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是流传于芜湖地区的古老民俗。过去,每到新春佳节前后,常常会看见敲着锣、打着小鼓在城乡之间穿梭行走送春的人,劝农耕、唱春歌,将春天送到人间。
送春,又称唱春歌、颂春,是古代传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文化。“送春”取义送来春天。
经历漫长冬季,温暖的春天终于降临大地。春回大地之际,送春人用说唱的形式,敲锣打鼓经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使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庄稼生长,以期五谷丰登,表达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勤奋努力,趁早耕种!
在芜湖的南陵县、芜湖县等地历来都有着送春的习俗。送春最早盛行于明代。相传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这年六月,冰封长江,眼见天寒地冻,有误农时,朱棣决定发动文武官员,分往各地去送春。意思是希望通过这一举动,能将春天赶快送到人间,使大地回春、庄稼生长,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由于立春多在农历新年前后,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春节前后送春,还增加了拜年、娱乐的祥和气氛。“送春”这一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据《话说南陵》中记载,“送春”一般由两个人配合演唱(也可1至4人),一人拿面小锣,一人捏面小鼓。先敲锣,后击鼓,挨家挨户演唱送春歌。送春歌的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明白易懂,他们常以赞美之词,预祝主人家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
送春歌词一般七字一句,节奏缓慢,腔调悦耳,如《迎春歌》、《百岁图》、《报花名》等等。还有一些是现编现唱,要眼快、脑快、嘴快,见什么唱什么。这些唱词和唱腔,既意蕴丰富,又悦耳动听,无论男女老幼都爱听。据《鸠玆·符号》中记载的南陵县、芜湖县的《送春歌》和《颂春歌词》为:
春锣一打响铃铃,乡亲问我姓和名,
高山打鼓名在外,井里栽花根又深。
今朝传旨金銮殿,领旨老臣冯大人,
不怕关山千万里,五湖四海去送春。
新锣新鼓嚓嚓新,一对财神才出门,
手拿锣鞘摇钱树,身背龙口聚宝盆,
聚宝盆上插金花,冬穿绫罗夏穿纱,
牛生麒麟猪生象,老鸡窝里出凤凰。
旧时,日子清苦。特别是到了春季,青黄不接,因此,每当新春来临,送春人从初一到十六,一直在外面送春。他们一人手拎一面小铜锣,一人手捧一个小鼓,肩上各搭条布搭连,远走他乡,走村串巷。每到一户人家,人们都乐意给其酬劳。还有不少人家,有意让他们唱进家中,并备些糖果、烟、茶相待,图个吉利。
2010年,南陵县弋江镇“送春”民俗申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芜湖地区保留至今的特色农耕文化代表。
春回大地,古老的“送春歌”也依旧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勤奋努力,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 本 期 话 题 】
来源 | 芜湖档案
主办单位 | 芜湖市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