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20年来,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深化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应然逻辑的科学认识,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强大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统筹谋划、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三维”协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被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战略目标导向鲜明、总体部署规划科学、基本原则贯彻有力、方针政策重点突出,成为强基固本、凝魂聚力、砥砺拓新的系统性工程,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不断走深走实走远。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战略举措回应了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彰显了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
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敢于应对风险、迎接挑战才能锤炼本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同以往的阶段。改革开放进程与新世纪时间轴叠加互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催生一系列新问题、新命题,也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注入现实源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立足新时空场域、运用新认识成果、总结新实践经验的客观要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同时,新世纪国内外发展大势发生深刻变化,内有“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亟待科学回答,外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西化、分化图谋,需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才能排除干扰、提振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和深入推进这项工程,有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为团结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向前、推动全球治理向好发展贡献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不断巩固,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仍然存在发展提升空间。为避免陷于“本本主义”的理解、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反对“移花接木”和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错误倾向,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当其时,即以既往研究为基础、秉持科学态度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帜、定方向,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同时,伴随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各种资源要素日益加速流动,国内外思想交流更加密切,信息获取渠道不断拓宽、知识和思维愈发多样,人们思想的个性、活性日益增强。这既表征着社会思想之进步,同时也容易滋生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成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施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建构完整知识理论体系,坚决抵制错误观点、凝聚共识砥砺前行。
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成果丰硕,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过程中转化、贯彻和落实。理论研究越深广、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才能越自觉。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呼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为抓手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进而助力党的创新理论承担起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任。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要求全党上下增强“四个意识”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离不开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宣传来看,还存在说服力有限、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必要更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善用党的指导思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必要统一思想,在全社会形成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和深入推进这项工程,有利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更好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强国复兴的磅礴伟力,有利于“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凝聚了几代人的勤谨探索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20年来,无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勤谨探索,工程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机制、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广大理论工作者、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程实施以后,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新世纪篇章。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后,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均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进一步要求。截至2012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修订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出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提供权威准确的文献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编写出版《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读物和20余部重要理论读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信念追求。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设置6个二级学科,在研究机构和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学院,制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总体规划并组织编写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为贯通完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全环节提供保障。160多个课题组组建、3000多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工程工作、7万多名教学科研骨干参加中央或地方研修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国际交流取得积极成效,造就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
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均根据新时代实践需要与理论需要,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接续推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实现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互促互进。推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编写出版教材,依托全国各级各类马院,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高地,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原理研究稳扎稳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形成规模,既有思想理论深度又具决策参考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凝聚壮大,打造出一支结构科学合理的理论骨干、青年人才、后备人才梯队。持续以优秀理论成果廓清迷雾、激浊扬清,引领思想舆论、统一社会共识,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新时代新征程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阐释,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教育引导全党全国更好学习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提出。党的二十大以来,工程继续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推出党的创新理论权威教材,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走向深入,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涌现传播。继续组织编写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加快构建。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释放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动力。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范畴提炼推出,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20年,既是孜孜笃行、上下求索的20年,更是成就昭彰、意义重大的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根本任务、重点工作。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各方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认清客观形势、始终锚定建设目标、切实推进工程实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耦合与良性互动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数据显示,工程启动20年,全国马院从不足10家发展到如今超过2000家,700多项重点课题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投身其中。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铸牢了理论研究之本、拓展了理论传播之维,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不断夯实党的创新理论大厦之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邃哲理寓于党的创新理论、以党的创新理论的深湛道理灌溉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发展中,不断让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为日用不觉的价值观念。从框架搭建层面来看,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案头卷和枕边书,大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权威教材的编撰出版,打造了认识、理解和掌握内蕴于党的创新理论之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的渠道;从场域承载层面来看,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和坚实堡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的相继成立,架设起党的理论阐释、国家意志表达和人民意愿实现的高度统一并走向学理化、体系化的桥梁。同时,理论传播是理论研究之种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必由之径。工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传播形式和理论宣介路径,通过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喜闻乐道的互动式传播形式和宣介渠道,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磅礴精神伟力、外化为强大实践伟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团结奋斗。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拓展了学术研究之域、臻善了体系构建之法,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面纵深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涌现了一批兼具文本完整性、内容系统性、观点全面性、逻辑可靠性、形式多样性等鲜明特征的编译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生性演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编译为从马克思主义中感悟真理光芒、汲取实践力量提供文本依托和内容载体,为把握和贯彻“两个结合”提供权威引领和文本观照。相关研究课题组的建立及整体性、专题式研究齐头并进,为追根溯源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之“然”和“所以然”,也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清醒坚定提供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工程贯联起由收藏经典到研究经典再到传承经典的逻辑理路、实践环节和工作体系,更以数智赋能档案文献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同时,这项工程加快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日趋完善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根本指导;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有机衔接,以矩阵式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筑牢堡垒、密织网络;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高质量高校文科专业课重点教材相继出版、构成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厚植学术根基。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升了铸魂育人之效、夯实了人才培养之基,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教育、科技、人才并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则为三者系统衔接和积极互动开辟了可行性路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重点马院建优建强、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愈发凸显,各级各类马院充分发挥独特资源禀赋有序开展协同共建,筑牢教育联动、研究联合、人才联培的坚实堡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科学体系和建设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一体化发展,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稳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显著提升。同时,这项工程以教科研融合为抓手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水平人才吸引集聚平台,涌现出一批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承担先驱责任、发挥先锋作用的理论骨干,锻炼出众多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队伍的后备“生力军”,源源不断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着兼具理论水平和实干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以思想之力激扬奋进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论研究的根本方法、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的“两个结合”指导下,实现了理论积淀、实践探索和价值擢升“三位一体”的全面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殷切希望,为新时代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进一步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旗帜和思想武器,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贯穿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在对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进行重点研究阐释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进而为缔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摩天巨构、形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筑牢理论支撑。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入回答中国具体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和把握,持续激发理论创造活力。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适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系统提炼总结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推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何虎生 曹玮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