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秦人从这里走向全国

时事   2025-01-03 09:46   甘肃  


初来天水,一些人总不免心生疑问:为什么天水市的主城区叫“秦州区”?为什么天水有很多“秦元素”?

穿越千年尘埃,再现千年古韵。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古今、融汇东西的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探索。


天水市区的“秦风在兹”的牌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摄


  秦文化在这里发祥   


“秦”在天水的印记不仅仅是“秦州区”一个区名那么简单,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天水与“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今天的天水市在盛唐时的曾用名就是“秦州”,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天水写下了《秦州杂诗》等二十首著名的诗篇。包括今天天水市和陇南市礼县在内的“泛天水”地区,即渭河上游与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两河流域”,历史上就是秦人和秦文化的发祥地和输出地。

正是因为有了“两河流域”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秦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才有了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由西陲弱小成为让战国“六雄”闻之色变的头号强国,才有了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根基。


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秦简。



  秦人在这里留下印记  



为了了解更多,记者拜访了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的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中心教授雍际春教授。

“天水市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在,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黄帝的故里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发祥地。”雍教授开门见山,点出了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他从秦人的来历开始讲述,“秦人族出东夷,其始祖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氏。夏末,嬴秦参加商夷联军灭夏并进入关中,由此成为商朝的显贵。周人灭商时,追随商王的嬴秦又遭受沉重打击并迁移各处。其中,嬴秦首领中潏被迫归周并西迁陇右西犬丘(今礼县一带)。周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参与叛乱的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嬴姓商奄之民迁往‘朱圉’(今甘谷县西)。至此,嬴秦在经历夏商两代千年之久的起伏动荡和迁移流散后,终于在甘肃东部定居下来。”

“但是,《史记·秦本纪》对秦人早期历史记载简略,秦人早期在甘肃兴起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82年以来,随着甘谷毛家坪和天水董家坪遗址以及西汉水流域早期秦文化礼县四角坪遗址等一系列秦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使尘封两千多年的秦人早期历史开始露出真容。”

雍际春补充说:“以天水为主的渭河上游流域是秦文化文物与遗址的最早发现地之一,早在宋代就曾出土秦襄公鼎、盄和钟,从1919年在天水西南乡发现著名的秦人青铜器秦公簋以来,百年间先后有10批次秦文化遗址与遗物的发现和出土。”

据介绍,这10批次分别为1919年在天水西南乡发现青铜器秦公簋,1944年在天水南乡发现车马坑和车马器,1982年起对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遗址和天水董家坪遗址的发掘,1986年麦积区放马滩秦墓及木板地图的发现,1993年在原天水市广播电视局出土4件青铜器,2000年清水县白驼乡刘坪戎族墓地的清理,2010年对清水县城北的李崖遗址的发掘,2006年张家川县马家塬战国西戎墓地的发掘,2009年秦安县王家洼战国戎族墓地的发掘,2014年对漳县墩坪獂戎墓葬遗址进行的发掘等。

“而甘肃境内秦长城遗址近年来沿线各县也进行了新的探测和考察,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此外,还有零星文物如秦安县发现秦权和诏版等,共同构成秦族故里秦文化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雍际春说。


出土于天水放马滩的木板地图。



  秦人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  


秦人先祖历经千年动荡流离,由东夷而至西北,其间筚路蓝缕,艰难困苦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即便是后来在泛天水地区定居稳定,如果没有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不可能在与其他部族杂居中发展壮大并创造出灿烂文化的。这就是秦文化包含的不畏艰难险阻刚毅峻拔的创业精神。

秦人先祖进入“天水”地区后,在西周东周几百年的时间里与本土羌人、犬戎人及其他族群不断争斗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逐渐完成了族体形成、边陲兴起和建立国家的三部曲,也创造了独具特色和富有生命活力的秦文化,为秦人后来东进关中和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精神基因和文化基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中,秦人、秦国、秦文化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秦人在天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遗物等文化遗产,成为甘肃秦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留给天水人民一笔丰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雍际春介绍,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的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与西戎的大型墓葬遗址、清水刘坪的戎族墓地遗址、张家川马家塬西戎墓地遗址、秦安王家洼西戎贵族墓地以及定西市漳县墩坪獂戎墓葬遗址、陇南礼县大堡子山、西山等大型聚落遗址等,出土了大量石质、骨质、木质、陶质、铜质、玻璃质、玛瑙质的礼器、乐器、兵器、饰物和车马器以及鬲、甗、簋、罐、盆等生活器具,证明生活在今天天水地区的秦人、西戎、羌人及北方其他草原民族甚至更遥远的中亚民族有过深切的交流学习。

秦人的这种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以及文明底色和文化基因,是秦人一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和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也是揭开秦人民族性格和完成大一统的文化密码。这就是秦文化中包含的交流学习包容开放的和合精神。


毛家坪遗址F点发掘现场。


在秦武公之前,夏、商、周三代采用的几乎都是分封制,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诸侯再分封采邑给大夫。但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也就是说,秦武公在周庄王九年即公元前688年打败西戎后,设县进行管理,由秦王室直接“垂直”统辖领导。“冀”就是被称为“华夏第一县”的天水市甘谷县,首开中国县制之先河。

1986年3月,小陇山党川林场放马滩14座墓葬(编号为TBDFMl-14)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战国秦木板地图绘于四块木板的正反两面,共7幅地图,其中6幅为成品,一幅是未完成的半成品,经研究这些地图是绘制于距今2300年前的战国晚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地图;另外,出土的《志怪故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具有志怪小说性质的奇文;出土的纸残片是已知的年代最早的书写纸。

秦国能够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相当不利的情况下最终战胜其他六国,与他们因时而变、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是分不开的。“苟日新,日日新”,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中绵延至今。这就是秦文化中的革故鼎新勇于创新的日新精神。(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东)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 编 审|张继明   责任编辑|辛智翔   编 辑|许雅欣

看秦州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