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培育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145个;大力实施西江产业人才项目,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实施重点人才项目37个,引育产业人才近8万名;风华高科高端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片式电容、片式电阻双双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肇庆高新区获批国家级(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全省首家地级市“广东省博士博士后创新(肇庆)示范中心”……
一张张亮眼成绩单的背后,
诠释着肇庆广聚人才的底蕴与活力;
一场场“双向奔赴”的背后,
彰显着市委、市政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
一次次“相互成就”的背后,
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努力打造
新时代“才聚城兴”的生动实践。
△俯瞰肇庆。梁亮 摄
近年来,肇庆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
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总抓手,
优化实施“西江人才计划”,
持续营造识才、敬才、爱才、用才的
创新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
全市人才总量达112.5万人。
如今的肇庆正成为各类人才
创新创业、大有作为的沃土。
△西江实验室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图源 西江实验室
立足产业发展所需引育人才
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肇庆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王振宇 摄
近年来,肇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出台《肇庆市西江产业人才项目实施方案》《肇庆市引进培育西江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实施方案》等系列措施,依托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托举产业链,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格局。
一体化压铸,是目前汽车行业最为热门的技术创新领域。2023年底,广东鸿图发布16000吨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再次刷新全球最大吨位压铸机记录。从国产首台最大吨位6800吨压铸单元,到全球首台量产的最大16000吨压铸单元,一台台先进装备让公司实现压铸领域装备布局持续领先。而这背后的科研团队“领头羊”正是肇庆市2021年11月引进的第四批西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闫锋。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彦成 摄
据闫锋介绍,汽车轻量化和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非单点技术的突破,需要有一批素质过硬的科研团队,在材料、装备、压铸、整车等领域同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系统性的技术突破。广东鸿图每年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加入公司团队,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的林韵博士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年轻的清华大学博士通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超大型一体化车身结构件的国产自主可控,其本人也于2024年成功入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
△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压铸生产车间。陈彦成 摄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近年来,肇庆持续实施“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项目,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带动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闫锋、林韵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正是肇庆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和地区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人才创新活力能否充分激发,关键在体制机制。
近年来,肇庆遵循市场经济和人才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构建2.0版“西江人才计划”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制定《肇庆市加快培育西江拔尖人才实施方案》,建立以创新价值、专业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肇港澳人才协同发展,出台《肇庆市推动港澳居民便利化措施》,建立港澳专业人才技术资格考试及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行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合理下放人才项目评审权限,让用人主体当好“用人主角”。
△肇庆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图源 肇庆新区发布
得益于创新向用人主体授权机制,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育。广东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铸造、模具、汽车生产线3个工种已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备案,实现核心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覆盖;小鹏汽车、宁德时代、风华高科等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自主评价机制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超1万名企业职工参与技能认定评级。
△风华高科数字化工厂。图源 风华高科
随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肇庆大力推动党政人才入县乡、产业人才强县乡、乡土人才兴县乡、专业人才扶县乡、青年人才助县乡,累计2.4万多名人才入县下乡服务“百千万工程”,推动区域人才健康有序流动,有效缓解基层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推动依托产业对口帮扶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人才飞地”,健全跨区域、多领域、常态化人才智力帮扶机制,促进湾区内人才资源合作共享,区域人才创新共同体初显雏形。
△怀集县开展“高质量发展”专家人才服务团服务活动。图源 怀集县委组织部
建立建强高能级平台载体
持续提升人才承载力
肇庆在人才引育工作中,始终把建立建强高能级平台载体放在重中之重,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事业平台,使其学以致用、用以成才。
△特聘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图源 肇庆学院
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乜雅婧博士,是河北邯郸人,毕业以后也曾在北方某企业工作,但这位北方姑娘最终“孔雀东南飞”选择了肇庆,目前已任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研发部副部长。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赖家乐 摄
谈起个中缘由,乜博士直言:正是公司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材料再制造企业重点实验室为她提供了潜心科研的平台。据了解,该实验室是肇庆市首批认定的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之一,现有4个研发团队、近50名专业科研骨干。实验室助力公司在锂电材料再生循环及综合利用的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前列,推动公司顺利入选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胡润百富全球独角兽榜单。而乜博士也于近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文章4篇)、申请发明专利20项,承担或参与国家级与省级项目十余项。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赖家乐 摄
乜博士的故事正是“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的生动诠释。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备案科技企业孵化器达29家(国家级6家,省级2家),新型研发机构29家(省级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44家(国家级9家),累计建成博士博士后平台96家,集聚博士(后)667名。推动肇庆高新区、鼎湖、端州区域内11所高校、22所职业(技工)院校以及260多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串珠成线建设“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打造科技创新主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肇庆市产教联盟暨高校联盟正式成立。图源 肇庆医学院
依托肇庆新区的优质基础设施和良好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学交流、产学研融合和休闲康养活动提供高品质服务,目前已吸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54场,参加人数超5000人。推进“1+9+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设,共引进创业项目311个。扶持建设工艺美术大师(技能大师)、名师、名医三类大师工作室81家,6000多名青年人才成长为“文教卫”领域骨干人才。推动人才驿站建设,充分发挥柔性引才作用,今年以来开展人才活动711场次,培训人才21508人次、服务人才33312人次。
△肇庆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图源 肇庆新区发布
用力用心用情做好服务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是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重要“软环境”,更是集聚人才的持久竞争力。为了让各领域优秀人才更好地扎根肇庆,肇庆切实从人才角度出发,打造让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
△风华高科设备制造智能化。图源 风华高科
肇庆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优化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持续开展“千干访千才、纳智解难题”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访联系各级各领域人才7500多人,协调办理有关问题和意见建议4500多条。用好国际人才、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新增受理人才政策咨询、待遇申领等1700余人次,协调办理人才子女入学68人。优化升级“人才绿卡”,协调落实人才子女入学、安置配偶、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依托数据汇聚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措施,实现人才政策补贴“免申即享、秒批秒到账”,把“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强化人才宣传工作,制作《我们的向“新”力》《新起点 新征程》等微视频,多形式讲好新时代肇庆人才故事,增强人才荣誉感和获得感,营造敬才爱才浓厚氛围。
△高要区实施基层人才工作书记项目,促使更多专家人才集聚基层一线。图源 高要发布
潮涌西江两岸阔,奋楫扬帆再出发。新征程上,肇庆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大潮之中,持续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为推动肇庆加快崛起为珠三角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大西南的门户枢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资料来源:南方+(记者 吴帆 通讯员 赵祖轩)
编 辑:骆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