的,文章的立意和气势,深得主考的赞赏。但是,其他科目,包括英文在内的考试成绩却很平常,所以只获得北京清华学校备取第一名。
当年冬,闻一多补习了英文后,由他三哥家伴送进京参加复试,获正取第一名。 当时,一个乡下孩子能考取清华学校,确实是一种殊荣。固城先生的姻亲高老先生看中了这位有为的少年,把女儿孝贞许给了闻一多,闻、高两家,于是成为亲上加亲的亲家。闻一多就这样带着荣誉和兴奋,辞别了故乡,告别了亲人,从祖国的腹地华中,来到文化教育中心的北京,开始了清华园里的新的生活。*本文原标题《闻一多小传》,选自《闻一多的故事》,李思乐著。来 源:浠水县融媒体中心 闻一多纪念馆
责任编辑:盛小华 校对:韩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云上浠水”看新闻!
点亮“在看”,为秀美浠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