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二中冬色
作者:林培阳
读高二的时候,遇寒潮,那次真是特别冷。跑去教室后面上厕所都是十分害怕的事情,整个饶平二中成了呼啸山庄。那时我们的宿舍就在田边,稻谷已经被老农收去,水牛已经不来,只有一湾自水库婉转而来的溪流静静淌泻着,发出清脆的冬响。所有的人都晚起,不时见到匆匆拿几册书走向教室的同学或师兄,连石壁庵上的钟声,都要比以往迟些才响,而且持续时间也较以往要短,只是声音似乎清澈而辽阔和比以往遥远很多。我顶不住寒冷与温暖交错两重天,顶不住被窝的诱惑。我跟一个叫奕辉兄的汫洲人打赌,谁要在外面站上两分钟,我就请去丁末路吃宵米。那次寒冷持续几天,我认为全二中的人都没洗澡。可有一日,偏看见一个人提着一桶水在井边冲,记得他那只红桶还有盖,井水还在冒烟。而且用了一个口壶在瓢水。在二中,一般都在井边或宿舍边上洗澡,夏天就去学校东南的水库或黄岗河,井边洗澡各个乡里的人习惯不同,海山兄习惯用口壶瓢水,汫洲人则习惯用毛巾弄水,从不用口壶。山内人用水比较省,而海边人通常比较浪费。所以那一次寒潮我就断定那个洗澡的家伙一定是海山人。其实人的习惯跟地理很有关系。黄岗河东去,一条支流向南,主要是流向汫洲,流向海山的那条支流极小,几乎在海山十八乡之一的坂上乡水就被用完了,即使坂上乡,用水也要用长长的扛杆汲,更别说更远的上港黄隆,水根本就到不了。因此,海山人用水就很俭,用口壶。汫洲一条长长的水利人工河,一年四季,水用不完成,夏天整天是在河里泡,水根本不是问题。因此,在二中,见汫洲人洗澡,永远不会用口壶,只会用毛巾弄水上身,很浪费,但这样看起来有豪气,更像洗澡,海山人洗澡就像在洗宠物,一点水都不浪费。然而汫洲也有例外,我们这一届的芋头奕文(这个名字有点像日本人)兄,他洗澡就像海山人,也用口壶瓢水上身。但这也在我的理论之内,奕文兄是汫洲的抱脚乡港西人,港西人文鼎盛,只是用水却根海山一样困难,因此也形成节水习惯。关于地理与用水习惯,其实一样的是地理也跟语言形成有关。北京为什么圈舌头,就是因为风沙大,说话不开口。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年月,二中的海山同学喊人后面的尾音“唉”拉得特别长,有两三拍那么长,刚到二中时我很不习惯,因为汫洲人喊人时,人名后面那个“唉”字是短促,相当于四分之一拍,后来研究发现,这也跟地理有关。海山面积大,屋子大,巷大,乡里分散,农田多,这种生活势必造成人之间的日常距离长,喊人就要使用长尾音。而汫洲的巷窄,屋小,人与人之间的常外距离短,叫人基本不用尾音就能听到。当然汫洲也有例外,像港西的芋头、山家的秋海兄,叫人的尾音就像海山兄那么长,只是音调却是汫洲音,长短是海山人喊人那么长罢了。但这也在我的规则之内,芋头兄和秋海兄他们俩个人的乡里,跟海山是一样的,高山上,山风大,喊人尾音不拉长,肯定听不到。记得小时候,要喊一个人,当他走到巷头有一定距离之后,就很难喊到。长大后接触海山人,才知道使用海山喊法可解决问题,可是那时通讯基本靠手机不靠吼了。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芋头和秋海不那么像汫洲人,特别是秋海兄,很像海山人。
“布衾多年冷似铁”,在二中我读到杜甫这句诗时,感受就特别深。我经常不去上课睡懒觉,和麦立川同学、林圃春同学,经常有老师到宿舍里掀开我们的蚊帐,将我们弄醒。有一个老师经常在冬日里,在宿舍外弄来冷水,将手伸进来,吓得我们就醒了。我那时用的是一件红色花纹的被子,是父亲的船解散后从船里分得的,被太小,根本就盖不了整个身体,经常是半夜被冻醒。被子也硬如杜所说的铁。有时半夜太冷,脚就伸到隔壁床的同学被窝里去取暖。冻醒的时候,我就想像父亲在海里,也是一件这样的被子,却支持着整个家庭,我就想像父亲在海里寒冬,包着头布,划着木筏迎着寒风前进的样子。后来我的诗里那句“烟暝罾棹向谁家”,用的就是梦里父亲的形像。那时我就发誓要认真读书,可是第二天我就忘记了。小时候如果冬天上到被子上面去玩耍,大人是要教训的。在汫洲这叫毁被,被被压实了,就是冷似铁。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大冷,有跟一个小朋友去红山守船,那天四海无人,冷得不得了,就将十几个船舱里的被子都拿来,两个人盖得密实,在摇晃中,听深夜海犬吠叫,渡过暖暖的一夜。在二中,却是等同学去上课时,将他的被拿来盖,待下课又拿回去,折叠好,不留痕迹。高二时宿舍外有一片田地,秋收以过,绿毯如茵,我和立川不时跑去那里借日头,抽烟。像乡里那些老妇人过冬。我们这一届,读书最好的是二镇一萍,镇高(已故)、镇辉和少萍,一个是海山的,一个是二中的。其实,要我说,麦立川同学要认真学习,应也在三甲之列,甚至我也可以,我在高三的时候,语文和数学都考过两个文科班第一名,特别是数学,高中几年,老是被周老师拿来跟卢少萍一起表扬,可是卢少萍的成绩是八百多分,我却留下来高补。而麦立川同学高补后,考了个全潮州第二名,可见实力。只是那时不懂事,整天睡觉踢足球,整天被张瑞顺老师叫去洗头脑。
二中之冬,是寒冷吗?或者是意趣。我不知道。
饶平二中的铺仔
作者:林培阳
饶平二中的铺仔,原来是很少或者没有的,后来就渐渐增加了。学生们都是读书,读书之外,买些杂用的东西就去黄岗的丁末街,那里有石像。虽远达不到米开朗其罗的水平,但也属于县城的一处景点,去丁末街买物的时候,有很多来自各地农村的人在观光照相。平时吃饭,就直莽饭堂。所以老师总说学生应该是教室、宿舍、饭堂三点式。
高一的时候,每天去食堂三次。三餐,中晚餐是自己的炊饭。从家里运载来大米到学校,驼在单车后架。米袋东倒西歪,常常陷自行车轮里,被弄破。米就沿着那条汫洲往黄岗的屿山村小路撒了一路,偶然有一群鹅沿着掉下的米啄食开来,鹅饱了,我那个星期却要饿肚子,向同学借米度日。我心生恶念,想回头等过节时,宰了你们这些鹅来食。用一个铁栏放入宿舍每个同学的饭盒,同学们轮流拿去饭堂。吃饭时间到就去食堂拿回宿舍。有一个叫建宁的同学,经常在饭堂偷女同学的饭盒。宿舍里有些同学睡懒觉,如麦立川同学,有时轮到他拿饭盒栏时,全宿舍就没饭吃。
菜是饭堂供应。一般同学是五毛钱,一毛钱菜汤,一毛钱白菜,三毛钱猪肉。林圃春同学有个表姑在饭堂卖菜。每次圃春去买菜,一毛钱她就给五毛钱的量,有时用五角饭票去找钱,她表姑支找回八角。因此我时常跟圃春去饭堂找她表姑买菜。每次都将饭盒堆得满满,高兴得不得了,还不给其他同学知道。郑道荣同学可能家里贫穷,他和他正在读高补的哥哥常常两个人就买一毛钱的菜汤对付一餐。有时看到他高大身躯坐在宿舍角,暗自流泪。没有他帮他,他终于在读完高一后缀学,高二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他的踪影。我常常认为在饶平县当中,柘林人的素质较高,胆子较大,比较能办事。后来发现柘林一万多人,居然有56个姓。过去本地人常嫁娶自乡人,乡人之间姓氏多,血缘远,从遗传角度看对人比较有利。另一方面,姓氏多必宗族姓氏斗争多,难分胜负情况也多,因此柘林人比较好斗,经得住考验。可惜我唯一的柘林同学郑道荣没有读完书,大概务农去了吧。
高二开始,食堂开始没落。很多同学就不去炊饭,直接到饭堂打个饭。经济好了,同学们有钱了。饭堂对面就设立了三间铺仔。有一个是二中的初中老师,四十开外,靠左边,自己动手炒菜,味道一般。在中间那间,是一个叫老二的年轻人,他们有几兄弟,个头都高,二肥、奕鹏等人堂在那里“交关”。最右边的是黄岗一个小学老师,主要由他生来有几分姿然的老婆打理,那个老师经常穿运动服,听说教语文的。可是他老婆的妹妹也在那边,既矮又丑,跟她老婆形成对比。三间铺仔热闹非凡,下课吃饭时,食堂门可罗雀,可是铺仔就要排队。可以直接要菜,外加五毛钱就可以点汤。我那时贫穷得很,多数还是去饭堂,可是那时圃春的表姑已不在那里。偶尔也去铺仔“交关”一二。由于去得少,因此也不固定。反正那家人少就去。去都是要五毛钱的菜汤,看铺仔佬煮汤,先下菜,然后手里那几片猪肉弄来弄去,常巴不得他放多一两片进去,那时内心就高兴。人对得失看法,大概如那时在铺仔佬那里买菜汤一样。其实很多事情,当下一念可以改变,得失也许对以后没有太大影响呢。
后来,二中校门外还有几间更大的铺仔,主要是卖日杂。有一个叫四开的铺仔佬,性子急,常跟学生吵架。因此大家说他做皇帝生意,继而叫他皇帝浪,到后来皇帝浪几乎成为二中的名人了。我们几个抽烟的同学常常到皇帝浪那里拆烟,特别是高补的时候。烟瘾大,一两堂课下来,就要跑去皇帝浪那里吞云吐雾。后来皇帝浪隔壁,翰魁同学的叔伯或表兄开了一间铺,生意也不错,他比较新潮。梦璋同学就老跑去他那里买大白兔,我十几年后才知道大白兔是一种奶糖的商标。还有一个长得很高的老头,在学校门口搭了个棚子,也贩起日杂。他有一辆人力三轮车,二肥同学经常去玩他的车。
学校门口还有比学校里更大的铺仔,主要是经营饮食生意。供来往石壁庵的游客歇脚食饭。我们高补的时候常去光顾,那时每餐已经要几十元,可见通涨得厉害。那个铺仔老也是圃春的亲戚。可是人家是经营自己的东西,做生意,不像她表姑一样可以优惠。那个主厨青菜炒肉常是青菜先炒熟,放在盘上,然后肉单独炒,到肉熟时就将青菜里头的汁倒到肉里炒,再拿上来,肉是肉,菜是菜。我现在偶尔炒菜,还用他的方法。有一次,奕鹏等几个同学在山脚下捉到一条蛇。就拿到铺仔佬那里煮。吃的时候,就请铺仔佬一起。到后来,铺仔佬发现不好收钱,因为他自己也吃了。分明是中了奕鹏的计。还有一次,一个叫阿卵的汕头兄坐下来吃饭。恰好庄建勋同学在。庄就跟他聊天。阿卵好吹牛,就跟庄讲,到汕头,你遇人说找阿卵,都知道。后来庄建宁同学就将此事说成一俗语“拱称过阿卵”,意谓不可一世。这个词语曾经还在几年后广州各大学里的饶平学生中流行。现在还有人偶尔说起。创造人应该是庄建勋,铺仔佬意外为一个俗语提供了产生的场地。
在二中,我荒废了学业,书没读好,记忆中,铺仔依稀。
二中情谊
作者:卓秋海
揣着梦想,怀着希望,我们考入了饶平二中, 一群朝气蓬勃可爱又执着的同学,我们汇聚在一起。
每当晨夏天边尚未破晓时,我们已起床点灯朗读。
忘不了离家时父母的叮咛,忘不了学校老师们的嘱托,也忘不了同学奋斗的身影,更忘不了你那句“下次超越”的刚毅。
美丽的栖云山脚下傲气的校门,我们跨进来了,一群追求知识和真理、锐气中略带稚气的朋友,我们团结在一起。
每当寒冬深夜人静时,我们仍在教室燃烛坚守。
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忘不了同学的幽默诙谐,也忘不了你投篮的英姿,更忘不了那甜美的笑容和嘹亮的歌声。
奔着改变命运的目标我们努力着,奔着贡献祖国的理想我们拼搏着。
三年的努力,三年的拼搏,三年的坚持,三年的同窗,我们考完就要别离了.
含泪望着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何时再相聚?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还记得——彼此的承诺、我们的相聚。
啊!母校二中,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地方,您是美丽又丰厚的知识海洋;
啊!同学情谊,您是我最纯洁的呼唤!您陪我们一路向前,披荆斩棘!
2024.2.24(元宵节)
献给饶平二中100周年校庆及所有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特献给饶平二中93届全体同学及全体校友
诗歌:
贺饶平二中百岁华诞
自强不息
栖云古洞卧龙藏,石壁雷音韵律长。
涑玉泓流滋学子,满山秀木浴骄阳。
弦歌赓续书声远,桃李芬芳四海扬。
今日瑞光荣百岁,同欢母校续华章。
2024.11.21
母校饶平二中百年感怀
赤竹山人
百载风云涌,鸿翔南海滨。
瑞光才济济,涑玉学莘莘。
石壁泉流蕴,栖云桃李新。
寒窗曾苦读,幸作二中人。
贺二中百载
陈杨
瑞光书院岁月长,百载二中焕荣光。
栖云山下书声漾,丽泽湖畔墨韵香。
背靠青山心向远,信坚如铁志如钢。
名师沥血育桃李,学子扬名遍四方。
纳海楼上纳百川,金字招牌美誉彰。
昔日同窗绩斐然,今朝后学谱新章。
百年校庆同欢畅,敬向师长道安康。
祝福学子前路锦,再创辉煌永流芳。
声明:文观非本号立场,务求原创,文责自负
版权:图片视频若网载、侵即删
群歌:九村刘俊涛作词、作曲、歌唱
编辑:张翻雄
编委:聆听风雨、詹文波、詹饶
詹海林、山人、MARY、冬瓜、
天狗、鹏诚、乐优、老尤头
投稿:940895236@qq.com
▼微信公众号友情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