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优秀民俗文化
接力彭水“非遗”
——记2024年秋彭水一中“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
民俗
01
非遗里的彭水——鞍子苗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024年9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播出重庆篇,彭水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民歌》以开篇引入的形式精彩亮相,展现了“世界苗乡•养心彭水”的独特魅力。为了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以增强学生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新一期的传统文化大讲堂“非遗里的彭水”如约与学生见面。
2024年10月30日,在彭水一中多功能厅,高一年级200多位学生在张馨月老师的讲解下了解“非遗”相关知识,感受“苗歌”独特魅力。张老师先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入手讲解,在对比中理清“非物质遗产”的定义、特点及涵盖内容。然后通过歌曲《非常非遗》让学生了解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43项非遗项目。“其实,这样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的家乡彭水也有,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接着张老师引出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子苗歌,并以一首《娇阿依》打破了学生对苗歌“土得掉渣”的固有印象。随后张老师从鞍子苗歌的起源发展、歌曲内容、歌唱形式、保护传承等方面做了详细讲解,通过讲解学生了解了鞍子苗歌的相关知识,知道了鞍子苗歌传承人吴庆友、庹清先、任茂淑等人的故事,同时也感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鞍子苗歌传承发展的重视。
02
非遗里的彭水——传统技艺
2024年11月27日,在彭水一中多功能厅,谢洪玲老师和高二年级100多位学生一起探索“彭水非遗美食”,让同学们领略了彭水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的魅力。郁山鸡豆花,作为国宴菜肴,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国宴上的菜肴鸡豆花不仅是对食材精细处理的艺术展现,更是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体现。郁山晶丝苕粉,在日常饮食和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团结互助的精神。见证了彭水人民利用本地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从“小红薯”发展成为“大产业”,传递振兴力量。郁山擀酥饼,飘香迎中秋,其制作工艺传承百年,成为彭水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找非遗传承人”活动把本次讲座推向了高潮。同学们围绕彭水的非遗美食展开讨论,紧接着同学们分享了对非遗传承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学提出,传承非遗美食不仅要保留传统技艺,还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美食。有同学表示,希望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非遗传承人,为家乡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对非遗传承充满了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让彭水的非遗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03
非遗里的彭水——高台狮舞
2024年12月25日,在彭水一中多功能厅,高一年级200多名学生在廖海敏老师的讲解下了解“非遗”相关知识,感受以靛水高台狮舞等为代表的“非遗里的彭水”中传统舞蹈的魅力。
廖老师首先通过一个短片介绍了我国震撼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内涵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接着通过一个短视频——非遗+rap,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了解“非遗”的定义、特点、涵盖的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非遗保护。其实,这样优秀的非遗我们的家乡彭水也有,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紧接着,廖老师就引出了我县的国家级非遗高台狮舞和市级非遗玩牛。廖老师从历史渊源、舞蹈特色、主要分支、传承保护等几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国家级非遗高台狮舞,让同学们知道了高台狮舞传承人唐守益的故事,同时,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对高台狮舞传承发展的重视。
非遗进校园,让学生认识它,走进它,了解它,感受它。我校开展“非遗里的彭水”讲座,旨在提高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供稿:教科处
校对:向银娟
编辑:李 懿
审稿:徐兴武
签发:刘 洋
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
|致公致能
|惟新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