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口述历史】台商黄俊明——在大陆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我们当时及早回到祖国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民生   2024-09-12 09:02   北京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北京日报联合京彩台湾共同为您带来的访谈节目——《京彩口述历史》。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北京鑫记伟业集团副总裁黄俊明。欢迎您,黄总。


黄俊明: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初来大陆及投资北京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听黄总跟我们分享他初到大陆以及在大陆创业的历史。您1999年来到北京市顺义区的马坡镇毛家营村,开启了一段追梦的历程,您可以跟我们回忆并分享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您那时候是如何考虑来到大陆的?您当时来到北京经商,有没有遇到一些障碍或者挑战呢?


黄俊明: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我们是中国人”。改革开放以后,1991年我跟几个朋友到大陆参访,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能在广州珠江河畔住上旅店。然后也去了甘肃兰州,还住在母亲河——黄河河畔的旅店。还去过上海滩,我们年轻的时候看过很多传记,比如说《杜月笙传》,我们在书上看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景象,没想到有一天能来到黄浦,我们无比震撼!


当时我40岁,精力正充沛,也相当有冒险精神。看到我们祖国的山河湖川,那么宏伟,而且市场广大,就下决心跟朋友到大陆来投资。


主持人:所以其实是在1991年来到大陆,感受到大陆整个市场氛围之后,才在1999年下定决心直接来北京投资,并开始创业。1999年您投资了农业产业的一些项目之后,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当时有很多声音在说,加入WTO会不会给国内的农业发展带来一些冲击?您当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黄俊明:事实上,1993年在大陆开启的第一个项目跟农业无关,而是文化用品制造,当时我们主要卖向其他国家。1999年有一个机缘,我们在北京市顺义区毛家营村涉入农业,当时我们流转的一块土地就从事樱桃种植。那时我们就打定要做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践行农业产业化理念。


主持人:您现在看来,加入WTO是不是也给公司在农业板块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利影响呢?


黄俊明:当时我们也意识到一定会受到冲击,因为很多国家的农产品会进入大陆,抢占市场份额。我们自创经营模式,用差异化的经营理念,不跟市场红海混战,所以当时我们一进入农业就是以有机农化去耕耘我们的农地。二十几年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坚持没有用过化肥,也没有用过农药。


 三产融合与农业工园


主持人:我们刚才听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二三产融合,我感觉这在农业领域挺难实现的,这其中应该是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面临了很多困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产业扶贫,再到乡村振兴,从1999年到现在,您先后在河北保定望都县,北京密云、顺义等一些郊区区县,都铺开了鑫记伟业生态农业领域的版图,也带领公司走出了一条踏实践行生态农业的道路。


回首这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鑫记伟业所取得的成就,您个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黄俊明:成就不敢说,二十几年来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谓的一二三产融合,我们的理解就是六级化,即1+2+3是6,1*2*3也是6。1+2+3是一种三产的结构,比如说从农业到农产品加工,甚至发展到目前的生态观光农场,这些都是我们1+2+3三产的布局;那么1*2*3,可以理解为联动式发展,一产为二产服务,二产反哺一产,好的环境可以让农业变成服务业,接受很多游客来园参观采摘,体验农村生活,感受我们的生态种植。


主持人:您觉得能取得今天这样非常好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点是什么?


黄俊明:因为农业需要取得土地,也需要跟我们的老乡打交道,那么我们企业做农业就有一个准则——善待农民,善用土地。土地是我们的根本,农民是我们的伙伴,我们跟当地老乡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氛围,所以我们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老百姓也为我们服务,以此形成一个企业大家族。


主持人:不仅仅是投资到当地、帮助当地乡村振兴,更是带动整个村落发展。我听说咱们这方面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黄俊明:我们的产业在地化就是要提供在地就业。二产就是农产品深加工,它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让当地妇女朋友基本都走出了农村。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当初的员工现在还在为我们服务呢。


主持人:听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发展理念。刚才我们也说到了,除了在北京京郊,在河北保定也有鑫记伟业的相关产业。今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十周年,您能不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在这样一个发展路径当中,我们立足北京如何更好地拓展整个京津冀这一圈的市场呢?


黄俊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后,整个产业结构随着政策有所调整,比如现在的北京,非首都功能都往外迁移。事实上,我们早早就在北京打造了农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共享很多资源。所以我们现在立足北京,同时也还在河北其他地方跟农民做紧密结合,获得二产所需的原材料。


主持人: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新的困难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另一个方面促进整个产业和整个企业的转型和升级,这其中我们做出了非常多的改变。未来下一步,您在大陆的投资和发展是否会有一些新的规划呢?


黄俊明:比如说我们跟农民合作,农民可以按我们的需求、要求协助提供给我们安全的原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专注于二产和市场,等于我们跟农民的合作分担了一些农业生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与地方政府做紧密配合,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协助我们发展布局。


主持人:我们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理念。还有一个词,就是咱们的“台湾农业工园”,这个“工”字比较不一般,大家说起公园,想到的是那个公共的“公”,但我们其实是工业的“工”,这是否也和我们整个产业结构相关?


黄俊明:是的。台湾农业工园并不是品牌,它是我们一二三产融合的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我们是以工业的方法来管理农业,最终做到农业与工业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只有好的、安全的原材料进入工厂,才能生产出好的、安全的食品,这就是联动关系!


主持人:三产融合就是我们从种植到销售服务全过程相互联系。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三产融合是怎么实现的?因为在这其中我们感觉应该是迈了很多步,从一开始的一个樱桃种植园到成为一个三产融合的园区,是怎么做到的?


黄俊明:一二三产融合的基础是一产,也就是农业;二产依赖好的、质量安全的原材料,才能获得好的发展;三产也就是市场才能被受众认可。这就是我们一开始切入农业就做有机种植的原因,是为了保障一产原材料的安全,有好的“一”,才能接“二”连“三”,形成发展联动。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就是用这种工业的理念来管理和发展农业,那这其中是不是也会运用到一些高科技的元素和手段?


黄俊明:是的,尤其在研发方面。比如说我们怎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它们对人体好的、有效的成分通过科学手段提取出来。在我们展厅可以看到很多产品都富含科技元素,比如我们对辣椒的全株应用就是一个例子。所谓全株应用就是我们不仅仅只用辣椒的果肉进行生产,辣椒叶、辣椒梗,甚至辣椒的根系都有营养价值,都会被用作生产材料,形成我们的产品。这不只体现在辣椒上,一花一草都是宝,要把花草变成宝,就要通过一种很严谨的科学研发论证,甚至科学工艺来提炼价值。


主持人:其实和大家想象中不一样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来助推。我们在密云区巨各庄镇蔡家洼村首次对台湾农业工园模式进行了尝试,帮助当地实行农业产业扶贫,在当时实践过程中是不是也发生过一些故事?您是否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黄俊明:在蔡家洼村开发项目时我们善用土地、善待农民。当时整个蔡家洼村的土地流转到我们公司以后,为了获得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我记得刚开发这片土地时,山里有很多坟头,老百姓都把各家祖先埋葬在那里,可这对整个园区的规划来讲是不合适的。如何在获得老百姓理解的基础上转移它们,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在当地政府部门申请了一块墓地,并且把墓地打造得像公园一样,然后规划好所有的迁移工作,甚至出钱给当地的住户提供墓碑,择日将所有坟头往村里的这个公墓迁移。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他们祖先的尊重,不仅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也让他们感到非常安慰。


主持人:确实能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我们整个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我也听说当时在帮助当地的村民创收、产业振兴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让当地的村民通过就地工作,获取一份工资,而且也让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土地入股,拿到了一份分红。当时为什么会选中密云区蔡家洼村呢?


黄俊明:因缘际会吧,我们在蔡家洼合资建立了一个饮料产业,我们也愿意配合政府参与旧村改造计划,取得了政府和老百姓的信任。蔡家洼村的土地流转到我们手上之后,我们积极配合政府做规划布局,取得了旧村改造的成果,蔡家洼村也获得了包括“北京最美乡村”称号在内的很多殊荣。这是我们跟老百姓紧密结合、携手共创的一个成果。


 事业传承和经验分享


主持人: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成果。我之前也听说过,您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咱们北京姑娘,也都定居在了北京,对大陆非常熟悉。那您觉得对于两岸青年来说,特别是说对于咱们台湾青年来说,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接触、了解并且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黄俊明:我的两个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随我们来到大陆,在大陆求学、成家。在大陆生活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我们当时及早回到祖国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很多台商朋友来大陆创办了很好的企业,却并不被自己的子女认可,子女们甚至不愿意接班。我们家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愿意参与到家族经营中来。我们互相理解、也有共识,他们也愿意跟我们一起撑起这份事业,现在已经在着手接班工作了。


主持人:传承的不仅仅是事业,还有理念和信心。其实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不仅要来大陆生活、工作,还有很多台湾青年选择来大陆创业,打拼他们自己的一份事业。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对那些在大陆创业失败的台青,您有没有一些经验建议可以分享给他们呢?


黄俊明:很多年轻人,包括我,早期来到大陆时急于求成,着急想成就一番事业。从我的经验来谈,我希望年轻人不要着急,要先了解大陆广袤的土地,以及南北东西各个地方风土人情的差异性;一定要充分了解政策和市场,最主要的是,要考虑本土化、接地气,不能闭门造车,不要冒进,多观察、多学习,就一定会有合适的机会。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黄总今天跟我们分享了非常多他的一些创业故事、创业经历,也有非常多宝贵的建议和经验,可以给到我们之后想要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本期的《京彩口述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再见!


★ 推荐阅读 ★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京彩台湾
传递权威的对台政策,展示别样的京台风采,讲述暖心的人物故事,提供及时的涉台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