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锐减七成!养老机构怎么了?

文摘   2024-12-17 14:23   四川  



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之际,中国与养老相关的设施建设和投资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对于以强调生存权即人权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么,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之际,中国与养老相关的设施建设和投资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经济观察报》日前引述“企查查”最新统计披露,从2019年至今,养老机构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其中,截至到今年12月11日,全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为681家,相比于2023年全年下降了22.5%,更仅为2019年全年的26%。


也就是说,在短短5年间,中国的养老机构竟大幅减少了七成之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首先还是要搞清楚中国人口结构的状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发布的官方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亿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0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亿1676万人,占比15.4%;60岁及以上人口为2亿9697万人,占比21.1%。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周六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从1985年到2022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从32.25岁快速增加到39.72岁。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结构也正在进一步向高龄化推进。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年北京全市6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较2022年增加29.7万人,年增6.4%。这也是北京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过30%。


2023年的北京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且呈现老年人口成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显著,以及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的特征。2023年较2022年增加29.7万名60岁以上老人,年增6.4%,是近8年增量最大、成长率最快的一年。



外界担忧,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可能最终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持续不振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用于养老金支付等公共服务的资金日趋短缺。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早在2019年就预测,即使有政府补贴,到2035年,由国家主导的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能耗尽,届时将完全依赖新劳动力的缴款。


那么,中国养老行业是如何从“抢老人”步入到亏损,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被迫关停呢?上述《经济观察报》引述多位养老机构负责人的话给出了答案。他们认为,“老人入住意愿不强”和“老人消费能力有限”是最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显然不是有多少家养老院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其中涉及的政策扶持、社会基本福利和投资等可能才是政府需要切实面对的挑战。


近日推出的延迟退休改革,是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体现。此外,还需要通过政策完善促进生育率、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应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互助养老等方式发挥年人的重要作用。


据专家测算,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将达到20%;而在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预计会达到5.2亿人。届时,中国社会未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会相当大,如何弥这项庞大的财政缺口,将是对政府的一项严峻考验。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抱团取暖,共度时艰

入群请加微信号:n190102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网络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