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人民阅卷”: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

时事   2024-11-18 11:49   北京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合影 鲍磊 摄


作为“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人民文学》,人民阅卷”读者交流会、“《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座谈交流会分别于11月15日和16日在广西南宁举办。20位通过“与辉同行”直播间订购杂志的读者代表,同30多位作家、编辑、阅读推广人等一起,与《人民文学》的编辑们面对面交流。他们表达心声,分享自己与《人民文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一起给刊物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中国作协党组的谋划和推动下,2022年,《人民文学》启动了“人民阅卷”行动,邀请读者评阅刊物,分享阅读感受。“人民阅卷”栏目在每期封二隆重推出,精选广大读者在读过杂志后的建议和心声。主动邀请人民“阅卷”,彰显了《人民文学》是“人民的文学”的初衷,既是对读者的深情召唤,也是包括《人民文学》在内的所有文学刊物在新时代办刊更上一层楼的自我鞭策和勉励。


谈情缘,文学带来希望与力量


读者薛园春在2024年第11期《人民文学》上做的读书笔记


“读完蔡崇达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两篇小说《命运慢跑团》和《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我流泪了。我的父亲是去年去世的。在他走后我一直没有走出来,我不知道今后要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下去。”读者代表薛园春一度泣不成声,“小说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爸爸对我说的。我没有想到文学作品有这么大的力量”。薛园春从包里拿出两期《人民文学》杂志,并快速翻开,彩色荧光笔迹布满了页面。那是她阅读时做的笔记,每一处、每一笔都记录了她阅读时的心境与感悟。她在杂志上画下的线,连接起了她与已故的父亲。她向大家分享了《命运慢跑团》中的一段话:“无论如何,父亲是拼尽了全力,才把我送到目前这样的生活,我想,我得就此努力,为自己构造好的生活,或许这是父亲最希望我做到的,或许也是我能为父亲做的唯一的事情吧。”作品中这些温暖的、让人感同身受的话语经由她告诉所有人,如果亲人离开了,该如何生活下去。



在传统纸媒行业工作的读者张中国,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阅读《人民文学》。那时,他每个月都会用有限的生活费去书报摊买一本杂志,从高中到大学,从未间断。参加工作后,他忙于工作,虽然偶尔还会阅读文学作品,但却没再买过杂志。直到看到了《人民文学》在抖音的直播,他才在时隔多年后重新订阅文学杂志。他认真翻看今年的每一期杂志,阅读刊登的作品,感悟文字带来的厚重与深远意蕴。今年第7期散文《生活的美学》引起他的共鸣,“很平常的语言,看似波澜不惊,实际是直面现代人在热闹喧嚣之后,冷静思考发现的巨大落差。”


读者张冬青是一位编剧,她与《人民文学》相识已有三四十年。至今她依然记得第一次看《人民文学》的情景。10岁那年的一天,父亲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还很紧张地叮嘱她不要弄坏了。她翻了翻,里面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便缠着父亲为她读。读到尽兴处,父亲还会表演一段,听到有趣之处她自己也会笑作一团。慢慢地,从父亲读到自己独立阅读,她开始对读书、识字、讲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人民文学》让她发现世界的神秘、有趣与无边无际。就这样,她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这本杂志所给予的心灵滋养,懂得了什么是善良、爱、坚强和勇敢。《人民文学》伴随她走过少年、青年的人生岁月,父亲离开后,她也告别北京,离开《人民文学》,这一别便是10年。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和《人民文学》都是她不愿触及的伤感话题,直到今年1月份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她再次与《人民文学》相遇,在下订单的那一刻,她就像寻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泪水倾泄而出,这泪水中流出的是思念,也是文学带来的温暖、希望和力量。


来自陕西的读者张志方从小就爱读书。从小学到高中,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读经典、看名著,书里的很多场景、人物对话现在仍记忆犹新。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读到了《人民文学》,从中体会到那些或喜或悲、或甜或苦的滋味,令他久久难以忘怀。他说,这就是《人民文学》给他的力量,这也是文字的力量。尽管热爱写作,但是他没有成为作家,而是成为了一名出版工作者,在张志方看来,文学依然神圣,他从《人民文学》的“人民阅卷”中所获得的感悟是,进一步为读书人、爱书人服务。


回忆起小时候阅读《人民文学》的情形,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对贾治行来说,这是快速写完作业的奖励,是特别愉悦和倍加珍惜的时刻。他至今记得,那些当时一知半解的诗歌,尽管时间流逝,具体内容变模糊了,但属于青春的悸动却永远留在记忆里……直到观看“与辉同行”直播,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那些熟悉的场景被唤醒了:“文学就跟小时候吃的饭一样,尽管吃的什么东西都忘了,但一定会记住妈妈的味道,或者某一个特殊的日子吃到的美食。这些东西都变成了我们的血肉和骨头,滋养着生命。”


“回娘家”,读者为文学发展出谋划策

读者丛一楠为《人民文学》发展做的思维导图


在15日晚举行的读者交流会上,有一位读者拿出手机,向大家展示她针对《人民文学》的发展规划所做的思维导图,从人民性、群众性与多样性三个方面,“描绘”《人民文学》的发展根基和发展前景。现场所有人都为有这样细心而富有爱心的读者而感动。这位读者叫丛一楠,专业是心理咨询。她认为,《人民文学》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但需要结合新媒介语境下读者接受方式的转变,探索刊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她提出了许多有趣、可行的建议,比如:将《人民文学》变成图文结合的杂志,把小说内容做成文化周边,打造读者杂志朗读矩阵……从她以及多位读者建言献策的热情中,记者看到了《人民文学》及所有文学刊物最坚实的后盾。


丛一楠在现场还分享了她的父母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她的父母年龄大了,伴随而来的病痛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也给老人心理带来不小压力。于是,她建议父母买点书看看,“追求高尚的东西,不要被平常琐碎的东西过度缠绕”。后来,就订阅了《人民文学》及一些书籍。阅读让家庭的紧张氛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丛一楠认为,现在我们国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自己一家的经历可以说明,“阅读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无论他(他)是多大的年龄”。


“70后”读者陶丽回忆起她与《人民文学》的结缘,在她小的时候,一家人一起阅读《人民文学》的记忆深深埋进她的脑海里,成为她人生中的珍贵回忆。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陶丽意识到文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理科专业老师,她了解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使她深感不安。在她看来,文学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无限大的。她希望在全媒体时代,《人民文学》可以身先士卒,以更多元的形式,创造更多样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们读到文学、了解文学,最终爱上文学。


在今年年初开始订阅《人民文学》全年刊物后,“90后”读者刘凡开始关注到《人民文学》抖音官方账号,会定期发布和作家相关的短视频。“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方式,可以拉近读者和作家之间的距离。每当我读到《人民文学》刊登出的文章时,我会好奇,文章的作者会是什么模样?他在生活中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在刘凡看来,《人民文学》完全有能力将这样的短视频进一步推广开来。“目前这些视频的点赞和评论数都比较少,未来《人民文学》可以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精彩的内容,让更多的读者和观众通过这些视频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唤真情,作者编辑与读者同题共答


“《人民文学》,人民阅卷”活动座谈交流会现场 冯海文 摄


读者的感受和建议,为作家的创作、编辑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这种因读者反馈而引发的改变,让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作家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紧密,围绕读者的需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我在想文学刊物在作家跟读者之间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桥梁吗?好像比桥梁还要复杂;加工厂吗?好像比加工厂还要复杂。一个好的刊物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提炼时代的精华,某种意义上能够引导文学的方向,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 在16日上午的座谈交流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莫言谈到,成为《人民文学》的一个作者,跟他先成为《人民文学》的一个读者密不可分。1977年,正在山东当兵的莫言就订阅了《人民文学》,从中看到了全国文学的面貌,读到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作品,大家共同反映这个时代,老作家有对历史的回应,年轻作家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样的阅读为他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刊物与读者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作家实现文学价值的重要环节”,莫言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心中,“人民阅卷”活动与剧场演出有相通之处。“一个剧在剧场演出的时候,你听着1000个观众的呼吸,所有的反应和你写剧本时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个互动非常重要。”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文学创作,当作家下了很大的功夫,确实动用了情感和力量,“一定是有回应、有回报的”。他说,把一些人物拉到时代的聚光灯下,让更多人看到,是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也是《人民文学》一个很重要的面向。而写出这样人物和故事的作品,会被读者看到,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座谈会上,几位读者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及作家康岩发表在《人民文学》2024年第10期的报告文学《传经者顾锦屏》,有的读者是流着眼泪读完的。顾锦屏倾注心血的译著署名为集体而非个人,作者用《诗经》一样的语言赞美这个集体:岂曰无碑,译著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以顾锦屏为代表的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群体,唤起了读者的敬意,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两天两场交流会,读者们说出了心声,编辑们听到了建议,作家们感受到读者赤诚的肯定与热爱,大家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坦诚相见”,将自己的所知、所思、所感“和盘托出”,共同谋划着文学刊物发展的未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到:“好作品是命脉,好读者是至亲。《人民文学》的办刊导向一直是‘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行,与读者同行。”他表示,“人民阅卷”行动举办3年来,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对刊物发行助推成效显著。《人民文学》也将不负所托,在办刊办社中坚守人民立场,心怀“国之大者”,积极转型创新求变,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18日6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文艺报1949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