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泽东第130个诞辰。
我记得小时候,看小学和中学课本上的毛泽东故事,感到很神奇,因为他总是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成年后再看毛泽东的故事,逐渐明白那是一部伟大的励志史诗,最牛的成功学。
如果从宏观角度看,毛泽东的故事,是咱们这个国家的幸运。在毛泽东之前的中国,晚清和民国那会儿,其实比现在的中东还乱。只不过毛泽东的出现,扭转了那个乱局,把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缝合起来,并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中东没有出现一个类似毛泽东的人物,所以现在依然四分五裂。
我在天涯论坛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发现他的每一个脚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他最爱的妻子、最器重的儿子、最情投意合的兄弟、人生知己、诸多情投意合的朋友,都在那个伟大历程中牺牲了。真的是无尽英雄血,方才日月换新天。
我有幸去过韶山冲,看过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切实感受到,他的出身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古今中外很多影响历史的大人物,身上总是被赋予某些神性。如佛陀、基督、先知等,生平都被神性所环绕。即便古代的帝王们,也会和神秘事件联系在一起,比方说母亲怀孕时天空出现异象等。毛泽东就是平平凡凡的人,人生开局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也正因如此,他和世俗的华夏文明非常合拍,和马列阐述的唯物主义也非常合拍;所以当他喊出“为人民服务”、“妇女能顶半边天”等震撼一个时代的口号时,也是自然而然。
他在年少时代就要挑起很重的担子,包括但不限于如同农民一样种地、照顾牲畜等农活。但他天生是与众不同的,他的个性刚强而敏感,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心;他酷爱读书,在田间、在油灯下,阅读各种能找到的书籍。
由于条件限制,他上学的时间很晚,而且在异乡读书,条件非常艰苦。从东乡到长沙,甚至后来的北京,他的生活都非常拮据,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从不会被困难阻挡。
他对书籍和这个世界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所以他北漂那会儿,尽管穷困潦倒(好几个人挤大通铺),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立刻就明白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很快他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党员之一,并且成为一大代表。
组织早期历史中,毛泽东做出过重要贡献。比方说最初国共合作,毛泽东是推动者之一。随着孙中山离世,目光狭隘、格局有限的国民党右派日渐猖狂。毛泽东敏锐地发现,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问题。
其实早在1924年那会儿,毛泽东就已经非常成功了。他是国共双方的高层,只要按部就班地生活,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要知道对身世平凡的人来说,能在乱世之中获取一份成功,是多么地来之不易。但毛泽东想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之命运,于是他离开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舒适区,广泛地深入到农民群体中,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案。
国民党清党之后,老一代的陈独秀等人已经过时,毛泽东成了组织的灵魂。他在提出“枪杆子出政权”的论断之后,便着手准备秋收起义。这个决定,最终让他失去了一生挚爱、灵魂伴侣杨开慧和幼子毛岸龙。那种刻骨铭心的痛,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秋收起义失败了,毛泽东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依靠旧军队那一套,肯定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把残存的队伍带上井冈山。在去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搞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三湾改编”,创建出一支崭新的军队。我有幸去过三湾改编地,当年的山与河流还在,高大的树木还在,依稀还能想象昔日的场景。
三湾改编主要确立了三大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不搞假大空,向贪腐宣战。
党指挥枪原则,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从而排除了枪杆子失控的可能。
官兵平等原则,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权限包括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长官要受它的监督。从而确保了基层的权益。
三湾改编之前的中国,军阀遍地,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后终结了中国乱世,并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为首的联军血战而获得了一场艰辛的胜利,如今成了华夏大地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然而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很多亲人、朋友、同志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古代,井冈山是山大王出没之地,原本没什么前途。毛泽东却充分利用了其闭塞的环境,构建自己的政治蓝图,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写下的那些文字,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动力。我有幸去看过八角楼,看着那陈旧的桌椅和床铺,依稀能想象:夜幕来临,八角楼孤独而昏暗的灯光下,一个高大的身躯,在狭窄的房间里,披着毯子、拿着笔,思索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虽然在创建井冈山和中央苏区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仍然遭到国际派的排挤,几度起落。眼看自己的一切被激进派葬送,那种孤独和痛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然而他并不灰心丧气。在长征最关键的时刻,又是他站出来挽救了组织和很多同志们。如今站在赤水河畔,还能感受到一个历史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力挽狂澜的情景。历史上有很多战役,堪称神奇。但四渡赤水之役,无需神奇二字,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神。
陕北的窑洞里,他仍然是手握笔杆子,潇洒地指挥枪杆子。中国历史上,所有统一天下的那些人中,他是握笔最多、拿武器最少的那个。
最后兜兜转转,他又到了北京。年轻时他在北京漂泊过,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并不焦虑。中年时再进北京,他已是国家领袖,处于万众瞩目的位置上,拥有调动无尽资源的权利和能力,但他仍然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普普通通。他的住所布局,和八角楼、陕北窑洞类似,填满了各种书籍。
他心中有一张宏伟的蓝图,那是他作为历史设计师而设计的画卷。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不懂其内涵。他其实很孤独,很多时候,他用诗词来排解自身的情绪。如果把他的诗词通篇联系起来,更像是一部展现历史巨人思维活动的史诗。
站在毛泽东诞辰130年回首往事,会发现很多事情似乎很遥远,但又好像近在眼前。如今的世界和毛泽东那时的世界对比,很多地方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少顽疾依然存在。比方说他痛恨的贪腐,始终难以解决。
他晚年做的那件事争议极大,现在争议依然很大。我的个人观点都写在了《不被理解的毛泽东》里,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他晚年的那些事儿。大家有兴趣可以瞅瞅。
PS,网络上我写的《不被理解的毛泽东》内容已经被和谐了,市面上有不少冒充的盗版。我手里有修改完整的《不被理解的毛泽东》电子版,全部六卷,共一百五十多万字。我和一些朋友,前后用了很多年才将其做到阶段性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