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仲夏,波光粼粼的湖面,时而白鹭飞过,时而野鸭戏水,人们在岸边休闲健身,剧院、美术馆等在四周矗立……走进位于锦江与石牛堰交汇口处的东湖公园,一个唤醒夏日“多巴胺”的滨水空间跃入眼帘。
作为成都三环内最大的公园湖泊,东湖水系与锦江干流互通,多年守护蓉城安澜,又通过场景打造,延展市民游客对亲水、戏水、乐水的遐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成都通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整“四大结构”等,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质公园城市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土著”鱼来帮忙
东湖公园有个185亩的“水下森林”
“我喜欢看戏剧,这次专门过来打卡域上和美先锋剧场,结果发现旁边的公园也不错。”在东湖公园正在度假的重庆人张希,他开心地分享,“以后来看剧还能在湖边走走,很治愈。”
张希口中的“治愈”,也曾得到多次“官方认证”。入选生态环境部综合执法局拟出版的《治变》;被四川省水利厅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在今年六五环境日成都主场活动上,“东湖水生态修复”更成功入选“2024年度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
“成都之肺”东湖,在过去曾是另一番模样。随着周边大量商业、住宅楼以及公共机构的聚集,水中杂草丛生、泡沫漂浮、藻类滋生,水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以前路过常闻到一股腥臭味。”眼看天然游泳场逐渐变成“臭水凼”,家住附近的高大爷曾经很痛心。
竭泽而渔,鱼尽而泽枯,修复生态刻不容缓。2022年8月,东湖水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持续了近一年。“实施了包括基底改良、水体透明度提升、沉水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水动力及生态调控等6大类重点工程。”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胡贺介绍,通过对东湖水体进行综合治理,构建了“浮游动物—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水域生物链,重建健康稳定、自然调节、安全可控的水生态系统。
其中,“生态修复生态”是东湖“修炼”自净能力的一大亮点。立足这样的治理思路,东湖运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选取运用了多种“土著”鱼类,包括鲈鱼、鳜鱼、乌鲤、鲇鱼、鲢鱼、鳙鱼、黄颡鱼。此外,还科学配置了5种沉水植物——四季常绿矮型苦草、改良刺苦草、水兰、光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以及青虾、铜锈环棱螺、河蚌这3种底栖动物。渐渐地,185亩的“水下森林”成长起来。
“修复主打一个‘土’,就是让它因地制宜地重获自净能力,而不是通过化学药剂的‘外力’去治标不治本。”胡贺说,前期还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成3公里环湖雨污分流管网、新增4台生活垃圾清运设施等。如今,东湖水质由地表水Ⅲ类提升至地表水Ⅱ类标准,水生植物覆盖度达77.4%,自然岸线率达91.6%,水体水草丰美、水域鱼类丰富,吸引大批鸟类在此“安家”,对锦江干流调蓄、再净化起到积极作用。
东湖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居民、商户最有发言权。现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高大爷都会和老友相约,在东湖公园打太极锻炼身体,“水清了,花草鸟鱼也多了,练起来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园区内开业三年多的茶馆,也是“见证者”之一。该茶馆收银员易凤霞表示,之前偶尔有来喝茶谈事的,去年开始,用餐的客人逐渐变多,尤其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多。
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东湖公园现已成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运动康养、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在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水生态体验和服务的同时,还带动着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
生态绿脉“动”起来
鹿溪河沿岸结出“金葡萄”
鹿溪河,从龙泉山山脚出发,“跋涉”77.9公里后,最终在黄龙溪与锦江合流,出境成都。也就是说,这条都江堰水系府河左岸支流水质的优劣,影响着黄龙溪断面与长江中下游河流的水环境质量。
一早,天刚蒙蒙亮,四川天府新区新兴街道简华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叶永洪已经来到了鹿溪河边,因前夜的降雨,河面还有些许雾气。
降雨可能会对上游岸边的漂浮物进行冲刷并带到下游,因此叶永洪决定到河边看看,好在前夜的降雨量不大,并未造成污染。随后,叶永洪拿出手机拍照上传,随时记录着河流的情况。
简华村,这里是鹿溪河流经天府新区之源,清水河、中河堰、南十一支渠也流淌于此。把好水环境这一关,对叶永洪来说是个重担。
治理水环境,要从源头开始。第一步,叶永洪与村干部梳理出鹿溪河沿岸的养殖场、污水排口,“就是下了决心要做这个事,该关的关,该改的改,该装的装。”叶永洪说,简华村累计关闭了养殖场14个,整治了企业污水点、污水排口入河入渠点等点位7处,并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2处。
“凡事都是要靠一点点积累起来,治河也是。”2017年,叶永洪开始担任村级河长的角色。在他的回忆里,曾经的鹿溪河河面常看见成片的泡沫,水环境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现在呢?叶永洪从鹿溪河里捧起一泓水向记者展示,“现在鹿溪河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的水质标准,为村民的灌溉种植用水提供了保障。”说完,叶永洪指向河边的监控设备,“各个河段都设有监控,我们也安排了分段河长,谁在向河里扔垃圾、哪里在排污水,看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水清也带来了机遇。不少简华村村民家中都种植着水果,随着水质的全面提升,简华村的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长势好、持续畅销,让4000余名简华村村民农产品增产、增质、增收。2023年,简华村水果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
如今,鹿溪河途经简华村后,壅水形成兴隆湖,已成为成都优良生态环境的重要注脚。同时,成都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升类数量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龙门山迎来新“鹏”友
将进一步完善繁殖鸟类名录
从海拔397米的沱江河谷,到大雪塘附近海拔4204米的高山流石滩,这个夏天,鸟类专家阙品甲和许多观鸟志愿者走进了成都不同海拔段的鸟类栖息地,在多种植被类型中,寻找鸟儿的身影。
自6月1日起,在为期一个月的繁殖鸟类调查试点过程中,观鸟志愿者共计在71个调查样区内完成了586个调查样点,完成调查的样区面积达6204平方公里,共记录野生鸟类219种。“占成都鸟类种数的38%,是去年同期记录的鸟种数的190%,增加了104种。”
阙品甲手中有一份此次调查样点的网格图,每格代表着10公里×10公里的地域面积。综合考虑地貌特征、植被类型、生境代表性、可到达性等因素,每个调查样区内设置了10到15个调查样点。通常2人一组对网格内鸟儿的分布情况进行摸底。余欢就是此次参与调查的观鸟志愿者之一。“我是观察员,负责监测、识别鸟类;另一名同伴为记录员,负责科学记录结果。”
“我们在每个样点蹲守12分钟,不管鸟类出现的情况如何,都会到点离开,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余欢和同伴行进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区寻找鸟儿身影。忽然听到了粉红胸鹨发出的一阵清脆鸣叫,接着绿尾虹雉也发出叫声。最后,一阵陌生的、此前未曾听过的鸟鸣响起,余欢意识到,这可能是成都此前未曾记录过的鸟类品种。
闻声识鸟,是经验老到的观鸟人必备技能。余欢心中隐隐有了猜想,通过比对鸣声音频,他的猜想得以证实——这是林沙锥的鸣声。“林沙锥的行为习性极为隐秘,已知的繁殖地点屈指可数,是我国最为神秘的鸟类之一。”谈及此次发现,余欢很激动,这是他此行最难忘的瞬间。
除了林沙锥,淡背地鸫亦是此次繁殖鸟类调查试点结果的新纪录,也是由余欢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发现。
在余欢看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所处的龙门山区域,海拔落差大,生境情况复杂,是包括鸟类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所适宜居住的家园。6月在龙门山发现的鸟类新纪录,佐证了成都正逐渐成为更多野生动物种群的家园,也为进一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提供了数据及案例支撑。
阙品甲告诉记者,今年还将和更多观鸟爱好者一起,完成成都其余区域的调查工作,以便更加全面地掌握成都鸟类的整体现状,助力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藏着185亩“水下森林”的东湖公园、结出“金葡萄”的鹿溪河沿岸、迎来新“鹏”友的龙门山区域……走访途中,一个个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无不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都践行,记者深刻感受到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态之美、绿色之变。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始终坚持大保护等各项工作作出部署。
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大计”,在新的起点上,成都明确将加快推进美丽成都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印发《美丽成都建设2024年度行动计划》、启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成都的实施意见》编制、提前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规划、设立美丽成都研究中心……今年以来,从政策体系、规划工作、分批试点等方面,成都不断加快美丽成都建设,同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成都生态环境各项指标也可圈可点——优良天数共计142天,同比增加6天,优良率为78%;PM2.5累积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16%。11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行于蓉城,正如徜徉在大美生态画卷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注脚正不断丰富……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