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老房子

政务   2024-10-06 21:02   内蒙古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在村里,孩子多房子少是普遍现象,父亲那一辈,两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弟五个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后来,姑姑们出嫁了,离开小院,组建了自己的新家。而叔父们成年后,各自娶妻,仍然在一个院子里生活,院子里五间正房,爷孙三代人,总共十五口人,小院子住的满满当当,好不热闹。孩子们都成家了,就各自起炉灶,过自己的小日子,家小,院子也小,养个鸡种点菜都没地方。我那时八九岁,小孩子在一块玩耍,难免打打闹闹,磕磕碰碰,今天指甲挖伤了脸,明天撞上头鼓起了包,时间久了,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决定盖新房。

说起盖新房,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儿了。那时,家里还比较穷,我们兄妹三人还小,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在一旁看,那时候我已经记事了,房子盖的很辛苦。妈妈忙着要种地,还要照顾孩子们,爸爸一天在外干活,一个月最多挣三四十块钱,除了全家的开销,人情往也攒不下几个钱。老房子的主体架构是土坯做的,买不起砖,爸爸一有时间就去拿小推车拉黄土,妈妈抽空趁着天气好,就担着两桶水拿着几个铁框架子去做土坯子,把麦芒和黄泥土加上水搅拌好了放进铁框里,拿泥抹子抹平压实了,这样一个土坯模子就做好了,等晾晒干了,再一块一块立起来,就这样一个夏天都在忙碌着,妈妈说她当时每天挑水肩膀都压弯了,后来用水量越来越多,专门找人在院子里打了一口三十米深的井,一口井2000元,可以说是家里全部的家当了,有了水省力不少,土坯子看着差不多够了,就叫上周围的人帮忙筑墙,五间房六面墙,后墙也跟着起来了,整体的轮廓是有了。根据家里实际情况也只能到这一步了,没有木头水泥沙子也封不了顶,就这样房子等了一年又一年,框架被风吹日晒雨淋,上面的泥土变得脆弱不堪,好在有一个叔叔顶账顶回来一些砖,问我们要不要,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给就行,对我们而言,这是天大的好事,就请工人们把虚软的墙体刨了一部分,上面垒上砖,又四处借了些钱,买了铅木栈板、水泥、沙子,把顶子盖起来了,爸爸是泥瓦匠,内部的装修零碎活全是自己做,妈妈在一旁打下手。请木工安起来木窗,当时只收拾出来两间房,够一家人住了。听妈妈说,刚搬进新房的那几天,一整晚都开心地没合眼睡着,哭着笑着躺在那里。院子没有大门和院墙,就拿树枝木板围了一圈,一切都是简单的开始。冬天很冷,家里晚上不敢生太多的火,怕碳烟,玻璃冻得全是冰,妈妈就拿旧衣物剪成一个个小方块,拼接缝在一起做成一个大窗帘,一到天黑就拿木棍支起来,拿砖块压住,就这样度过寒冷的冬季。盖房子欠下好多饥荒,第二年春天,爸妈在院子里搭起了鸡窝羊棚,拿剩余的土坯石头砌起来猪圈,养上了猪羊鸡,靠着这些副业没少打饥荒。

慢慢地生活步入了正轨,日子好起来了,家里把剩余的三间房也收拾出来,砖面地铺成了水泥地,房子顶部都吊了石膏天花板,墙面都贴上了白净的瓷砖,地围子踢脚线请油工都画上了画,院里的门窗都重新上了新油漆,篱笆拆了换成了砖头墙,请木匠做了个大木门,油成了大红漆面,以前的土院子用水泥打了晾台,收割回来的粮食也有了粮房。早年的鸡窝猪圈也重新翻新,院子里砌了新灶台,支起了凉棚,夏季也能在外面做饭了。一切有了新模样,生活的奔头越来越足。房子里添砖加瓦,孩子们也一天天长大。
家里每一个物件都有一个故事,就拿那套组合柜来说吧,村里那几年来了好多卖家具的,样式也好看,买的人很多,妈妈看到自己分家的时候只有一个放粮食的洋灰(水泥)柜,想着等孩子以后成家的时候也给留点好东西,于是狠心花了1500元买了一套组合柜,自己也不舍得用,只是在那里摆着,看见了就心里亮堂堂的。后来我们都长大步入社会,妹妹们嫁人,我结婚生子,在异地工作。我们也都用不上那些旧物件,款式做工早已过了潮流了,可那里仍然保留着妈妈满满的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一天天老化,父母也在一天天变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所老房子,那里充满了心酸苦乐的回忆,也见证着父母一代的不易,有他们生活的影子,也有我们成长的经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利利,准格尔旗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矿职工。爱好散文,诗歌创作。

时光流淌不息
一起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准格尔旗发布《夜读》栏目全新回归!
欢迎新老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号:
zgeqrmt@163.com
更多新闻

速看!重要提示→

涨涨涨!油价大涨,就在节后!


编辑:李春香
校对:李海芳 贾静
审核:王兴宇 李嘉
监审:周勋

准格尔旗发布
让更多的人,认识准格尔,了解准格尔,关注准格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