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献集邮”的概念、特点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文摘   2024-11-03 06:01   河南  

以对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展示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文献集邮活动,集中体现了集邮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性特征。也是为满足集邮爱好者的更高层次需求而逐步出现的一种集邮文化活动。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是集邮文化趋于成熟的体现,更是集邮文化活动社会化、学术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倡导和开展文献集邮活动,不仅有利于集邮知识的普及和集邮文献创作的繁荣,而且对丰富集邮的文化内涵、提高我国集邮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集邮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文献集邮的概念

文献集邮的概念与集邮文献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集邮文献是文献集邮的对象和“物质承担者”;文献集邮是围绕集邮文献所出现的一种集邮活动。其区别在于:集邮文献是集邮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文献集邮则是集邮文化活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和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内集邮文献创作的繁荣和对集邮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开展,一些集邮研究者就提出了文献集邮的概念,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有关文献集邮的探讨性文章。“文献集邮”这一概念,较早出现在1986年6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实用集邮辞典》中。在该书“第七部分 集邮活动”之“一、集邮方式”中,与“传统集邮”“系列集邮”“断代集邮”相并列,出现了“文献集邮”的词条

1996年2月出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将“文献集邮”列为词条,定义为“收集、研究与邮票、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的一个类别”。这标志着“文献集邮”概念被官方正式认可。

此后的七八年里,随着文献集邮活动的逐渐兴起,一些集邮研究者在各自的文章中对文献集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施慧中、林轩《大力提倡文献集邮》一文中对“文献集邮”所下的定义是:“文献集邮,就是系统地有目的地对集邮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一项集邮活动”。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对文献集邮概念的探讨,意味着集邮界对文献集邮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深化和展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文献集邮”热的升温和文献集邮研究组织的建立,关于文献集邮的理论探讨进一步深入,引起了全国集邮联的重视。为了指导和推动文献集邮活动,2005年春季召开的全国集邮联五届二次理事会议研究决定于当年下半年举办2005年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活动。该论坛于2005年7月16—17日在江苏南通市举办。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各地选送的论文48篇。论文内容涵盖了文献集邮理论课题的诸多方面,包括:集邮文献的定义和范畴,文献集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献集邮的特点、功能和意义,集邮文献的特征、分类原则与方法,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评价和展示,文献集邮中的著作权保护,集邮文献的出版与发行,集邮图书的创作特点与出版资源等。论坛内容汇编于《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获奖论文集》中,这也是我国集邮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一定分量的文献集邮论文专集。该论坛对全国文献集邮活动,尤其是文献集邮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依据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集邮文献和文献集邮定义如下:

集邮文献——有关集邮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载体或传播物,包括集邮图书(含邮品、邮展目录)、集邮报刊、涉及邮品、邮政历史和集邮活动的文件、资料、图片、录像制品等。

文献集邮——是以对集邮文献的收集、研究、评论、展示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集邮活动方式和过程。广义的文献集邮,包括对集邮文献的创作活动。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是我国集邮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献集邮的主体是集邮者;文献集邮的客体是与集邮有关的图书、刊物、报纸、音像制品以及散见于集邮或非集邮媒体上的集邮文章、集邮文艺作品等;文献集邮的内容是对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使用、交流和展示等。文献集邮是对集邮内容的拓展和集邮活动方式的创新,是集邮活动与书刊收藏活动结合的产物。

《文献集邮》创刊号

《文献集邮》100期

文献集邮活动的特点

文献集邮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它有一个较长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文献集邮也不是哪个人或哪个组织创造出来的,而是广大集邮者在长期的集邮实践中的一种自发行为,我国集邮界借助文献学和集邮学相关知识、在集邮经验的积累中逐步总结并创造性地形成并自发地组织开展的一种集邮活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文献集邮活动的特点:

一是,收集研究具有专项性。集邮文献早已成为FIP和国内各级邮展的一个类别,文献集邮展览作为专门类型的展览,也曾在全国以及一些地区举办。文献集邮的收集对象和渠道、活动内容和方式、研究对象和范畴,都区别于其他类集邮活动。

二是,涉及面具宽泛性。集邮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各个层面的集邮活动、各种类型的集邮者,都要与集邮文献打交道。

三是,活动内容具有关联性。涉及与集邮相关的多个方面,如报社、出版社、各种集邮组织、集邮文献馆、集邮学术机构等。

四是,相关组织具有自发性。文献集邮各专项集邮组织大多是民间自发建立的,其大部分活动也都具有自发性、自主性。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一些自发建立的民间集邮组织进行了合法化注册,实现了依法合规运营。2024年1月已成立20年、挂靠于江苏省集邮协会的文献集邮研究会,因不符合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规定而停止活动。这也为各地文献集邮组织主动求变,依法合规运营拉开了序幕。

五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围绕集邮文献进行的收集、整理、评论、评比、展示以及创作活动等,形式多样。

六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集邮是文化活动,集邮文献是文化载体;集邮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集邮文献创作的繁荣。文献集邮在发展中也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文献集邮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普及集邮知识、扩大集邮宣传范围、丰富集邮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我国集邮文献创作的繁荣,提高集邮文献展品的质量有助于促进集邮书刊的阅读频次,提高我国集邮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助于密切我国集邮报刊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促进集邮报刊编辑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集邮文献的传承和利用,促进集邮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通过深入开展文献集邮研究,带动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文献集邮爱好者,也是我国各级集邮组织和集邮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献集邮活动发展之源

文献集邮的发展并非“策划使然”,而是我国集邮文化活动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的必然。

首先,文献集邮源于我国集邮事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集邮文献创作、出版的繁荣。我国集邮文献的著述与收藏活动是和集邮活动同步发展起来的。100多年来,随着集邮活动在我国的发展,关于邮票、集邮的各种文件、图书、报刊和相关资料极为丰富,难以数计。建馆于1985年的中国邮票博物馆,收藏有清代以来的邮票资料和有关邮票发行档案,以及部分邮票专业图书和集邮文献手稿,尤以新中国邮票文献资料更为完整。而民国时期的邮票资料,主要集中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集邮活动40多年来,全国各地正式出版的集邮图书不少于2000种。由全国集邮联和各级集邮协会创办的集邮报刊及由民间集邮团体、个人印制的集邮文献等,合计已超过6000种。这是文献集邮活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文献集邮源于集邮活动本身的赋能,是集邮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人们参与集邮的动机多种多样,毕竟集邮还是归为文化行为。虽然各国的集邮者文化传统各异,经济状况不同,集邮文化形式和集邮观念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对集邮文化的向往和理解却十分相似。因为集邮不但能满足人们的收藏欲望,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创作冲动。邮票题材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精美的邮票画面又能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虽说邮票题材十分广泛,但邮票画面只能反映某一历史或某一事物的横断面。人们的思维并没有被定格的邮票图案内容所束缚,在收集鉴赏邮票时都会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对邮票题材引申的内容进行无限拓展,这时,一股要进行文化创作的冲动便在集邮者的脑海里油然而生。邮票本身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人们一方面通过收集邮票和邮集创作,从中理解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一方面通过撰写邮文、创作集邮文献,参与集邮文化的创作。当代集邮者大都是带着这种文化情结参与集邮活动的。

集邮,以收藏邮品为基础,以交往交流为路径,以探讨研究为先导,以书刊为主的文献为内容,体现出它的文化色彩和底蕴。集邮文献,既是集邮研究的结晶,又是集邮活动中结出的“文化之果”。正因为如此,集邮文献早已被列为FIP和ACPF的邮展类别。事实上,真正有造诣、有成就的集邮家,总是以集邮研究见长,无不是重视集邮文献的收集、利用和研究的大家,其中不乏邮文写作的高手。如今的集邮爱好者并不满足于一般的邮品收藏和传统的集邮方式,而是主动探寻符合各自兴趣点的“玩法”,并且越发注重邮识,倾心于集邮的文化属性。当代的文献集邮者并非述而不作或仅以收藏集邮文献为目的。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集邮者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立言为真、立言为善。林衡夫先生生前曾在赠我的邮书《钱塘邮谭—林衡夫集邮文选(二)》的扉页上写了“八十虚龄、以书为庆”八个字。总之,集邮队伍中蕴藏的创造性,正是文献集邮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力。

第三,文献集邮源于当代中国邮坛人文精神的复苏和集邮理念的升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新邮打折严重的现象,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造成了部分邮协会员的流失。然而,与邮市低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包括邮集编组、集邮学术研究在内的各种体现集邮文化属性的活动却并未冷清,其中一个比较突出而又具有说服力的现象,便是“文献集邮热”的悄然升温。越发注重邮识,倾心于集邮的文化属性,这是集邮者对集邮活动的本质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我国集邮活动向纵深发展并且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惠我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传统而又经典的哲言,重新感悟和引导着当代的集邮者。

第四,文献集邮源于集邮队伍知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善,以及集邮社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集邮者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增多,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年轻邮迷的逐渐加入,使集邮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所改善。新加入的年轻集邮者更加注重集邮活动的文化含量,在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强。为了满足自身文化消费和文化创作的需要,除了编组邮集邮外,他们对撰文办刊、图书创作等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从而成为文献集邮活动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关于文献集邮研究

全国集邮联分别20052006年主办了2次全国文献集邮论坛,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此后,“文献集邮研究会”通过召开研讨会和在会刊开辟专栏的形式,陆续发表了大量研讨文章,对文献集邮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回顾之前的研究成果,可大体梳理出以下在文献集邮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把握好这些关键点,会让文献集邮研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文献集邮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一,包括对文献集邮这种特定的集邮活动的性质、特点、意义、方式、方法及规律的研究;二是,包括对集邮文献著述的形成、特征和作用及其本身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文献集邮和集邮文献作为文献集邮研究对象的两个方面,是文献集邮实践所证实的、客观的要求。文献集邮活动的兴起,对文献集邮的宏观理论指导和微观探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集邮文献本身的研究是推动文献集邮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反之,对文献集邮活动的研究也促进着对集邮文献本身研究的深化。总之,文献集邮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文献集邮实践活动和集邮文献学科理论两个方面。

文献集邮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其研究范围,从实践活动和理论体系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文献集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研究文献集邮的定义、范畴、特征、作用和意义研究文献集邮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活动规律以及文献集邮的群体状况、活动形式和组织方式;研究集邮文献的概念、本质、范围、属性、特点和社会价值研究集邮文献的创作、生产、出版资源、著作权保护以及集邮图书、报刊的编辑和发行工作研究集邮文献的形态、版本类型、类别、分类标准和方法以及目录的编制研究各个时期集邮文献的编纂出版情况、集邮出版物的演变和流传研究集邮文献的交流、利用以及集邮图书馆建设以及服务渠道和服务网络研究集邮文献的评价、鉴赏、推介、评论(书评、刊评等)以及集邮文献的评选研究集邮工具书、集邮书目和集邮文章索引的编制原则与方法研究集邮文献的展示内容、方式、类别以及评审规则和评审方法,研究专项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的组织方式等。

上述方面,既是文献集邮的范围,也是建立集邮文献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每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专门课题研究时都会有较大的深化空间。尽管文献集邮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但还应与一般集邮研究的内容有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不能因为集邮文献涉及到集邮知识的方方面面,而把集邮文献研究的内容与整个集邮研究的范畴等号,从而消除集邮文献研究的指向性和特殊性。

2.文献集邮研究的方法首先,文献集邮研究要以文献学、文化学和集邮学为指导。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文献集邮研究的课题来自实践,而研究的目的是指导文献集邮的实践。为了提高文献集邮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必要从相关学科理论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思维和研究方法。除了把文献学、文化学和集邮学作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外,还应吸取和借鉴与文献学相关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目录学、传注学、辨伪学、校勘学和版本学等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其次,把对集邮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作为研究的重点。确定文献集邮研究重点依据,是指导文献集邮活动的迫切需要,同时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增强文献集邮指导实践的力度和实效。研究应突出两个重点:集邮文献的整理集邮文献的利用。

3.关于集邮文献的整理。整理集邮文献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整理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由于集邮文献既是集邮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又是固化在载体上的集邮知识和信息。因而,对集邮文献的整理涉及到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如何保证集邮文献分类标准的质量,实现归类正确、一致,充分揭示和方便检索的目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目前,集邮界对集邮文献的分类大多以集邮文献形式为标准,分为集邮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等而以集邮文献的学术内容和加工程度为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对集邮文献进行整理则比较欠缺。而后者对于集邮文献的研究和利用更有价值。2006·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的展品编制,就引入了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概念和整理方法。今后应着重以集邮文献的学术内容、属性和加工程度为主,研究和制定出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我国集邮文献的分类法。集邮文献整理面临的一个薄弱环节是集邮书目(包括期刊目录)的编制。集邮书目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文摘、索引、目录式加工的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综合后编写的文献)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编制一本全国性的权威的“集邮书目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编写“集邮书目”的关键在于确立科学适用的收录原则、收录范围、编制体例和著录规则等。

4.关于集邮文献的利用。利用集邮文献归根结底要达到利用集邮知识和信息的目的。文献交流为集邮知识的利用创造了必要条件集邮知识的利用通常要通过集邮文献的交流去实现。交流渠道与利用的临界点是阅读阅读是文献传递过渡到集邮文献利用的主要环节。集邮文献接受者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对集邮文献的有效利用。而指导阅读、交流阅读最有效的方式是开展书评(包括刊评)。书评是指为指导阅读而写的图书评论它是联系读者和图书的桥梁,使读者充分认识图书的价值。因而书评对图书的发行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重视书评,开展对书评的研究和引导,对于促进文献集邮活动的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关于集邮文献版本研究集邮文献版本研究与集邮票品研究对象不同,但曲异,都属集邮研究中的微观研究部分,如同票品研究是集邮的基本功一样,对集邮文献版本的研究同样是文献集邮的基本功。它对于指导和帮助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和鉴赏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版本研究重点是对版本的鉴定。对于近代才产生的集邮文献的版本,有些我们不断收集、发掘并研究来龙去脉与产生原因。我们借鉴文献学中版本研究的方法集邮文献进行研究与鉴别,尤其是早期集邮文献的版本,还是相通和有裨益的。如据著名集邮家马任全之子马佑璋先生说,早期的《国邮图鉴》正版只有一种,而非经授权的仿印版本在海外有多种版本,他手中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和我国台湾地区3版本。如何来鉴别这些版本的来源地,为大家的藏品提供可鉴的方法,成为集邮文献版本研究的一个课题另据建平先生介绍,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集邮图书《通信的故事》,目前已发现有9个印次的不同版本,这是绝大多数文献集邮者所不知道的,所以就要去研究它收集它即使是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集邮图书,也存在版本的鉴别问题。可见,收集和鉴别不同版本的集邮图书,做有心人,下功夫才行。那么,对于集邮文献的版本可以研究些什么呢?似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集邮文献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版本的情况和特点;集邮文献版本的基本构成和纸张、墨色、印次等版本特征,以及集邮图书的装帧形式等;集邮文献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何利用版本学方面的知识,进行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量少集邮文献版本的鉴别与研究,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本的鉴定。

总之,增强版本意识,开展集邮文献的版本鉴定研究,是文献集邮研究的课题之一。当然,版本研究要有一定目的,要了解和掌握集邮文献版本实物的基础上,以版本研究为切入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研究集邮文献的本身内容,从而增加集邮知识提高集邮水平,这才是版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集邮文献的版本,进而还要研究集邮文献的形态和鉴别、整理方法、分类与编目集邮文献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收集方式各种集邮文献的特点与用途,以及集邮文献的检索等。文献集邮不能流于形式,停于表面,而要向纵深发展。其中,对于集邮文献版本的研究就是入门和深有效途径之一。

关于文献集邮的展览与评审

首先,关于文献集邮展览和评审规则的制订。20062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国内文献集邮活动和理论探讨都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下,在江苏成立了全国文献集邮指导工作小组。小组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国内今后举行专门的集邮文献展览(包括文献集邮成果展示)的规则及评审规则的制定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如条件成熟,2006年内筹办一次全国性的集邮文献展览,展前研究制定出展览规则和评审规则。”由于时间紧迫,这项工作主要由指导小组的3位副组长承担,先由林轩拿出初稿,然后由邵林、葛建亚负责修改和补充。由此形成的《文献集邮展览评审专用规则(试行)》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涵盖了集邮文献一次创作成果(包括集邮图书、报刊等)与整理成果、收藏和研究成果的评审;二是“专用规则”在FIP关于集邮文献展品评审规则的基础上,根据繁荣我国集邮文献创作的需要,提出了集邮文献新的分类办法;三是创造性地形成了集邮文献整理和收藏成果展品的评审办法。这一“专用规则”讨论稿在征求小组成员意见之后,上报全国集邮联展外部的同时,于20064月在当年的“文献集邮”第2期上刊登,征求包括“文献集邮研究会”会员在内的文献集邮爱好者的意见并供大家准备展品时作参考。但是,最终确定的这次全国首届集邮文展使用的“专用规则”与“文献集邮”上刊登的一稿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对此,林轩在《文献集邮展览评审专用规则的制定及评审》一文中作了以下的解释:“《文献集邮展览评审专用规则(试行)刊出后,有一些集邮专家和集邮爱好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尤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在讨论《北京市集邮协会文献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试行)》时,力主不应该把集邮文献和文献集邮展品的评审规则在一起。经请示全国集邮联展外部领导,考虑到集邮文献的评审已经有了国际通行、较为成熟的规则,不宜作大的改动,于是决定将集邮文献和文献集邮的评审规则分开来,凡集邮文献展品均按原FIP的规则评审,文献集邮展品则完全成为一个新的展出类别,因此高邮文献展的全称就改成“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展览组委会发出的《展品征集通知》所附的《文献集邮展览评审专用规则(试行)》则是去除了集邮文献类之后的文献集邮类展品单独的评审规则。

作为我国文献集邮活动开展过程中“自作自画”出现的一个尚未入流(FIP)的展览类别,“文献集邮展览”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主要展示对集邮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成果”。由于突出“集”和“研”以及对“一次文献”的“二次整理”,因而具有与集邮文献创作成果——集邮文献展品同等意义却不同层次的创造性。这是以文献学和集邮学指导文献集邮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称得上是真正体现“文献集邮展览”内容首创性的新生事物。对于文献集邮展览评审规则的探讨和拟定,既是文献集邮学术研究的延伸和扩展,又是文献集邮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文献集邮成果的展示提供了组集指导和评审依据,这一试行规则的产生,我国文献集邮活动在开拓、创新中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20064月,根据全国文献集邮指导工作小组的建议,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与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政府、江苏省邮政局共同主办了全国首届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首次将文献集邮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展示方式纳入全国性专项邮。这次邮展的展品,包括集邮文献类、文献集邮收藏类和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

集邮文献整理类展品,以各种集邮文献资料和具有文献价值的邮品等纸质素材为主,包括文件、资料、杂志、报纸、图书、地图、照片、手稿、书信和具有文献价值的邮品等纸质素材,以及与选题直接相关的、可在展框内展示的非纸质素材,展品以贴片形式组成。这既体现了文献学的特点,又是从集邮文献的实际出发作出的规定。同时将不能参展的文献作为素材编组后参展,很有意思。从展示形式上看,采用邮展贴片和邮展标准展框的形式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有利于观众欣赏,编组上也体现了创造性。文献集邮整理展品不仅在国内邮展中是创新,在国际上也无先例。200808月,在洛阳召开的、由国际集邮联主办的“FIP国际集邮讲座”中,就介绍了中国文献集邮活动,包括文献集邮的展示方式。FIP邮展宗旨之一便是显示集邮活动在各个集邮领域内的发展状况。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这一创新成果的展示,便体现了这一宗旨。

200910月,在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期间,“献集邮研究会”与高邮市邮协共同举办了文献集邮展览2011年无锡亚洲集邮展览期间,由江苏省集邮协会、上海市集邮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新兴集邮展览上,展出了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201410月,“文献集邮研究会”在成立10周年时举办了第二届文献集邮展览,展前较大幅度地修订并形成了《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评审特别规则》,此举令展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在此前后,由于北京、吉林、云南、广东等地也举办过不同档次和规模的文献集邮展览,尤其是北京市邮协将文献集邮展品列入现代邮展类别,对文献集邮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325272023中华全国集邮文献展览高邮市博物馆成功举办。其中,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意义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受到观众青睐,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时隔17年,文献集邮整理展品才再次登上全国专项邮展的“殿堂”,这体现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对国内自创性邮展类别既支持又审慎的态度。邮展组委会预先公布了经过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邮展委员会修改制定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征集及评审办法》。与此前各地试行的规则相比,这次公布的新规则在规范性和完善性上均有进一步的提升。

本次邮展中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依据邮展组委会公布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征集及评审办法》进行展品征集和评审。其中关于“展品的评审标准”,主要包括4个要点:一是“处理的重要性”。主要指展品表现的主题对集邮和社会的影响力和展品结构安排及素材运用对于展品主题表现的贴切程度。二是“收集难度、集邮价值和完整性”。主要看展品素材原件的形成时间、存世量所反映出的收集难易程度,展品表现的主题对邮政和集邮的总体价值,以及表现主题所需素材的完整性。市场价值不影响展品评审,品相的现实可获得性因选题而异。三是“知识和研究”。主要看展品本身的知识含量,及其所反映出的作者对素材的理解和把握、对选题内容的研究程度,以及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四是“外观”。主要看展品编排的完美程度。

与以往各层次举办的同类展品相比,本次邮展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总体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文献集邮整理展品,本次邮展《评审报告》中指出:“文献集邮爱好者通过展示自己对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进一步挖掘了文献的邮史和文化价值,不断成就对集邮展览的新拓展。”

本次邮展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展品主题相对集中。文献集邮整理展品的研究对象以邮政史、邮票史和集邮史方面的文献资料为主,本次邮展的文献集邮整理展品,侧重研究和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集邮发展史。其次,展品素材的收集难度得到体现。展品素材的收集难度主要体现在素材(原件)的形成时间和存世量。第三,展品素材的处理方式值得肯定。展品素材是展品的基本元素,《规则》对素材的要求除了“适用”“适合”和“收集难度”外,很重要的一个要求是文献资料“应当尽可能使用原件”。这次展览的展品与以往各种层次的同类展览相比,使用原件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中不少展品几乎全部使用原件,而在允许的贴片面积比例(10%)范围内使用复印(制)件的展品,也注意了“均衡使用”。更重要的是,多数展品力求做到“素材运用对于展品主题表现的贴切程度”。此外,展品编排的完美程度即“外观”,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

从国家级邮展的层面看,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既有创新意义,也具有尝试性质。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方面人们都有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另一方面其本身发展也有继续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近一个时期还应继续在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的实践探索和完善上下功夫。笔者认为,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重点在选题,基础在收集,功夫在整理,深入在研究。展品作者除了认真研读和理解《规则》外,还可以借鉴和吸取专题集邮的编组技巧,因为文献集邮整理类展品的特性和编组要求,与专题邮集有诸多共通之处。它同样强调选题的重要性和新颖独特,强调选题格局要大,题目适宜,口子宜小、挖掘宜深;强调计划的均衡性;强调集邮价值和专题信息(文献信息);强调素材的原始性、多样性;强调选择与选题相适应的编排方式——叙事性编排强于资料性编排,叙事性编排中尽量讲好故事(逻辑、均衡、连贯);结构的合理严谨;强调制作的规范性和外观的整洁美观。其与专题邮集最大的不同是,专题邮集是用邮品说话的,文献集邮展品是用文献资料说话的。当然二者之间还有一个联系和区别:邮集(包括但不限于专题邮集),可以少量采用文献资料如邮票发行公告;而文献集邮整理类展集,也可以在确有需要的关键处摆放邮品。总之,要编出一部像样的文献集邮展品集,需要下很大功夫,需要注重选题的重要性,标题的准确性,结构的逻辑性、知识和研究的深度、表达的清晰和完整,以及编排的完美程度等。

《文献集邮》终刊号

《文献集邮》终刊纪念片

《中国集邮报》刊登葛建亚会士的文章

2018年作者葛建亚会士(右)与时任皇家邮学会马邃理会长留影

(张华东 摄)

注:此文发表于2024年10月25日和11月1日的《中国集邮报》。

转自:网络集邮博物馆

方寸邮缘
集邮知识,每日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