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POINT 多级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去除的解析

文摘   2025-01-04 14:01   江苏  

🌍 多级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去除的解析



📖 背景:ARGs的全球挑战

🔬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威胁

  • 定义与危害
    •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细菌获得抗生素耐受性的重要遗传因子,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GT),ARGs可迅速传播并威胁公共健康。
    • 废水处理厂(WWTPs)已成为ARGs扩散的主要来源,无法有效去除的ARGs随处理后出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 两种关键形式
    • 细胞内ARGs(iARGs)
      :位于微生物细胞内,易受灭活和裂解影响。
    • 细胞外ARGs(eARGs)
      :裸露于环境中的游离DNA,因缺乏保护结构,更易被环境因子(如紫外线、氯化)降解或去除。

⚡ 研究意义

  • 当前技术的瓶颈
    :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难以同时有效去除iARGs和eARGs,甚至可能促进ARGs的富集或转移。
  • 研究目标
    :本研究聚焦UF-UV-Cl多级水处理工艺,系统揭示其对ARGs的去除效果和潜在机制,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 核心科学问题

  1. 超滤、紫外线和氯化工艺如何协同去除细胞内ARGs(iARGs)和细胞外ARGs(eARGs)?
  2. 不同工艺是否会促进水平基因转移(HGT)或导致某些ARGs的富集?
  3. 如何优化多级工艺以实现ARGs的高效去除?

🧪 实验设计与方法

1️⃣ 研究现场与采样策略

  • 研究地点
    :澳大利亚墨尔本某全规模WWTP,处理规模为15,000 m³/天。
  • 采样点
    • SE(二级处理出水)
      :工艺前端,代表传统生物处理后的水样。
    • UFE(超滤后出水)
      :多孔膜物理筛分处理后的水样。
    • UVE(紫外线消毒后出水)
      :高强度UV处理后的水样。
    • FE(氯化后终水)
      :最终处理出水,模拟排放环境。

2️⃣ 核心实验与检测方法

  • DNA提取与定量
    • iARGs
      :通过细胞裂解后提取DNA,评估细胞内ARGs丰度。
    • eARGs
      :从过滤后的液相中提取DNA,评估环境游离ARGs丰度。
  • 靶向基因分析
    • qPCR检测10种代表性ARGs(如sul1、tetA、ermB)和一个移动遗传元件(intI1)。
  • 微生物群落分析
    • 使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解析细菌宿主群落的动态变化。

🌟 核心结果与专家解读

1️⃣ 超滤(UF):ARGs高效去除的基础

  • iARGs去除率
    :达到98.86%(1.94 log降低),主要靶向大尺寸细胞内基因。
  • eARGs去除率
    :为74.87%(0.60 log降低),较iARGs的去除效率低。
  • 机制分析
    • 超滤膜的物理筛分能力对大颗粒细胞和细胞内DNA去除效果显著,但对小尺寸的游离eDNA筛分效果有限。

专家解读:UF作为物理处理工艺,是ARGs去除的第一道屏障,尤其对细胞内基因效果优异。然而,其对eARGs的去除需要与后续化学处理联合优化。


2️⃣ 紫外线(UV):降解eARGs的关键步骤

  • 去除效率
    • iARGs
      :减少0.43 log,表现出较低去除率。
    • eARGs
      :减少0.94 log,对游离DNA的去除率显著高于iARGs。
  • 机制分析
    • UV通过破坏DNA的分子结构,使eDNA降解为片段,难以维持生物活性。
    • 细胞壁可能对iARGs形成保护屏障,降低UV的直接降解能力。

专家解读:UV处理对eARGs的破坏性最强,是减少环境中游离抗性基因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对细胞保护的耐受性提出了技术优化的需求。


3️⃣ 氯化(Cl):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

  • 去除效果
    • iARGs
      :丰度降低0.26 log,但某些基因(如blaTEM、ermB)丰度重新升高。
    • eARGs
      :略微增加0.07 log,显示对eDNA的去除效果较差。
  • 机制分析
    • 氯化破坏细胞膜后释放iARGs,转化为游离状态的eARGs。
    • 氯化诱导的选择压力可能促进耐氯菌种的富集,间接增加某些ARGs的丰度。

专家解读:氯化在ARGs去除中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加剧ARGs的环境扩散风险。未来需要结合高级氧化工艺(如AOPs)来替代氯化处理。


4️⃣ ARGs的HGT潜力与微生物群落变化

  • 宿主菌种变化
    • ARGs的潜在宿主以Candidatus Methylopumilus和Pseudomonas为主。
    • 宿主菌多样性从SE(Shannon指数7.65)降低至FE(3.78),显示处理过程显著减少了群落复杂性。
  • HGT风险评估
    • 尽管宿主菌数量减少,但部分ARGs的增加可能通过HGT扩散至残余菌群。

专家解读:降低HGT潜力的关键在于抑制关键宿主菌种,同时优化工艺以彻底降解ARGs。


📊 数据可视化建议

  1. ARGs丰度变化柱状图
  • 展示iARGs和eARGs在各处理阶段的丰度变化,清晰体现UF、UV和Cl的协同去除效果。
  • 微生物群落热图
    • 标注ARGs主要宿主菌种(如Pseudomonas)的丰度变化及其与处理工艺的相关性。
  • HGT潜力网络图
    • 通过网络分析显示关键ARGs与移动遗传元件(如intI1)的关联。

    💡 专家点评与未来展望

    1️⃣ 科学意义

    • 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多级工艺(UF-UV-Cl)对iARGs和eARGs的去除效果,揭示了其机制与协同作用。
    • 强调了UV在eARGs降解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提出了氯化工艺的潜在风险。

    2️⃣ 实践建议

    • 优化组合
      • 引入高级氧化工艺(如臭氧化、Fenton试剂)代替氯化,以减少eARGs的再释放。
    • 在线监测
      • 开发ARGs实时监测技术,用于动态调整处理参数,提高去除效率。

    3️⃣ 未来研究方向

    1. ARGs的生态影响
    • 探索处理后水体中ARGs的生态功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
  • 长期监测与风险评估
    • 建立基于ARGs丰度和HGT风险的水质管理模型,预测其长期环境影响。
  • 新兴技术开发
    • 融合纳米材料或生物处理技术,设计针对ARGs的专用去除模块。

    🔖 总结

    通过系统研究,UF-UV-Cl工艺被证明对ARGs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尤其在控制iARGs和eARGs扩散方面展现出潜力。然而,氯化工艺的副作用警示了现有处理策略的局限性,提示需进一步优化流程以应对ARGs的环境挑战。


    环境人 藻菌微生物生信iMcro
    水华、藻菌微生物ARGs;立足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面向瞄准世界学科前沿、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际中来、实践中去;自主研发体系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获得较好社会影响并受到领域内众多学者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治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