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我的生活中,主要和三类人有比较多的接触。
一类是咱们邹城市东部山区农村的人。
那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主要的印象有这样几个:
第一,地理位置很不好,山路崎岖,几乎都靠人力,机械作业很不方便,乡亲们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舍得花钱用机械。
第二,人特别勤快,种地很痴迷。
第三,经济条件大多数都不好,一年到头,用不了多少钱的电费,能省则省,特别节俭。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小时候晚上看书,看得正入迷,被父亲发现了,厉声呵斥我又浪费电了,命令我赶紧关灯睡觉。
夏天很热,轻易不舍得开风扇。直到现在,也是这样。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人,节俭是刻在骨子里的。
我还接触到了第二类人,就是原生家庭在铁西,兖矿的人。
我最初进城,分到了铁西。第一年过暑假,被家在铁西的同事问:放假了,你准备到哪儿去旅游?
我顿时哑口无言。在我的脑子里,旅游是单位作为奖励和福利给我的,我直接去即可。
要我花钱去旅游,我怎舍得?那时一个月工资1000来块钱,能去什么地方旅游呀?
后来,我不断地被在铁西和兖矿的同事问到:暑假去哪儿旅游。
有一次,我们八九个人坐一起,聊起来放假去哪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去南方,或者东北,或者西北……
那一刻,我在热闹的人群里,感到了深深的孤独。
我想:原生家庭里带来的烙印,是你永远都抹不去的。
一想到父亲母亲为了省电,热天也不开风扇,我就对自己花大几千出去旅游,产生了深深的罪恶感……
我还接触了第三类人,家是邹城东部山区,通过考学成为在编人员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吃皇粮的人,属于干部身份。
在老家邹东山区,他们被老家的人看作有钱人。回家时,常常被问:你一个月得挣一万多了吧?
而我看到的,是这些人穿得很普通,几乎不戴饰品,开代步车,买打折的菜,用便宜的电子产品,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下馆子,常常被某些人蔑视,甚至被骂抠抠搜搜的……
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每月都要还几千元的房贷。
每月要支付在外读大学或研究生的孩子1500到2000元的生活费。
每年要交8000左右的学费。
家里一针一线,一菜一蔬都要靠死工资,家里老人每月还要给赡养费。
不敢病,不敢请假,不敢和人发脾气,一年到头不进影院,不进剧院,不买超过200元的衣服……
这些人,看似在编制内生活,领的工资也可以。但是,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三代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还要随时为可能产生的风险,买保险,储蓄,避免意外发生时手足无措……
所以,在被别人骂抠抠搜搜时,县城编制内的中年人,是不会辩解的,依然故我。
他们知道自己身后空无一人,还有许多人依靠他。所以,他一点不潇洒,一点不大方,一点不浪漫……
那又有什么呢?至少,他们为一件三代人,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感,他们的希望,在于托举孩子,能够飞得高一些,过得好一些,家族能够不断上升……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生活对于每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一定是最适合他的。无所谓好和不好。我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不必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您说对吗?欢迎留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