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巢湖共青团”,传递“青春正能量”
队旗飘飘
队歌嘹亮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欢迎收听
巢湖市红领巾广播站
第一期“红领巾广播站”将带领少先队员们共读《一百岁的红领巾》,学习少年英雄,继承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巢湖市城市之光小学五(5)中队 宋昊宸
第一章 红布条:安源路矿工人儿童团
当黑夜悄悄褪色,东方渐渐地亮了。金色的晨曦,像一缕缕金线,开始闪烁、变幻,逐渐将东方染成一片金红。然后在彩色朝霞的簇拥下,一轮红彤彤的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了。
朝阳是从黑暗中升起的,红是从黑中诞生的。红,是从黑中绽放的生命之花。
一百年前的中国,像一口黑暗的古井,一百年前的中国孩子,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和他们的父兄一道,承受着大山一样沉重的苦难。
他们没有童年,小小年纪,在城市,就要进工厂去当童工。在农村,男孩儿要给地主当小长工,女孩儿常常被卖掉,给地主老财家做奴婢,或者给人当童养媳。
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
女儿可怜女儿哟。
这是一首陕北民歌《女儿歌》,倾诉着那个时代穷苦人家女孩儿的心声。
而在江西安源,煤矿工人的生活,包括童工的生活,就更加悲惨了。在安源煤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少年进炭棚(煤窑),老来背竹筒(讨饭的用具),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
有一个小矿工叫王耀南,祖孙三代都是安源煤矿的矿工。王耀南八岁起,就下矿当童工,十二三岁开始拉煤。矿井下,煤是黑的,矿井里是黑的,矿工们的全身都是黑的,只有牙齿是白的。矿井黑暗、低矮、狭窄,有的地方,只容得下童工瘦小的身躯,他们像牲口一样,在黑暗的矿井里,嘴里叼着一盏小小的矿灯,身后拖着大大的装满煤块的竹筐,跪着爬行。
这样的苦难,这样的暗无天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从1921年起,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先后来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创办工人补习夜校。
王耀南和小矿工们也渴望读书学习,常常在窗外好奇地偷听。
安源工人运动先驱黄静源先生的课讲得很生动,小矿工们懂得了劳工们为什么这般苦,不劳动的资本家为什么那么富,要想不受剥削不受压迫,工人们就要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那一年,映山红开满了安源。矿工刘振海在井下找到王耀南和另外七个童工,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支部对你们进行了考查,根据你们的年龄,要将大家组织起来,就叫安源路矿工人儿童团,和大人们一起干革命,你们愿意不愿意?”
王耀南和小童工们可高兴呢,兴奋地说:“愿意!愿意!”
安源儿童团,就这样成立了。
儿童团的成员身穿蓝色衣服、黄色短裤,头戴黄帽子,手持小木棒,每天进行跑步、队列、做操、操枪等集中训练。
由于他们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警惕,所以,放哨站岗、通风报信、宣传演讲、散发传单、秘密接送等重要任务,都是儿童团员们唱主角,在安源工人运动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特殊作用。
1925年10月16日,黄静源被反动派枪杀。在烈士遇难的地方,王耀南将烈士殉难时的血衣撕成布条,分发给儿童团员们,他们把红布条系在自己的脖子上,以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和哀思。
从此,染着烈士鲜血的红布条,便成为安源儿童团的标志。无数的后继者,佩戴着红布条、红飘带,表达着前赴后继的信念与决心。
巍巍罗霄山,灿灿红杜鹃。红飘带在腥风血雨中迎风飘扬,如同暗夜的火把、黎明的晨曦,成为今天少先队员佩戴的红领巾的先驱。
END
编辑 | 巢小团
校对 | 左 义
校审 | 梁哲铭
审核 | 储明熙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巢|湖|共|青 | 团 |
凝聚青年 传播巢湖
投稿邮箱:chsgqt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