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辈子

时事   2025-01-31 22:04   天津  


这里的他,是我的一位族叔。他年前去世了,很突然。他年前骑电瓶车去别处鱼塘买水产,中午和朋友喝了酒,回去的路上,不知为何跌入了水沟,结束了自己六十多岁的平凡人生。然而换一个视角看,族叔平凡的人生,也有不少特殊的元素。

族叔一辈子没娶妻生子。这有啥不平凡的?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几千年,绝大部分时间,基层男性娶不到媳妇都很正常。没办法,男权社会(从奴隶文明至今都是),其实对基层男性很残酷。不信的话,可以到乡村基层看看,有多少适龄男青年娶妻难。但是族叔年轻那会儿(1970年到80年之间),可是几千年以来,基层男性娶妻最容易的时代。

这里从宏观历史提醒一下,大家可不要忘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对基层男性最友好的几十年,就是建国之后到改开之前那段时间。那时候物质并不丰富,但中国的制度把绝大部分人拉到了同一起跑线,再加上理想主义盛行,生育权前所未有地平均(用立体史观大周期律的逻辑,这是文明周期和体制周期叠加,带来的历史性红利),基本上每个适龄男性都有机会娶妻生子,所以也带来了人口爆发。

所以现在回头想想,族叔没有娶妻生子挺不可思议的。是族叔条件太差么?也不是。我的童年时代,乡村打工潮之前,农民们还依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族叔便经营着一家砖窑,名副其实的窑老板。

说起乡村的砖窑,很多人估计也不记得了。我们那里是皖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建国后为了抗旱与防洪,修筑了不少水利工程。当时的乡亲们,每年冬季都有清理河道的任务,名曰挣工分。在我的记忆中,我爷爷和父亲那两代人,没少干这种事。那时候机械还不够,很多现在看来轻而易举的工作,那时候都要靠人力艰难完成。而完成工作的那些人,都是任劳任怨,无言无声。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一个伟大的论断。但他没说,大多数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通常都沉默不语,以至于历史书上很少记载他们的往事。这里并没有对毛主席不敬的意思。相反,毛泽东之前的统治者,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都不敢提,而是把人民群众当傻子忽悠。其实现在有不少官吏也是这样,把老百姓当傻子。

很多人读历史,觉得很难,那是因为历史材料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绝大部分历史材料中,都是权贵吃喝玩乐涂脂抹粉那些琐事,真正老百姓的事儿,说得很少。所以要想明白历史的真相,首先应该学会从历史材料的夹缝中,探索当时的老百姓在干啥,然后从老百姓的视角总结历史规律。

言归正传。乡村疏通河道挖出来的泥土,堆成了硕大的土岭。

再在土岭上修筑砖窑,烧成砖,卖给周边村庄老百姓盖房子。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早期农村都是土坯房子,上面搞点茅草。那种房子夏天容易漏水,尤其是碰到大暴雨,屋里就可能下细雨,得用盆盆罐罐接着。我这么说,可能有些朋友又觉得不够正能量。其实这是我童年的亲身经历。那时候夏天遇到暴雨时,房间里都会进水,村子周边水沟里的大鲫鱼与小鲤鱼还可能跑到门前(注,现在村子周边的那些水沟,鱼儿基本绝迹了,连泥鳅都没了)。大约1980年前后,乡村的土房子日渐被砖瓦房取代,砖的来源,便是那些砖窑。这些话,可能有些朋友觉得是鸡毛蒜皮的琐碎事儿,但我觉得是时代的印记,应该记录下来。如果不记录,那么最终就会消无声息地淹没于时间长河里。我既然是一个码字的,一方面要尽力记录下我的故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记录一下即将消失的传统世界。

那个时候砖窑出砖的流程大致如下:

1、土坯用老旧的机械来搞。就是一个普通的柴油机,通过一个硕大的皮带,带动一个转换机(我实在想不起那个机械叫啥名字了,就这么表述一下)。大家把旁边的泥土放在转换机的泥斗里,然后制成生砖坯。该过程需要20多个村民。

2、生砖坯被规律性地码排在提前准备的基坝上,中间留有规律性的缝隙,上面盖上稻草。大约几十天之后,生砖坯被自然烘干。该过程需要数名村民。

3、再通过骡马与人工结合,把砖坯运到窑里,通过规律性码排,撒上煤炭灼烧。该过程需要三四名村民。

正常情况下,族叔的砖窑有几十名村民干活。我小时候,也经常在他的砖窑玩耍。按照他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娶妻生子。但他似乎都放弃了,大概是习惯了单身生活吧。很多人结婚之后会后悔,因为婚姻往往一地鸡毛,族叔似乎从没有因为不结婚后悔。

后来搞水利的土岭用完了,族叔的砖窑也就不烧了,乡村的打工潮也开启了。他也随大流去了外地打工,据说是包了一点地种菜,这一去就是20年。

过去20多年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高峰,不少人在那波浪潮中收益颇丰。但更多的人,也就是维持基本生存,最终老了还是要返回乡村。族叔也是一样,大约是前年吧,他回到了乡村的祖宅,开启了养老生活。没想到春节前的一场意外,结束了他的人生之旅。

得知他意外的消息,很多往事涌上心头。我重新体验了过去几十年农村的变迁,清晰地看到其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两三层楼房变化的场景。这个过程中,乡村也从昔日鸡犬相闻变成了空巢。

但与此同时,乡村周边庄稼地上的坟地却拥挤起来。

前年我爷爷高龄去世,差不多意味着他那一代人全部离开了村子,埋入庄稼地。

族叔这次意外去世,意味着他这一代人,即建国之后婴儿潮这代人,也开始凋零。未来他们都会如同祖先一样,最终埋入庄稼地。若干年之后,人们便逐渐忘记他们。

这里说的庄稼地,并不是某个角落,而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我老家皖北,正处于华北平原南端,看似幅员辽阔、一马平川,实际上非常拥挤。一眼望去,便可以见到好几个村子。历史上,那里也有过辉煌,比方说农耕文明时代,曾经出现过很多人杰,如曹操、如华佗、朱元璋等。现在,那里被称为农民工输出基地,地上正在空心化,而低下正在变得拥挤。这大概就是历史车轮的轰鸣声吧。



虚声
此生执念,只为化繁为简,只为立体史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