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里天地宽

文摘   2024-11-20 19:01   安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安徽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后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返本而开新,汲古且言今。六尺巷所蕴含的宝贵治理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悉心体味、深入挖掘。

六尺巷很短,所留存的历史却很长。相传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因宅基问题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助,张英收书后遂批诗一首加以开导。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此后,六尺巷的故事通过方志、口碑、风物、戏剧等媒介形式流播绵延已300余年。

六尺巷很窄,所展示的道理却很宽。六尺窄巷,究竟宽在何处?显然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故事主人公张英的心灵境界上,宽在故事背后的道理上。以张英、张廷玉为代表的桐城张氏是有清一代官声显赫的名门望族。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对他的评价是:“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淡泊名利,为官时秉公直谏,“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平时教育子弟倡导“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并写下《聪训斋语》《恒产琐言》两部家训,可见其宏大格局与为人气象。区区六尺之巷,彰显着张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品格。

六尺巷很小,所涵括的意义却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左传·隐公六年》写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论语》也曾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待人和睦、秉持诚信、讲求仁义、以和为贵,在千百年间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安徽桐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社会治理,总结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听”,全面了解,兼听则明;“辨”,释法明理,明辨是非;“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借力调解,多方疏导;“让”,强者先让,互谅互让;“和”,修复关系,重归和谐。如此六道程序,体现了地方治理中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的思路,扎扎实实走出了一条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当地百姓被六尺巷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所感召,矛盾化解在源头、纷争调处在基层,成为中华“和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六尺巷很古,所体现的价值却很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性作用,这要求我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却具有弥足珍贵、亘古亘今的当代价值。这启示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应善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资源新的文化形式或载体,经过深刻的创造实践,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比如六尺巷借用历史典故来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应善于按照时代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情感模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智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进行加工、改造、优化、重组,加以拓展、完善,从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六尺巷工作法”已不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融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实践当中。

六尺巷里天地宽,让他三尺又何妨。不断回望历史、叩问传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创新探索社会治理之道,我们的社会定会更加和谐美好。相信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古今辉映的新“六尺巷”故事。

图文:光明日报、山东宣传公众号

编辑排版:吴天宇

审核:井立志

蒙城县中医院
蒙城县中医医院始建于1962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康复、科研、养老、血液供应、中药制剂、社区医疗为一体,以中医特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三级中医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