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贺新春 | 苏州春节习俗大赏,此地年味正浓时!

百科   2025-01-28 17:27   江苏  


前些日子

一出“江南人家”的沉浸式年俗体验剧

刷屏朋友圈

桃花坞唐寅故居遗址内

在NPC唐伯虎的引领下

老苏州人过年的情景重现眼前——


财神降临,祝福新年财源滚滚;灯谜墙下,溢满了猜中谜底的欢笑;评弹演员身着长衫,手持琵琶和三弦,用悠扬的曲调和婉转的唱腔讲述动人故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节日画卷。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于2024年12月正式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苏州人的“非遗版”春节

其实是从腊月持续至元宵

让我们沿着时间线

感受一回纯正的江南年味儿




刚踏入腊月的门槛,家家户户就搁下了手头的活儿,兴冲冲地跑到街上置办年货啦!新衣服、噼里啪啦的鞭炮、红彤彤的春联,还有香喷喷的腊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意味着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希望在来年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年糕象征年年高、节节高。蒸糕时不能有人窥视,否则糕粉不易发透,就要夹生——糕不熟,来年就不吉利了。





话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是灶神回天庭的日子。老百姓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就在这一天为他祭拜,俗称“送灶神”。





腊月廿四送灶后,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馅儿除了豆沙,还有鲜肉、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敬神祭祖,俗称过年、“桌享” ,早者在腊月廿六、廿七左右举行,晚者在大小年夜举行。祭祀时,燃香点烛,敬酒接羹饭,供鱼肉荤素(有荤汤萝卜)和年糕年团子等。





除夕,合家团聚吃年夜饭,酒肴丰盛,非常讲究。年夜饭餐桌上的菜肴,都要有吉利的寓意。



对苏州人来说,肉圆、蛋饺是必不可少的。肉圆象征团团圆圆,蛋饺色黄而形似元宝,寓有招财进宝之意。





江南水乡什么都离不开水,大年三十晚,到井中取“财”水,将家里的水缸、脸盆、水桶等容器,统统装满井水,寓意新的一年要发财,此后的大年初一至初三,要将井封起来,不能再去井中取水,直到年初三祭完井神以后才能开井取水。





吃过年夜饭,家庭主妇炒长生果(花生)、南瓜子,准备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毕,全家团坐,吃茶和瓜子、长生果等,谈天说地,直到深夜,叫作“守岁”。





家家户户贴春联、年画。春联都是除旧迎新、吉祥祈福的好词句。同时还会贴上“福”字,祈求团圆、和合、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有的在屋檐间插上冬青、柏枝、芝麻箕等,取常青、百事如意、节节高等吉利;有的在天井庭院中堆起枯柴、麻秸、豆萁燃烧,认为越烧越发。姑苏区常贴桃花坞木版年画。





人们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的香炉,可以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





新年头一天叫“岁朝”,小孩子枕着压岁钱醒来,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看着大人放3响“开门”炮仗,吃碗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之意。然后跟着达人探望长辈,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初五“接财神”是迎接五路财神的大场面,吴地民间自古有“接路头、迎财神”的习俗。每逢正月初五“接路头”时,场面甚是讲究。专设供桌,上置新鲜鲤鱼(意为“元宝鱼”),摆猪头、老酒、银锭、算盘、天平等物。同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盼新春大发,招财进宝。





苏州人闹元宵要从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才落灯。赏花灯以苏州灯彩技艺为主要代表,吴地风俗中,正月十三要“试灯”,一直点到正月十八晚上,叫“收灯”。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挂灯结彩,灯上装配着五色琉璃,刻画着各种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



其间,去街头看赛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走三桥、讨吉利……其乐无穷至此。




姑苏年市·新春非遗游园会

将于明日(大年初一)14:00起

热闹续航



全新市集、秀演、巡游……

定不负你的热切等待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 

 点赞、在看、分享 

👇


亲子957
Fm95.7 苏州儿童广播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