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0项参评。浙江有一项入围初评——仙居下汤遗址。
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荐,从30项中产生20项进入终评。
一起来了解仙居下汤遗址
↓↓↓
考古专家认定:下汤遗址是远古中华最早出现的定居村落之一,是我国早期农业社会和早期村落形态的“化石” 。它年代跨度大,文化序列全,是万年浙江的缩影,是构建浙江特别是钱塘江以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标尺”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开发利用最具潜力的上山文化遗址。
下汤遗址出土器物
遗址发现于1984年,是最早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15年和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外围存在环壕,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左右。现存高墩部分为遗址的中心,文化层堆积厚达2米,包含上山文化(距今10000~8500年)、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6000年)、好川文化(距今4500~4000年)四大阶段,以上山文化时期遗存为主。
目前出土器物400余件,发现灰坑400余个,建筑遗迹多处,农业加工场遗迹1处,人工堆筑的土台8座(目前揭露其中2座)、壕沟2条、水稻田遗迹1处。并发现一处用红烧土铺设的广场,广场上清理出陶器坑(堆)20余座,推测为举行某种仪式活动的场所。
部分发掘区的底部发现上山文化农业加工的聚落场景,大量磨盘原地集中放置,结合灰坑中清洗出较多稻米的情况判断,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从出土的陶器看,上山文化时期,下汤先民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制陶技术,陶器组合和形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下汤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上山文化一个新的地域类型。
198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考察下汤遗址。
1986年,被仙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砌筑土围墙,有效地保护了遗址。
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下汤遗址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下汤遗址被命名为台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横溪镇政府拨款5万余元对遗址进行修缮风貌整治。
2001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汤遗址进行初步试掘,进一步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保护范围。
2014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钻探,基本掌握了遗址分布范围和地层堆积状况。
2015年3—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遗址进行试掘,初步了解到遗址的年代、各阶段的文化面貌等信息。
2018年,下汤遗址入选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2020年10月,编印《万年浙江的缩影——仙居下汤遗址考古图录》。
2021年,对下汤遗址外围进行勘探,初步了解遗址外围古地貌及环壕、道路系统。11月,“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39件代表性陶器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2024年,启动下汤遗址考古公园建设。
声明:转载稿件,请注明出处。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陶 峰
责编:郑 芳
审核: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