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总有许多事不受自己控制,即便自己精心策划,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所以我们常说,天意难违。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打算,或是谋划着自己,或是算计着他人。
可偏偏人有千算,天只一算,千算万算,终归失算。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所谓天道,即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亦是所有事物生存的规律。
唯有顺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才能顺势而起,与之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反之,若是人肆意妄为,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便会受到天道的惩罚。
这辈子,学会不挣,才是最佳的处世之道。
01
不与父母争对错
《孝经》中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就是中华民族刻在基因里的美德,亦是如天地经纬般不变的真理。
父母双亲于己有养育之恩,长大成人后,自然应当报以返哺之举。
在成长中,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总会与父母的想法意见产生分歧,彼此争论不休。
若是真的胸怀孝心,便应该不与父母论长短,争个胜负对错。
有时父母的唠叨叮嘱,已经听得不厌其烦,却不知自己年幼之时,正是他们的谆谆教导让自己能明辨是非。
有时父母的墨守成规,已经感到心力交瘁,却不知自己懵懂之时,正是他们的大度包容让自己能试错改正。
父母与子女之爱,正是一场轮回,曾经赠予自己的善待,都应该有所回应。
《礼记》中曾言:“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最上等的是言行举止都尊敬父母,稍次一些是不让父母受辱,而最低的则是给父母养老送终。
与父母相处,最高级且融洽的方式,永远是理解与尊重。
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与子女的争吵辩论,而是对方发自内心的关心问候。
与其争论,不如共情。
看见父母的局限,体谅他们的脆弱,凡事包容,才是为人子女最大的孝顺。
02
不与伴侣争胜负
高尔基曾说:“婚姻是两个人精神的结合,目的就是要共同克服人世的一切艰难、困苦。”
结婚以后,两个相爱之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彼此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屋外的严寒。
因为有伴侣的一路相随,人生的后半程不再有孤单寂寞,只有不离不弃的风雨兼程。
若是在这段旅程中,一方太过强势好胜,那婚姻的天平便会倾斜,难有欢愉时刻。
而那些金玉良缘,往往不争对错,只要各自幸福。
在电影《叶问》中,叶问虽然功夫了得,在外打遍天下无敌手,回到家后却十分“乖巧”。
开武馆的那段时间,他经常忙碌到很晚才回家,妻子已经入睡,他便小心关好门。
在饭桌上,除了留好的饭菜,还有妻子给他留言:“不喜欢吃可以倒掉。”
这样一句带有小情绪的留言,叶问心领神会,他并没有抱怨妻子不懂自己的辛苦。
只是在纸上面留下了一颗扣子,回道:“记得帮我钉回去”。
没有一句台词与对话,一来一往的纸条留言,就能让人看出两人内心的交流。
正如叶问自己所说:
“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看似是“惧内”之举,实则是彼此的相敬如宾,更是深爱对方的真情流露。
家是停靠爱的港湾,不是争吵的场所,更不是论理的地方。
伴侣之间,少一点苛责,多一点让步,日子才会越来越有盼头。
03
不与朋友争高低
屈原在《卜居》中曾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之物,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缺之处,凡事都应该辩证的看待。
既不要因为别人的才能而嫉妒,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卑。
尤其是与朋友相交时,更不要只想事事压别人一头,动不动便与对方争个高下。
春秋时期,“管鲍之交”可谓是名垂千古的美谈,亦堪称颂扬友谊的典范。
管仲与鲍叔牙从小交好,两人做生意时,管仲总是多分一些利润,鲍叔牙总是不以为意。
因为他清楚,管仲并非贪财之辈,这样做只是因为家里比较贫穷,还有老母需要照顾。
在齐国内乱之时,两人各为其主成为对手,最后鲍叔牙辅佐的齐桓公成功上位。
鲍叔牙知道管仲才能胜过自己,便极力劝说齐桓公,将自己原本的相位让给了管仲。
管仲因此十分感激鲍叔牙,直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优秀的人总是会相互吸引,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子,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身边都是出类拔萃之人,自己也会变得卓尔不群。
身边都是失魂落魄之辈,自己也会开始一蹶不振。
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
就像艾佛林所说:“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
真正的友情,来自于由衷的赞美,以及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
朋友相交,也不会只看重金钱与地位的高低,更不会为了一己私欲争个高下。
老子曾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秉持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不争,并非是简单的不思进取,而是拥有审时度势的大格局。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便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是非名利,唯有不争,才能换来平静安宁的生活,才能赢得宽广豁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