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作者:张倩
话剧《寻找“王成”》弘扬了抗美援朝精神,是对“抗美援朝出发地”和英雄城市的精准解读。尤其,该剧在崇高与平凡之间,在英雄与民众之间,通过叠印建立了深度关联。在朝鲜战场,很多战斗的场面令人血脉贲张;在辽沈的乡村,许多熟悉的场景又让人倍感亲切。英雄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也许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该剧正是诠释了这样一个哲理。
话剧《寻找“王成”》的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深度融合,心理空间与现实生活水乳交融。正是假定性舞台特征的凸显,使电影《英雄儿女》中那些深入人心的经典场景,在舞台上焕发出浓浓的新意。
李永胜是剧中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典型形象,生活中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愚钝、木讷、怯懦,没有人会将其与英雄联系在一起。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年轻的李永胜却是骁勇善战的志愿军话务员,在他的心中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而在观众的眼中他又何尝不是英雄?尤其是当他和战友们喊出“向我开炮”的那一瞬间,他们与人们记忆中的英雄形象就合为一体。
在李永胜的心中永远珍藏着战友们的英魂,永远不忘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对英雄精神恒久的守望与传承是他余生的全部意义。正因如此,他的精神世界容不得任何功利性的现实因素去玷污,哪怕是女儿升学。
话剧《寻找“王成”》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在一起,赋予了舞台厚重又不失清新的意蕴。表演真实感人,导演自然流畅,舞美简约明快。同时该剧还融入了经典的旋律,增强了戏剧的情感张力。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探寻烽火记忆 传承“王成”精神
——观话剧《寻找“王成”》
作者:刘雪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新花。”时隔五十多年,《英雄赞歌》的旋律在剧场中响起,观众不禁走进主人公探寻着那段难忘的烽火记忆。此刻上演的正是由沈阳话剧团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抗美援朝出征地”为主题创排的大型话剧《寻找“王成”》。
该剧创作视角独到,用闪回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与战场记忆巧妙融合,向观众讲述了北方农民李永胜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塑造的是一位百姓“王成”。剧中,李永胜的家人、朋友及乡亲们倾情守护他的精神世界,最终同他一起完成从寻找某个“王成”到传承“王成”精神的过程。
“自由”“融合”是该剧在二度创作上的两大特点。剧中,老年李永胜与年轻李永胜一同出现在舞台上,通过跨时空交织的表达,巧妙地展现出主人公的心理及战场上无法用对话展现出的行动语言,展现了舞台空间上的自由。该剧只用了一个场景片段展现了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李永胜的妻子即将临盆,女儿从她的背后轻轻一抱,两人对话时女儿已长大,展现了时间上的自由。舞蹈、移动的轨道、投影机、多媒体大屏幕融入整个剧目中,使得舞台呈现更加丰富。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寻找“王成”,寻找红色题材
戏剧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邰振龙
在红色题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运用新的视角和手法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是我们在创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寻找“王成”》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李永胜,始终不认可自己是英雄,因为他心里有英雄的衡量标准,他认为死在战场上的战友才是英雄,而他担不起这份英雄的称号。他要用一生去守护战友的荣誉,在老战友的劝导下,他明白了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传承“王成”精神的责任。这部剧以平民英雄李永胜为主角,生动地再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
《寻找“王成”》通过时空叠加的方式,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在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壮烈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剧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手法为剧目增加了艺术感,让人深入角色内心,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情感与选择。该剧的人物造型和舞美设计风格更加倾向于写意,并将道具的搬运过程和场景转换自然地融入表演中,使得整个舞台呈现更加流畅,为舞台增添了现代美感,更加凸显了舞台调度的艺术魅力。
这部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感人的故事中领略到艺术的美感。《寻找“王成”》通过寻找某个“王成”到寻找和传承“王成”精神的思想升华过程,也向我们展示了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剧中的李永胜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战场,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抚顺市艺术研究所)
不老的英雄赞歌 恒长的家国大爱
——看话剧《寻找“王成”》有感
作者:康谦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20世纪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上映火遍祖国大江南北,影片的主题曲《英雄赞歌》及主人公“王成”成为国家记忆,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人们不禁要问英雄“王成”的原型到底在哪儿?今天的“王成”是否还在?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沈阳话剧团创演的大型话剧《寻找“王成”》给今天的我们亮出了“答案”。
话剧《寻找“王成”》讲述了一位质朴无华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李永胜用尽一生把纪念战友和传承英雄精神当作己任,把光环荣誉留给战友英灵的精神和作为。该剧以时空转换的手法再现了青年李永胜的烽火年代,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讴歌那些湮灭在历史长河的无名英雄,让观众身临其中,与李永胜一起完成从寻找某个“王成”到寻找和传承“王成精神”的思想升华。
话剧《寻找“王成”》可以看出编导对红色题材的挖掘与创作独具匠心。红色题材的戏剧作品往往不好书写,同题材作品的不断涌现,难免会出现作品的同质化现象,而话剧《寻找“王成”》编导充分挖掘本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抗美援朝出征地”为背景,认真梳理和精心编排,采用时空转换等多种艺术形式,用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进行叙事,用含蓄的艺术感来进行表达,用人情化、平民化的视角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话剧《寻找“王成”》,以寻找英雄“王成”为主线,而这种“寻找”是“代入式”的,它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与情绪,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探寻历史的冲动,从而完成了舞台艺术与观众的互动。在“寻找”中,完成了作品主题的升华:对为国捐躯的抗美援朝英烈的深情致敬,对抗美援朝精神红色血脉的传承和赓续,如今的中国,千万个“王成”在成长!
话剧《寻找“王成”》让一曲不老的英雄赞歌响彻辽沈大地,让恒长的家国大爱叩响人心。
作者单位:锦州市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