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欧阳修、朱熹、文天祥等名家,曾为这个村的宗族谱作序、跋,李白到访后也留下了“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的诗句。在古徽州大地,这个村落文气十足,却低调内敛,留着有风景有文化有故事的最美乡愁。
“锦里人称许,诗书自一村。”这便是歙县西北部的许村。
许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南朝梁天监年间,文学家、新安太守任昉居许村,村中地名、河名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迁居于此,其嗣后人丁兴旺,遂改名“许村”。
悠久的历史、悠长的文脉,让许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斯文大气,历史上曾有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怀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许村十二景”。
许村村落布局呈“双龙戏珠、倒水葫芦”形状,古建筑群自北向南呈带状集中连片式分布,有“徽派建筑博物馆”之誉,目前仍较好保存有明清以来传统建筑近百幢,其中16处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许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许村。漫步村中,这里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徽州,徽州人文历史都浓缩在一幢幢徽派建筑、一个个故事传说之中。在这里,有徽州最小的牌坊“双节孝坊”,有全国唯一百岁夫妻寿坊“双寿承恩坊”,有出生三日便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翰林的“三朝典翰坊”。在这里,“高阳桥”比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麦康逊廊桥早建三百多年;“箬岭古道”连接古徽州府和安庆府,讲述着隋唐时期的徽州繁华;“观察第”变身安徽首家村级历史博物馆,记录着许村1500多年的历史与荣光。
许村早年的兴盛,与当地徽商密切相关,仅明清两代许村就诞生了36位富商,其中明代中后期驰骋东亚海域的许氏海商集团名气最大。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忠认为,在学术界,对于许氏海商集团的评价虽然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佩服几个世纪以前从僻野山乡走出的许村人勇闯世界的气魄与胆略。
许村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固然有一代代当地人的拼搏进取和诸多文人名士的捧场,但其底层逻辑无疑是崇文重教。
在歙县徽州古城,坐落着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八脚牌坊”,坊主就是祖籍许村的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许村历来尊师重教,文风昌盛,是当之无愧的徽州“学霸村”,历史上有记载的出过27位进士、11位举人,后来还出过“一门四博士”“一村四院士”。
许村最早的教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双桂堂”书院,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曾先后培养出多位进士。多年从事徽州文化研究的许琦介绍,许家泽创办的许村仪耘学校,对当地人影响最大。
许家泽曾任两淮盐运使,他思想开放,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的六个儿子中,除一人留家守业外,其余四人为留洋博士、一人为留洋双硕士,均学成归来、报效社会。1927年,许家泽创办许村仪耘学校,引进新式教学理念和教辅书籍,许村子弟一律统一着装、免费就读。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根俊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
许村学校校长凌武告诉记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事业有成的许村籍人士先后设立了三个教育基金会,奖励和帮扶本村优秀学子,至今从未中断。据《许村志》统计:截至2016年,新中国成立后许村籍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达372人。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提及徽州教育,绕不开许村后裔许承尧。许承尧是末代翰林之一,也是新安中学和徽州师范学校的创始人,开歙县新教育之先河。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是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两大重要发现。鲜为人知的是,徽州唯一与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皆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当属许承尧。他著的《歙事闲谭》也被公认为徽学历史的开山之作、徽学研究的扛鼎之作。
沿袭至今的岩寺“上九”庙会,是古徽州存续最久、影响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起源于纪念唐朝忠烈许远和张巡。
唐朝末年迁居而至的许儒,就是许远之孙。为缅怀忠烈,教育后代,许氏后人每年正月十五都举办“大刀灯会”,纪念和传承许远的忠勇精神。
在许村的“东昇大社”内,75岁的许村大刀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烈宏带着徒弟们正在扎制大刀灯,为春节期间的大刀灯会作准备。
在许村人印象中,大刀一舞年味浓。许烈宏介绍,大刀灯由整根的大毛竹剖开扎制而成,形状如同舞台上的大刀,底部安装杉木刀柄,刀尖处挂一串大红流苏,刀面用特别的纸糊制,并彩绘各种图案,刀内装有蜡烛。最大的大刀长度超过10米,重约150公斤,需要15人才能舞得动、耍得开,小刀则长约3.5米。通常舞大刀的标配是一把大刀搭8把小刀,小刀围着大刀舞动,交替变幻阵式。
除舞大刀外,歙县许村还有舞“板凳龙”的年俗。春节期间,伴随铿锵鼓乐响起,数十位村民舞着2米长、15厘米宽的30条板凳组合而成的巨龙,上下翻腾,穿梭村中,为村民送上新春祝福。
别具一格的年俗背后,折射着许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一座牌坊、一个亭廊、一栋旧影院、一幕新戏剧……2018年,一群来自省城的年轻人来到许村,创办“许村有喜”沉浸式剧场,通过空间与剧情的精妙打造,将茶文化、歙砚文化以及当地的“大刀灯”融入戏剧中,让观众从看客变为“玩家”。如今,“许村有喜”的模式被复制到徽州古城,并用科技MR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元宇宙”空间,让更多的游客开启“沉浸式虚拟现实场景体验”之旅。2024年,许村沉浸式戏剧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优秀案例”。
今年1月,许村推出了“许村有席”,用非遗展演、歌舞伴餐的形式,融文化、美食、艺术、民俗于一体。新春逛许村,有戏更有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