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的同时,利用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妄图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的签署刺痛了国民的神经,人民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日本指使殷汝耕发动“冀东事变”,策划华北各省的自治运动,提倡华北特殊化。“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
运动经过
12月9日凌晨,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学生从西直门出发,与多校学生汇合后到达新华门请愿,向国民党北平当局提出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等6项要求,遭拒后改为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沿途遭军警袭击,多人被捕受伤,但学生们毫不退缩 。12月16日,得知国民党当局仍要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万余名学生再次举行示威游行,市民大会通过多项决议案,会后游行再次遭镇压。
学生队伍到新华门游行
各地声援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支持。天津、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举行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工人罢工抗议,文化界人士发表宣言、成立救国会,海外侨胞也通过多种方式支援国内爱国运动,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人士声援北平学生
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思想,准备了人心,准备了干部,阐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及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战胜一切压迫势力的重要保证,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压迫势力的基本前提,这对今天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压迫势力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一二九运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青年学生要在思想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行动上深入工农群众中去,体验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知识分子不跟工人、农民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毛泽东:《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一二九精神历久弥新,如巍巍丰碑。新时代,我们仍需一腔热血,仍需“中国青年”的气场。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青年定能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承担起新时代历史使命。让我们传承一二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责编 | 娜孜叶尔克·努尔他衣
供稿 | 马成 向杰
供稿审核 | 杨东民
初审 | 周吉哲 王泯景
终审 | 王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