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里遇见最美徽州年

时事   2025-02-01 20:18   安徽  
如果说徽州景致是一幅诗意山水画,那么年景就是这画中一笔温情的笔触。
冬日的徽州,年味弥漫。行走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州古城内的斗山街,青砖黛瓦间,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春联点染出徽州古地新年的诗意与风韵。
吴增和经营的非遗特色民宿隐匿于明清古建群中。推门而入,明堂、廊道、花窗、园林,每一处都充满了徽式格韵。一尊悬挂于吧台上方巨大的汪满田鱼灯,更是成为了民宿的点睛之笔。
嬉鱼灯是徽州地区最具历史的年俗之一,已流传数百年,寄托着徽州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份独特的徽式浪漫。
“我们歙县共有三盏‘非遗’鱼灯,分别出自汪满田、瞻淇、渔梁,各有特点。”吴增和向刚到店的住客讲述着鱼灯文化。从事民宿行业多年,如今吴增和更多注重拓展住宿体验的内涵与外延,将鱼灯、徽州剪纸、徽州端午锦等非遗的元素融入其中。
年逾七旬的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重德正在教来自浙江桐乡的住客赵艳蓉一家制作汪满田鱼灯。“我们用环扣把大小竹圈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让鱼的身体灵活摆动……”在汪老的指导下,栩栩如生的鱼灯逐渐成形。
入夜后,悠长的古巷内锣鼓声起,鱼灯队伍跟随鼓点起身游走,流光溢彩。吴增和组织住客跟灯队寻游嬉鱼。“这就是我们传统中国年最美的样子吧!”赵艳蓉对于这样的文化体验赞不绝口。
淳朴的年俗背后,镌刻着徽州人对这片古老土地的眷恋。
“双寿承恩,许村有喜喽!”清亮的一嗓子,吆喝出地道的徽州年味。古老的“双寿承恩”牌坊下,几十张圆桌被铺上喜庆的大红桌布。肥壮的年猪被精心挑选出来,灶膛里的火烧得通红。红烧肉、猪血汤、粉蒸肉……村民们熟练地烹制着传统佳肴。许村大刀灯、板凳龙等民俗表演沸腾了整个古村。
距离徽州古城20多公里的许村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百余幢元明清时期古建筑保存至今。村中一家由200多年老宅改建的民宿内,十几位住客准备参加徽州传统年俗活动——年猪宴。每逢新春,75岁的民宿主理人许琦都会带着住客品尝这顿地道“年味”。
吃年猪宴的年俗在徽州地区已流传千百年,每年自冬至起就陆续开始。“对于徽州人来说,年猪寓意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年猪宴寓意安乐团圆。”席间,许琦为住客介绍年猪宴的由来。
千年徽墨,清韵幽香。走进位于黟县宏村镇龙江村的一家民宿,随处可见“墨”元素。这里原是一处明清制墨大户人家的宅邸,百年时光流逝,青砖粉黛仍保留了旧时模样。
这是当地最早以国家级非遗“徽墨制作技艺”为主题打造的特色民宿。在两层楼高的玻璃书房内,研学老师申易鑫抛出问题:“一两徽墨一两金,徽墨为何昂贵?里面究竟藏着什么?徽墨能吃吗?”引发现场热烈互动。
斑驳案几上陈列着方锤、天平、石蜡、螺栓压榨机等传统制墨工具,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讲述着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每晚八点,民宿都会安排徽墨讲堂,让住客亲身体验点烟、制墨、描金。
“从春节前到正月十五,几乎全部满房,尤其受到亲子游家庭的青睐。”申易鑫曾是这家民宿的管家,从进入民宿开始接触“徽墨制作技艺”,如今已经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周他都会到民宿授课。
“民宿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非遗和民俗项目需要可展示、可体验的场地,二者结合刚好形成良性循环。”和申易鑫一样,越来越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始走进民宿,从徽墨制作到徽州剪纸,从徽州茶艺到徽州糕点制作,一系列文化感和品质感十足的“徽”体验构成了民宿的价值核心,也为非遗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
如今,黄山市将民宿与古民居保护结合,活化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民宿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据统计,黄山市各类民宿超3200家,2024年接待游客547万人次。
“丰富的徽州文化资源是徽州民宿发展的一大优势。”黄山市歙县许村镇镇长胡吉祥表示,要发掘利用好在地资源,探索“民宿+”新业态,融合非遗、康养、教育等,形成窗口效应,让民宿产业成为文旅消费新阵地、文化传承发展新载体。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嵌

推荐阅读

 

文化中国行 | 徽州有个“学霸村”
欢欢喜喜过大年|来安徽,年味正浓!
徽风皖韵过大年|用“敬业福”守护“万家福”
芜宣高速最新消息!

安徽日报
主流权威,引领舆论,把握全局,及时发布,关注大事,关切民生, 展示安徽形象,凝聚发展力量。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