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1937年的那个冬天,侵华日军攻入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多万同胞在这场浩劫中遇难。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者,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是不让悲剧重演的前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记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料被发掘和整理,如《山西大同万人坑发掘记事》等图书的面世,以及各地档案馆公布的市民呈文,都在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这些历史资料不仅是对遇难者的缅怀,更是对世人的警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从校园到社区,从网络到现实,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其中,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学子们可以胸别紫金草徽章,祭扫丛葬地,献花圈,拍摄宣传片,用实际行动传递和平与正义的力量。市民们在线上公祭,献花、点烛、植树,用现代的方式寄托哀思。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家公祭日,不仅仅是对死难者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激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工er不能沉浸在过去的悲痛中,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编辑 | 董可可
责编 | 王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