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每年大约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便早早地张灯结彩,打扫卫生,蒸馍扣肉,共同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春节习俗,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源于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体现。这些习俗,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福,也承载着一个地方丰厚的文化和底蕴。
春节美食:兰州糟肉和油果子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春节的美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东部的汤圆、西部的腊肉……各个地方的春节美食都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家人团聚的深深期待。在皋兰,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当属兰州糟肉了。在皋兰人的习俗里,过年时这一碗红亮香软的糟肉,是最让人欲罢不能的。
糟肉是地道的兰州风味特色传统名菜,肉香和腐乳香缠绵于舌尖,是最能体现兰州年味的硬菜之一,不论是年夜饭还是款待亲友,必然有糟肉的身影。因为是用五花肉和腐乳制作而成的,兰州人又称腐乳为糟豆腐,因此得名。由于糟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又名“一口烂”,因此也深得老年人喜爱。糟肉色泽艳红如火,充满喜气,而且糟香浓郁,肉味鲜美,引人开胃,增加食欲。如果再配上刚出炉的荷叶饼和小花卷,味道简直一绝!除了餐桌上的硬菜,还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小零嘴——油果子。在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前炸好油果子,每逢有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会先在桌上摆各种各样的炸油果子,色泽黄亮,香香脆脆。聊天之余品尝几个,也是用来招呼小朋友的美味零食。油果子,作为春节传统美食之一,不仅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记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油果子是孩子们春节最为期待的美食之一。如今,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从未改变。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制作油果子不仅是对传统美食的传承,更是对家庭情感的寄托与延续。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以其独特的牛肉面闻名遐迩。然而,在兰州人的日常饮食中,还有一种面食同样深受欢迎,那就是臊子面。臊子面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了兰州人对于家乡味道的深厚情感。皋兰人的习俗是三十晚上吃臊子面,也叫“长面”“长寿面”,常常作为节日和寿辰的待客佳肴,寓意“福寿延年”,象征着阖家团圆、健康长寿、天长地久。臊子是臊子面的灵魂所在。传统的臊子以猪肉为主,辅以黄花、木耳、鸡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吃臊子面时,先在碗中放入面条,再舀入臊子,最后倒入热腾腾的汤汁。一碗好的臊子面,汤多面少,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长,筋韧爽口,让人回味无穷。在寒冷的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不仅能驱散寒冷,更能带来家的温暖和幸福。兰州臊子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逢年过节,兰州人都会在家亲手制作臊子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份独特的西北风味,其乐融融,幸福满溢。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是每个皋兰人最期待的一天。这一天,皋兰县城街道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春节社火汇演。来自各镇各村的社火队穿梭于县城主要街道,给大家表演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巡游表演,欢庆春节,祈福安康。社火,作为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舞蹈、杂技、戏剧等多种表演元素。在皋兰县的社火汇演中,舞狮、铁芯子、舞龙等经典节目轮番上阵。舞狮表演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狮子的灵动与威猛展现得淋漓尽致;铁芯子则是让孩子们扮演成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的人物,让人惊叹不已;而舞龙队伍通过默契的配合,让长龙在街道上活灵活现,翻腾跳跃。家住新泰小区年过六旬的李大爷激动地说:“每年正月十四看社火已经成为我们皋兰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社火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欣慰。”“每年的社火汇演都少不了铁芯子,今年我新设计了八座铁芯子,关于蛇年的‘西湖借伞’这座铁芯子更是重头戏。大家可以期待一下。”铁芯子市级传承人魏怀堂骄傲地说。近年来,皋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社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推广。通过举办社火汇演,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春节期间,不论是品尝传统美食还是观看社火汇演,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外奔波忙碌的游子们,不论身处何地,都会想着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家乡的独特美食,观看独一无二的铁芯子和太平鼓。这份对家的眷恋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使整个春节更加意义非凡。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是传承文化的美好载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无论是街道两旁的新年灯笼,还是年货街上人们置办年货的身影,都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情感。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美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皋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敏 图/文)
编辑:张安化
初审:王丹丹 复审:丁小岚
审签: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