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无偿开放43项专利,互联网创新反「内卷」

创业   2025-01-03 16:22   北京  

一个追求技术温度的时代到来。


封面来源IC photo

蚂蚁集团最近发布了一个看上去令人有些疑惑的数据——

蚂蚁2024科技生态白皮书显示,迄今为止,蚂蚁无偿开放了其中43项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集中在安全科技、无障碍与碳中和领域。

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技术资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蚂蚁申请专利后又“无偿开放”,究竟是为什么?

关于这43项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蚂蚁方面的说法是,全球任何个人、企业、机构都可免费使用蚂蚁开放的这些技术专利来识别与阻拦诈骗、保护用户隐私安全;降低高科技产业的能耗与碳排量,以及降低老年人、视障人士等用户群使用智能手机的门槛。

事实上,“专利开放”并不是科技行业的新鲜事,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尝试通过开放许可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回头看硅谷在科技创新上迸发出的生命力,专利开放可被视为构成其繁盛全景图中的一小块拼图。

美国有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诸如谷歌苹果的专利之争也说明,过于高筑的专利之墙,则会沦为科技巨头之间的攻防武器。专利保护是创新的“驱动力”,而过度的专利保护则很有可能会发展为技术传播、市场发展的桎梏。

马斯克对专利开放的态度,尤能体现这种思辨。

在过往的采访中,马斯克曾表态,“我们没有真正的专利,专利是为弱者准备的。专利通常被用作阻止技术,他们就像在战争中使用地雷一样,所以它们实际上并不能帮助推进事情。”

马斯克曾在2014年宣布,免费开放电动车技术专利。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总共公开了361项专利,涵盖电池、电机、电控、整车制造、人机交互和充电桩等技术。

一定程度上看,特斯拉作为先行者展露出的开放姿态,促进了行业标准化和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做大新能源车行业“蛋糕”的队伍中来,直接把对手变成了自己链条上的一环。

特斯拉的故事留下的经验是,和“独狼式”发展相比,有的时候“抱团”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

蚂蚁背后,行业集体出动

同样以“专利开放”为窗口,可以观察到中国互联企业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响应这样的市场趋势。早在2015年,百度就宣布,其在智能语音领域的100多项基础专利免费开放给联盟成员使用。

还有一个案例和特斯拉较为相似,2024年9月,华为宣布将鸿蒙、欧拉相关知识产权,向产业界全部开放。

对此,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的表态是,“相关的知识产权向产业界全部开放,通过开放换取保护,通过使能千行百业,华为最终也能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友商可以去学习,从中获得灵感,但是如果要使用,需要获得我们的许可”。

多年积累下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专利开放和专利联盟已经形成一定气候,而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这个共识正变得更加清晰:竞合关系中,天平应该继续向合作的一端倾斜。

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望商业格局,互联网企业从前的“孤岛”模式很可能被打破。阿里2023年的一个动作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阿里旗下达摩院向社会无偿开放100项AI专利许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AI专利开放行动,开放的专利覆盖图像技术、视频技术、3D视觉等多个AI技术领域,包括3件医疗AI核心专利,用于癌症的精准治疗。

此外,生成式AI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推进了深度智能时代的到来,安全科技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性。人工智能与安全科技,被业界认为是并列的未来两项通用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于2024年初发布的《数字时代安全科技价值报告》指出,未来,安全科技将成为社会的“公共品”,是技术向善的关键保障,尽早对它进行投入,将有助于掌握新兴技术发展与产业迭代的主动权。

参照硅谷等地的经验,大型企业通过专利开放许可方式或是无偿专利开放,降低相关企业进入行业的知识产权壁垒,激励更多企业在技术路线上形成共识,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达到培育创新生态和新兴市场等目的。

根据全球权威知识产权第三方机构IPRdaily发布的《AI安全可信关键技术专利分析简要报告》,蚂蚁集团目前拥有全球范围内数量最多的“AI安全可信关键技术”专利。这是蚂蚁集团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第一,排在其后的分别是华为和腾讯。

这些企业目前在降低壁垒上都较为积极,前文提及的蚂蚁2024科技生态白皮书显示,在蚂蚁集团累计立项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中,数量最多的也是安全科技。

蚂蚁无偿开放的43项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中,15项集中在安全科技领域,不少都和用户“钱袋子”的安全挂钩。

比如一种处理转账交易的方法及装置,申请号为CN201811095903.7,基于这项可设定延迟到账时间的技术专利,支付宝为用户设置了“15分钟冷静期”和24小时延时到账功能,为你预留一颗“后悔丸”。

另一个智能交互的安全部署方法和系统,申请号为CN202210698196.0,这项生成用户虚拟标识号的技术专利已应用于支付宝“叫醒热线”,当识别出诈骗风险,支付宝会阻止交易,还会通过热线联系用户,防止用户换个方式继续转账。

还有一种获取欺诈方的交易身份信息的方法,申请号为CN201911109249.5,这项公开专利利用智能聊天插件与骗子“搭讪”,在聊天中获取骗子的个人信息,用魔法打败魔法。

(图片来源:IC photo)

以技术视角纵向去切,科技行业推动专利开放,或是为了减少“内卷”、降低“内耗”,百度、华为、阿里、蚂蚁等互联网企业已经抛出了橄榄枝。

横向来看,需要思考的是,随着互联网企业触达的用户群体和规模覆盖越来越全,专利开放如何发挥更多社会作用,让体量更小的企业,和更为渺小的个体获得真正获得实惠。

技术温度带来普惠

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的网站上,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家致力于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及其设备的大连中小企业,在当地交易中心发现,大连大学的开放许可专利“一种基于CRNs的改进Smith预估控制方法”十分符合企业的技术需求。

通过和高校进行专利合作,这项专利被应用于该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和全自动清洗设备中,极大提高了设备的系统性能。该公司总经理称,短短半年时间,这件专利为创造的经济价值近1000万元。

管中窥豹,自2019年起,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居世界首位,科技企业不仅是专利储备的主力军,也是践行专利开放许可的排头兵。

专利开放许可指的是,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

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22个省份的1500多个专利权人参与试点,筛选出3.5万件有市场化前景、易于推广实施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匹配推送至7.6万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近8000项。

都是承担社会责任,受企业特性影响,硬科技行业在专利开放上有着明显的“产学研结合”路径的依赖,而互联网行业的方式选择则更加集中在技术温度、无偿开放、结盟合作这些关键词上。

2021年11月,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快手、饿了么、腾讯、B站、360共同发起成立“信息无障碍技术和知识产权开放工作组”,宣布将向社会免费开放信息无障碍技术专利,首批开放28件。

这28件专利涉及手势操作、眼动追踪、语音交互、视频播放等技术,在适老、助残方面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

首批免费开放专利最多的三家企业是阿里巴巴(11 件)、蚂蚁集团(9 件)和快手(4 件)。蚂蚁集团开放的无障碍技术专利涉及语音播报兼容性方法、老人账户互动式语音应答方法等。

2022年4月,蚂蚁集团宣布正式加入“低碳专利承诺”,并首次开放7件“绿色计算”相关专利。全球任何个人、企业、机构都可以根据该承诺免费使用这些专利来促进节能减排。

2022年8月,腾讯、微软中国、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快手、蚂蚁集团、美团、万科、威胜信息等10家企业联合宣布,共同组成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及开放技术联盟。

碳中和专委会成员企业首次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理念,公开节能减碳相关专利技术,并向成员单位开放,首轮免费共享189项专利技术。

纸面上冰冷的数据,很难解释透彻这些行动究竟能创造多大的社会价值,一个普通互联网从业者的经历也许能让人体会到更多。

支付宝身份验证产品经理欢鹿,至今还能想起自己接到的第一个关于无障碍验证的投诉。

“内网上有人说,妈妈是视障人士,做人脸识别验证的时候,被要求对着摄像头眨眼,但是她没有眼睛。”

和大多数人的固有印象不同,视障人士在生活中使用手机的频率非常高。现在智能手机都有无障碍模式,能读手机屏幕上的信息,把看见的变成听到的。电脑装上读屏软件,也可以“听电脑”。

靠着各种软硬件的无障碍功能,盲人能写作、当码农、做财会,超出很多人对他们的想象,但类似的验证操作失败却让很多视障人士卡在很多小事上。

欢鹿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琢磨,能不能做一些让视障用户也能轻易使用的身份验证方式?

“我们设计了很多动作,比如以一定的时间长按屏幕,或者是摇晃手机,或者是用手机在空中画个圆、画个三角形甚至写字母等等,设计了很多很多指令。我们觉得这个还挺好,加密性和安全性也不错,就去找视障朋友们测试,大部分反馈都很好。”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说:“什么叫三角形?我不懂。”原来先天性的视障人士没有办法想象出来那些简单的图形,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还有很多不同。

欢鹿和团队就把指令进一步一些优化,把“画一个三角形”“写一个数字”这样的操作全部砍掉,只保留最简单的手势,比如画个圈,或者摇晃、翻转一下手机。不断适配和改进,支付宝在无障碍身份验证这一块已经逐渐完善。

在和视障人士的交流中,欢鹿发现,页面的操作有时需要跳转,视障用户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等待的时间哪怕只有一秒,也会让他们恐慌。

如何减少诸如此类的“一秒钟恐慌”?在碳中和、无障碍这样的强社会价值、强公共属性的技术领域,开放通用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大型科技企业默契的共识和共举。

欢鹿的想法简单而真诚,“它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一套底层能力。它能用来做身份验证,也能用在别的地方,比如支付宝‘集五福’小游戏。我们也把它开放给其他的互联网产品,希望别的‘盲道’也能用这块砖补好。”

深度、敏锐、前瞻,为1%的人捕捉商业先机

36氪旗下精选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来关注 👇

36氪Pro
36氪旗下官方账号。深度、前瞻,为1%的人捕捉商业先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