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三毛?:讲述中国著名女作家三毛的传奇一生

文摘   2024-06-11 17:20   中国台湾  

                参与方式在文章结尾哦~


大家好,今天是“我语三毛,在定海”陪您诵读中国著名女作家三毛散文集的第1天,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毛的生平

1990年9月拍摄于成都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诵读的朋友。“我语三毛,在定海”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终年47岁的三毛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在短短的47年中,三毛活出了不一样精彩的人生,追忆往事,让我们走进三毛。

三毛原名陈懋(mao,第四声)平,祖籍浙江省定海区,当代女作家、旅行家。“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和平之意,但因为学不会“懋”字的写法,三毛写名字时都把这个字省略了,并最终改名为陈平。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145号,她同父母、姐姐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她的母亲名叫缪进兰。


三毛在家中排行第二,她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姐姐陈田心与两个弟弟陈圣、陈杰邦媛的幼年时期没有父亲的陪伴,她仅在两岁时看到过父亲的面庞,随后便又同其他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1948年,随父母移居台湾。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书本的爱好,她五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读《红楼梦》,初中时期就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休学后,三毛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习古文诗词和英文,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邵幼轩等三位画家习画画。


三毛全家福

1964年,得到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办人张其昀特许,三毛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就读,并遇到了还在读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后就读于德国哥德书院,她也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三毛将少女时代的成长感受和游学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收录于她1976年发表的散文集《雨季不再来》中。


1970年,回到中国台湾,受张其昀邀聘在中国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1972年,三毛接受了在网球场上结识的一位年龄较长的德国教师的求婚,但因未婚夫猝逝,她再赴西班牙,与分开六年的荷西重逢。


三毛和荷西

1973年,受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邀请荷西一起前往西属撒哈拉沙漠。1974年,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1974年10月6日,她的一篇名为《中国饭店》的作品在《联合报》副刊刊出,这篇描写自己异国婚姻的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大批读者。

1976年2月,受政治形势影响,三毛与荷西离开西属撒哈拉,前往西班牙属地加那利群岛;5月,受到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三毛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讲述了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


1977年,先后集结出版《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等散文集。

图为三毛出版的散文集

1979年2月,描述三毛和丈夫荷西在加那利群岛生活经历的散文集《温柔的夜》出版;9月30日,荷西在潜水时发生意外事故丧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台湾 。

1981年,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台湾定居。


同年5月,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该书主要记录了三毛在荷西离世后悲痛的心情和慢慢走出阴霾的过程。


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在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国后写成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并进行了环岛演讲。


1982年,任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在台湾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讲授“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前往美国接受割治子宫癌手术,随后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7年3月,出版有声书《三毛说书》;7月,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向读者们展示了她珍藏多年的一些物品。

三毛生前最后一批照片

1989年4月,首次回到大陆的家乡,并专程拜访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先生,了却了夙愿。1990年,创作完成了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三毛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并于1月3日完成了手术;4日清晨,医院女工发现了被尼龙丝袜吊颈的三毛遗体,现场未发现遗书,法医推断三毛的死亡时间是1月4日凌晨2点,终年47岁。

三毛的作品由内而外地浸染着悲剧的美感。她用看上去平和真纯的笔触向人们一点点展示她内心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平凡人在人间无助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那些朴素的文字里满是泪水。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

在她少女时代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中,她蜷缩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感受着自己内在的碰撞。在那样的封闭和孤独之中,三毛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关注自我,总是处于非常敏感的状态,特别是能够十分敏锐地捕捉到疼痛的感觉,并且有意识地将其放大,使自己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

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


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如《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写给荷西的最悲伤也是最美丽的文字:“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尽管“没有眼泪”,也“没有恸哭”,却能明显体会到作者揪心的疼痛和绝望。

正如三毛自己所说:“我的手写我的口,以我的口,表达我的心声。”三毛内心深处的阴影和疼痛,总是不经意地就从笔端流泻。在三毛的笔下,读者还能够找到一大堆充满了悲剧性的角色。


《巨人》中的那个叫做达尼埃的十二岁的男孩子,他全心全意地爱着并照顾着她残废的养父和病危的养母,别人请他看电影,他却“人在外面。心在家里,一分一秒记挂着父亲母亲。

三毛年轻时期照片

朴素自然是三毛散文语言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她的语言“讲真话、写真情、绘实景”。三毛散文朴素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性格相关:三毛个性洒脱坦荡,率真任性,我行我素,是个富有个性而骨子里又很叛逆的作家。独特的性格影响着她的创作。

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一个从没有人写出来的世界,她以自己浪漫而又悲怆的爱情生活和奇异艰辛的流浪生涯为题材,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毛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所以她选择散文作为抒写真情的主要载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的散文善于揭示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她的一篇篇坦诚的独白成为内心情感的率真纪实,获得了朴素自然的审美魅力。


喜马数智文化空间
喜马拉雅数智文化空间,是喜马拉雅“万物有声”线下场景的践行者,致力于以阅读为原点,结合喜马拉雅海量有声内容资源、主播资源、声音优势和科技场景建设优势,打造出集数字阅读、文创展示、艺术交流、人文活动、轻食餐饮于一体的多元数智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