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阿齐兹: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新时代的中国

时事   2024-11-07 09:03   北京  


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得主、埃及汉学家阿齐兹: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新时代的中国


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


6月18日,第十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是纳入国家荣誉框架下的出版界最高涉外奖项,自2005年设立以来,共表彰了63个国家的203位翻译家、出版家、作家。今年,埃及知名汉学家、翻译家阿卜杜勒·阿齐兹·哈姆迪荣获此殊荣。


阿卜杜勒·阿齐兹现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埃及高级文化理事会翻译委员会委员。作为埃及本土培养的第一代汉学家,阿齐兹的汉学生涯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研究覆盖至中国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翻译领域成果显著,更是为埃及的汉学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在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文学教学之余,他也是阿拉伯国家作家协会会员,已撰著几部有关中国的阿拉伯语著作,翻译、编著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论文。他用手中的笔触,为中国和埃及、阿拉伯地区的文明对话架起了一座桥梁。


孜孜不倦的中文学习者


阿齐兹翻译的《茶馆》


20世纪50年代,埃及成为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友好交往和进行伊斯兰文化交流的国家之一。1954年中国与埃及签订文化协定,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同时中国向开罗大学派出一名中文教师,这既是当代非洲国家中文教学的开端,更是中埃两国开启友好交往的开端。1977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正式成立中文系。享誉阿拉伯文学界的汉学家、翻译家阿卜杜勒·阿齐兹(Abdul-Aziz Hamdy)教授即是艾因夏姆斯大学第一批中文专业本科生,也是埃及本土的第一代汉学家。


阿齐兹于1977年考入艾因夏姆斯大学攻读中文专业,次年前往中国留学。谈到当初为何会选择学习中文,他坦言道:“当时的埃及对中国不甚了解,国内也没有多少中国的相关资料,在我选专业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都见过中文。但我一直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很好奇,加上我从小就对外语感兴趣,因此决定学习中文。我想也正是因为当初我选择了中文专业,才有今天我和中国的故事。”1978年冬,阿齐兹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中国求学,正式开展自己的中国奇缘。


阿齐兹来到了中国的北京语言学院(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刚开始学习中文时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文句子的用法和内涵,阿齐兹时常走上北京的街头,“那时候我出门会在口袋里装上名词卡片,我去学校附近的饭店、图书馆、书店等各种地方,遇到中国人就用口袋里的名词和他们聊天,看见商店里的广告牌就去询问意思。我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语言,更是学到了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阿齐兹翻译的《边城》


就这样,通过对中文孜孜不倦的学习,阿齐兹成为阿拉伯地区首屈一指的中文教学专家。并在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为自己后来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文学翻译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益求精的文学翻译者


1982年,结束学业和兵役的阿齐兹开始在艾因夏姆斯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教学及翻译工作。1988年,阿齐兹完成了自己人生中首部翻译作品——曹禺的《日出》,这也是首部由阿拉伯国家译者从中文原著译为阿拉伯语的中国戏剧作品,先后在22个国家出版,打开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了解曹禺剧作和中国文学的大门。“当年我请我的中国导师李润新、张月池老师陪同我一起去拜见曹禺先生。曹禺先生接过《日出》阿译本时异常兴奋,他说《雷雨》《日出》等剧作已有英、法、俄、西等多种文译本,此前尚无阿译本,而我的译著填补了这一空白。”此后,阿齐兹又翻译了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余华的《活着》、莫言的《蛙》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


阿齐兹翻译的《日出》


对待文学作品的翻译,阿齐兹一直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作原则,不仅追求译文文字的精彩,更注重如何让译文更易被当地读者接受。对于阿拉伯地区的读者来说,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最大的困难就是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老舍的《茶馆》,虽然全剧仅有三幕,却犹如一幅细腻入微的历史长卷,将半个世纪的中国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茶馆》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也对阿拉伯读者理解这部作品造成了阻力。他们对于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并不多,对于话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到陌生。因此,在阿齐兹看来,翻译《茶馆》的首要任务,是让阿拉伯读者对中国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有足够的了解。


为此,阿齐兹花费了大量心血,撰写了长达150页的前言。这份前言比整个《茶馆》的剧本翻译还要多出几十页。“我在前言中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犹如一部关于中国那50年历史的迷你字典,帮助阿拉伯读者快速了解《茶馆》中的人物和历史背景。在出版时,我坚持将我的前言放在全剧之前,以便读者能先了解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茶馆》。”


事实证明,阿齐兹的努力卓有成效,阿文版的《茶馆》先后在科威特、埃及、黎巴嫩出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部短小的中国话剧能同时在三个阿拉伯国家广受好评,这在阿拉伯世界里是并不多见的。2009年,阿文版《茶馆》在埃及获得了全国翻译奖。至此,阿齐兹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已成功地将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之作带向了阿拉伯世界。”


连接中埃的文化使者


阿齐兹《活着》


如今,在中国文学领域里深耕多年的阿齐兹依旧笔耕不辍,积极活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与研究的学术舞台上,立志将更多更好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带向阿拉伯世界。在阿齐兹看来,埃及和中国同为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心声相通,情感交融。中国文学作品正如千百年前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中国茶叶一样,再次突破语言障碍和地域阻隔,让埃及人民了解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中阿文明交流篇章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正是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文明对话的基础,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的成就、努力和独特的精神体验,对于实现阿拉伯人与中国人的民心相通至关重要。所以,我有责任和义务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向阿拉伯世界。”


当下,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阿齐兹的研究目光始终追随着新时代的中国。在中国文学中浸润多年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学背后的哲学源泉,于是,除了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以外,阿齐兹还不遗余力地翻译了《论语》《老子》《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化要略》等中国哲学和思想专著。这些译作均在阿拉伯世界的汉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阿拉伯人民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在当下的时代之中依然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在当下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民族的限制,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中国哲学的经典作品,让阿拉伯人民了解到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世界观,进而了解中国的社会形态。”


四十多年来,阿齐兹始终在积极地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除了日常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以外,阿齐兹也多次来访中国,参加由中国有关方面组织的相关汉学研讨会、世界汉学家大会等交流活动。7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阿齐兹在大会现场聆听了主席的贺信,这使他备受鼓舞:“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我和世界汉学同仁们备受鼓舞,也让我们对未来学术研究工作充满信心。汉学家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应为世界各国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成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这正是我目前所在做的工作,未来我也会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6日5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